心物.微觀–蔡獻友創作展

盧梭(Henri Rousseau)曾說:如果上帝是在宇宙冷靜的看著人類,人更應該生活在變動世界中尋找自我,對一切關於自己知識抱持著學習與懷疑態度,為自己的存在找到價值與可能。

「心物.微觀」這個展覽,是就個人多年來對藝術家作品的觀察與理解而命題。從其「植物史」創作,作者從作品中展現出一種高度的詩性,作品如同攝影負片顯影似的,藝術家一直試著讓作品呈現出一種高度無為的狀態,如「去作者化」在作品完成之後的隱匿。過去許多作品呼應的如他者存在(being-for-other),為的是提供被認知與觀看的理解。學院技法更常將作品呈現作為一種潮流與當代表現,往往忽略了作品本身最基礎的材料物性,此次展覽藝術家以一種「以退為進」讓材料回歸自身做回它自己的態度,這是藝術家本身面對材料與畫布間的深刻體會。

從自然轉折過渡到畫布形態的存在,藝術家以一個學院走來的藝術創作者的身份,卻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探究材料本身的物性,物質轉折至畫面之中後,這是一種概念性的附著於可見的尺度當下,創作是否不僅僅是作者本身的意念的存在,更是媒材經由意念而生成一種被概念還原的差異性。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言:他要讓自己退到作品外圍。或許作為一個藝術家而言,作品往往成為自己偽裝另一個自我,作品被看見同時也只是一個藝術家自我赤裸的表徵,透過物質的複製與質變,在思想的迴盪之間擺渡游離,目的在於以藝術之名征服材質的可塑特質。然而藝術家的作品內藴訴說的是一種生命觀的無為與謙融。

一切物質都不可能離開心靈,物質的存在與意義最終也是通過心靈才得以顯現其價值,相信這是一樣的道理,上帝的存在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樣,人脫離了心靈的感受能力只能成為一個表象的肉身。這如同存在主義者所言,了解自己必須要透過內在的體驗一樣。藝術的精神所表現的也應該是個人化的創造,作品不該將使用的材料本身驅離在作品之外,而該讓材料本身以靜態的方式表達出人與物的對話關係。一如藝術家本人所言:我的繪畫基本上是在還原材料(物質)本身的特性,讓材料成為它自己的特性,而不是成為藝術的以技巧作為控制材料的手段。

廖進祥─光的距離•未知之地

光的距離.未知之地一廖進祥個展 創作自述

 

約翰•伯格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寫道: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意涵。藉由觀看,我們確立自已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在這不確定中,繪畫因此而誕生。

 

我創作的核心便在這二元對立:主體/客體、真實/虛構、連續/非連續、光/影等背後找尋兩者距離間的差異(未知)。

而主體/客體、真實/虛構、連續/非連續、光/影等二元對立是一體,而非是存在於對立面。兩者相互增減、相互映襯。

兩者間的不確定,是時間所造成的距離。

 

對於風景(未知之地)觀看之後:是記憶的殘影、圖象的殘影、也是繪畫的殘影。是繪畫本身。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把自已隔絕到一定距離。出於對未知的好奇。在進行的畫面上,以自動性技法所產生的偶然,不斷的探索、實驗、試行錯誤。以便能創造出這兩者之間的反差可能。度量我的思考與我的創作之間的距離。然而這距離便是思維創新的可能性也是觀看本身的反思。

 

光的距離,所談的不是物理上的光或是自西洋繪畫以來所探討的光。而是指畫面與觀者的眼睛以及心所發生的光的距離。是觀(畫)者對畫作的內在詮釋。

 

用珠光粉色系就是要做出觀者與畫作之間的距離。因觀看畫作時的距離、角度的移動,而在畫面產生偏光效果。因偏光而產生觀者與畫作的距離校正,繼而意識到距離。

這個意識的觸及可能切換先入觀,捨棄對“物”(物體型態)先入為主的觀念呈現出“真空”的狀態。而開啟內心的對話、詮釋與感受。

 

從眼到心是光的距離。

秘境‧冥思─102當代藝術空間12周年展

慶祝102當代藝術空間12周年,開幕當天來賓抽獎活動,含收藏折扣券(6折~85折)與禮物紀念品。


座談會:4/18(日) 15:00-17:00

主持人 藝術史學家 蕭瓊瑞 教授

與談人 參展藝術家


(文/蕭瓊瑞 教授)

位在台南城區邊緣、仁德巷弄中的102當代藝術空間,12年前,由一位純粹熱愛藝術的「局外人」蔡玉盆女士成立;在小小的空間中,一個檔次、一個檔次地苦心經營,轉眼也屆12個年頭。

當年的蔡玉盆對於「當代藝術」,真的純粹基於「熱愛」的心情,既無經營的理念,也毫無賺錢的念頭,為的就是好玩;但當她拜訪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教授時,蕭教授當頭棒喝,質問:「妳好玩,為什麼藝術家就要陪妳玩?」她才頓然領悟:開畫廊不能只是好玩,而是要有一些使命:把好的藝術家介紹給有品味、有眼光的收藏家和大眾;這樣的使命感,使她在純粹「熱愛」之外,多了更多的負擔。

12年的時間,證明蔡玉盆的努力,受到了藝術家的信任,也獲得了收藏家的支持,更吸引了大批未來的藝術家(學生)和潛在的收藏家(民眾)的衷心喜愛,她更為此舉辦了多場的研習課程與講座,培養了一批「熱愛」藝術的朋友。

12周年慶,102當代藝術空間邀請蕭瓊瑞教授擔任策展人,以歡喜過新年的心情,邀請12位曾經在102展出過的藝術家,回家團聚。名單排列出來,證明蔡玉盆經營、邀請的藝術家,都是當前藝壇的一時之選,包括:洪根深、賴美華、蘇志徹、鄭建昌、黃郁生、莊連東、謝其昌、蔡獻友、戴明德、伊誕.巴瓦瓦隆、蘇小夢、范思琪等,他們的作品都有一種精神上冥思、超越的傾向,極適合這樣的秘境空間。。

這是一場藝術家和收藏家與藝壇同好的新春團聚,也歡慶102當代藝術空間的12周年展;3月27日下午開幕茶會,4月18日則由參與的藝術家們座談。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踴躍出席參與。

島嶼.文明–莊連東水墨創作展

島嶼。文明-2020莊連東創作展

佇立的島嶼,動人的姿彩,是曾經多少文明風華的積澱。審視每一座島嶼的樣貌,總是盈滿著無比豐富的想像,那是歷經歲月與風霜的淬鍊,也是乘載歷史與文化的匯聚。島嶼上面的景觀,藝術家眼中經過仔細觀察,可以具體描繪出山石林木,而沉在水下的場域,卻能任由藝術家思維無盡的馳騁。兩個世界的共構,譜出現實與幻境的並置、疊合與相融,營造島嶼強大生命力的厚度與深度。

 

於是,畫島嶼的現在、過去與未來;畫島嶼的真實、虛幻與可能,成為生長在島嶼文化圈的台灣當代水墨畫家莊連東近期鍾情表達的創作主題,從迴視自我生命依存環境,到深究屬於台灣這座島嶼的歷史脈絡;從遊歷世界各地的島嶼形貌,到理解人類文明進化的軌跡;從尋找差異到歸結共相,從外在追求到內心表述,島嶼的虛實意象給予莊連東寬廣的創作自主空間與情感宣洩管道。而透過島嶼形塑的山光水影意象,疊合人文演繹進程的生命影像,似乎傳遞著土地、生命與歷史緊密連結的依存關係。

 

莊連東的創作面向,分別呈現:一、島嶼與建築的對應關係。此系列作品的思考是不同建築風貌所代表的時代差異問題,從傳統中國庭園宮殿、宗教寺院、民間居所到現代都會大樓,從具體完整刻畫外在建築結構形貌到抽離建築物元素後再重組意象,建築成為文明轉折重要的符碼。二、島嶼與原始記號的並置關係。本系列以遠古圖像符號所表徵的史跡意義作為島嶼生成初始的源流探索,以整體人類進化的價值進行創作觀點的介入,所以不分東方或西方的圖騰,共同成為繪畫語言訴說的代碼。三、島嶼與動物的象徵關係。運用潛伏的動物形貌與山石幻化結合,將動物的兇猛、堅韌與動力作為島嶼生生不息的寓意。四、島嶼與島嶼自身的依存關係。主要從島嶼不同視角觀看形成的空間異相作為省察的根源,探討時空與差異對島嶼文明形塑的反思。四個面向各以不同的美感分為彰顯島嶼的多樣而迷離的風采。

 

2020年莊連東新作的發表將余秋末微涼的季節在臺南「ART102藝術空間」舉行,敬邀藝術愛好的朋友蒞臨參觀指教。

2020 散步牛稠子藝術博覽會

活動緣起

在一本名為《栗種與火種:台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書中第61頁提及「牛稠子文化層中的牛稠子期約距今3800至3300年左右。農業遺留有稻米 、小米和豆類等農作物……」,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文化遺址上也載明發現距今4000至4500年前的台南仁德的「牛稠子」文化。

 

可見牛稠子在台灣發跡甚早,在縣市合併後顯然已不屬邊陲地帶,附近依著時令耕作的農作物仍然豐收,但聚落與聚落已完全連結,人口稠密度正逐年急速攀升中;雖仍具有幾許的草根性,然而小小的牛稠子區近年來亦成立了幾處各具亮點的藝術聚點:

 

黃步青80藝術空間、102當代藝術空間、左邊Art·P、微笑虎山藝文咖啡、十鼓文化園區及二手文物交流區。這些點與點之間,自然形成一個非常適合漫步其中的牛稠子藝文聚落,人們親臨此境猶如重拾在國外旅遊時,感受到的閒散悠閒美好經驗。聚落裡的虎山森林與由里長獨自籌資募款、設計並監工完成的牛稠子火車站,偃然成為遊客必訪的新景點。而與聚落緊鄰的奇美博物館僅區區數里之遙。

 

十餘年來有鑒於藝術的各類活動與藝術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有增無減,為了拉近藝術與人的距離,讓藝術就在左右;也為了更活絡牛稠子藝文聚落,因此設想與規劃「散步牛稠子—藝術博覽會」的活動。期待具有真善美精神的藝術品,除了具有美學之外也能感動及撫慰許多人的心靈。

處境 ‧ 此境 - 黃郁生版畫展

處境・此境——黃郁生版畫展

 

「質疑的態度」是作者創作研究的原動力:對生活週遭的質疑、對社會價值觀的質疑、對環境遭受破壞的質疑,以及對人性惡鬥、虛假的質疑;這些質疑直接影響的是作者內在的焦慮與對外在的恐懼心理,在焦慮與恐懼的交相作用下,最終歸結於對自我存在的質疑,創作的內容也一直圍繞在一個懷疑的「自我」——是我、非我,有我、無我,存在的我或不在場的我,顯現的我或隱藏的我。

 

「象徵」、「隱喻」在作品中的運用,呈現作者「隱匿」與「缺席」的意涵,參照於 Jean-Paul Sartre 的觀點是:「虛無」不等於不存在,它正是意識本身,而意識是極其主動和富有創造性。意識的虛無性,主要是指它總是隱而不顯,並具有將一切存在加以虛無化的無限潛在能力。意識靠其對於他物的虛無化而實現其本身的真正存在。意識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它無時無刻地將異於其自身的存在加以虛無化。換句話說,是作者將環繞於週遭非自我的「物體」、發生於身邊非自我但卻真實存在的「事件」,經虛無化的過程,而流露作者真正存在的本質與自我真實的面貌。

 

「處境 ▪ 此境」這一主題展,作者試圖將不同時空的景與物併置或錯置。在似真實又虛幻的徘徊中、在表裏不一、外象與內在相互衝突之際,製造一份質疑的態度,遊走於自我的存有與自我的虛無之間。「處境」似有我,「此境」似無我。欲反映的是,人際間不經意存在的或刻意表露的一份「假象」。

 

靈光.刺點 戴明德.戴宏霖聯展

『靈光˙刺點』 – 戴明德˙戴宏霖聯展

 

    這是一場父子在創作上的對話,補償平時無言…..關係缺口。

 

    戴宏霖曾以「九零後的世代焦慮」出版作品集,其影像作品擅於捕捉快速流逝動態的當下,採集光影流轉一瞬間;變態狂野生鮮活辣的片刻,背負厭世代對資訊快速變動產生焦慮氛圍,看似恍惚曖昧女體,隱喻恐懼與性的影射,在幽微詭譎突兀的空間營造海味鮮腥的物件符碼,釋溢出純粹官能的刺激;挑起燥動的敏銳神經。在靜物系列影像裝置作品中,透過留白與混亂對話,將自身的毛髮與複雜情緒緊密連結。

 

    戴明德積累三十餘年的創作歷程,經常自喻為「化作一部製圖機器,以勤奮不懈的創作動能,以感性機體銘刻時代的容顏。」在他的「自畫像系列」中,指涉個人的生命記憶平行著時代,透過自畫像的自我檢視與喃喃自語對話而產生了自主性,一反過去逃避面對自我描繪的窘境與真實,終於為自己而畫,如解凍後回歸本然的自身,從這些與自己深度對話(畫)後的作品,成為自己未來的留言板或備忘錄,因為自己誠實,所以相信這樣作品終究能引起觀者的共鳴。

 

    在他的繪畫意圖透過圖像演繹的實踐,銜接自我與社會主體,疊合生命記憶與政治的視差成像,以動態主體的實踐回應這塊土地在文化動態的生成境況氛圍。自畫像中以「獨唱」「找回國王的新衣」「數據與畫像」「變身派對」以隱喻自畫像的角色人臉蜘蛛的擬像化,性格與肢體做有趣的改造,成為畫面中不可言喻的視覺刺點與議題。 (文/戴明德)

她。說故事-許碧梅&陳靜智雙個展

 

102當代藝術空間

1月4日~2月27日

她。說故事-許碧梅&陳靜智雙個展

 

    此展覽是「她」兩個生活背景不同的女人,同樣身為母親有著相同堅毅不服輸的性格,「說」像是喃喃自語說給自己聽,「故事」人生故事與童話,來聽聽她們說……故事。

 

    碧梅她說:「創作不一定需要理念,它也許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早上賣早餐的女孩俏麗又叛逆,但精準的算帳方式令人會多看一眼。中午到了賣麵的店,老闆已是從我認識的潮男,到了肌肉鬆弛的老男人吃完麵後。到對面的超商買飲料,見到了那一年365天全身黑的善心流浪樣男子。回到家,又見到我家隔壁那位身穿補釘衣,腳有鐵絲綁的害羞老男人,快速地又鑽進他家深處。偶而我那老朋友又來我家告訴我她剛從市場回來,或有時說著它如何抓到拉小提琴的訣竅,言語中充滿喜悅。而我偶而在安靜的左邊,思想起那一年的那一天在埃及所見到,那位如此俊的酷男,只是我不知道他的故事。

 

    靜智她……的故事,她20歲走進另一個家庭,她34歲重拾畫筆,她39歲進入學院在藝術中如魚得水享受各類媒材的創作,她43歲走入玻璃色彩繽紛的世界,此次展出作品有兩個系列,琉璃詩篇系列以窯燒玻璃創作的實驗性出發,使用能包容萬物的圓為造形,嘗試在玻璃中加入各種接駁的可能,小紅帽之動物戲­-…系列以個人出發每個女人心中都住了個小女孩,小女孩與動物間有愛護/守護/趣味/詼諧/反諷,透過玻璃晶亮濃烈的色彩,表現小女孩的天真純潔與浪漫,而玻璃材質經窯爐燒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代表小女孩與動物間的相對危險緊張的關係……(文/陳靜智)

自然-臺灣-西班牙版畫交流展 自性而然

自然」.跨接萬里的版畫藝術匯流                                    

                                    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常務理事

                                    臺灣友點子創作工作室總監

                                    臺灣北岸藝術學會秘書長    陳昱儒                                   

    臺灣地處東亞-太平洋交通樞紐,自古即飽受各種文明的洗禮與薰陶。自十七世紀起,來自大陸、荷蘭、西班牙、日本的各國先移民,陸續帶來其本土的文化養分:從地名到建築、自宗教至藝術,均使這個島嶼充滿了多面向的文化性格。

    今日的臺灣已發展成為高度自由化的繁榮社會,加以受到前述的結構性歷史影響,當代藝術的創作不論題材、媒材與技法均呈現出百無禁忌、兼容並蓄的多元風貌。

    當代臺灣版畫創作,已擺脫被主流藝術媒材邊緣化的困境,不但擁有鮮明的領域發聲權,同時在蓬勃的自由創作思潮中,發展出極多的技法與媒材應用。除了凹、凸、平、孔相關印製原理的版種外,近年單刷,數位版、併用版,乃至打破傳統材料界限的複合媒材應用、延伸至立體的概念版印,都由藝術家不斷地進行大膽試驗與辯證。內容取材上,不論對於政治的批判、社會議題的省思、自然環境的關懷及文史哲學的反芻思維都獲得寬廣的發展空間。因此使版畫創作在臺灣,成為一種滿溢自由創意的文化藝術表徵。

    遠在地球彼端的西班牙,自來是歐洲藝術文化傳統重鎮,由古典時期至當代,在在影響了今日西方藝術風貌的形塑。同樣具備多種族群文化面相交融的奔放熱情性格,帶給遠東的影響除了歷史的遐想之外,也有無窮的藝術與浪漫魅力。

    本次承旅居西班牙周明毅博士之邀,非常榮幸地再次橋接起臺灣與西班牙的文化聯結,引介數十位臺灣與西班牙當代版畫藝術家進行一場在兩地接力舉辦的交流聯展。藝術家們各自以精湛獨特的版畫風格,進行藝術會盟,同時向兩地廣大愛好藝術的朋友們介紹兩國的版畫藝術,期望增進彼此對兩地文化藝術的理解與欣賞。

    本次主題展以「自然」為名,雙方藝術家以共同的版畫熱情,表現個人對大自然的造化印象或是演繹視距外的自然心象,藉此展開跨洋精彩豐富的藝術對話。遙隔萬里的東西藝術潮流,在這場藝術聯展中自然而澎湃地匯流合一。

    通過本次在臺南102ART當代藝術空間舉辦的交流展,竭誠為大家引導認識當代版畫藝術的特徵與文化底蘊,也衷心期盼未來有更多機會能促進兩地的藝術交流,並為國際間推廣當代版畫藝術活動紮根。

生田宏司 銅版畫美柔汀展

你能想像,將貓頭鷹與動物們視為知己的藝術家嗎?

 

來自日本的知名銅版畫家生田宏司先生,曾在美國獲得第一屆國際迷你版畫展獎、西班牙Cadaqués國際迷你印刷展最優秀獎等肯定,是日本當代藝術代表人物之一。今年,在台灣「AHM 亞億藝術空間」邀請下,生田宏司先生即將來台展覽,以自畫、自刻、自刷的方式,呈現貓頭鷹、貓咪和動植物等精美作品。

 

銅版畫家生田宏司先生,將帶來貓頭鷹、貓咪和動植物等作品。

 

生田先生的版畫,主要以17世紀在歐洲誕生的「美柔汀(mezzotint)」技法為創作方法。美柔汀是一種銅版畫的製版方法。製作時,必須利用搖點刀,在銅板上留下無數細點刻痕,上了油墨之後,再以刮刀和壓刀將毛點依照不同程度刮平、壓平,產生明暗層次以製作圖像。由於工序繁複細膩,美柔汀版畫屬於版畫中的精品,尺寸十分小,且數量稀少,十分珍貴。

 

在生田先生的作品裡,時常可以看見貓頭鷹為主題的創作,他曾表示:「 貓頭鷹是鳥類之中,唯一和人類一樣,能以兩隻眼睛正視前方的鳥類。」對生田先生而言,貓頭鷹的表情跟人類接近,擁和藹可親、可愛的一面,因此他在創作中將貓頭鷹人性化,寄寓為智慧之神、學者、森林守護神。

 

貓頭鷹彷彿生田先生的化身,是展現個人創作魅力的重要角色;而創作貓頭鷹,也成為生田先生一生持續投入的志業。本次在Gavlin 家人生活藝文空間舉辦的展覽,不僅能一口氣欣賞黑絨般柔美細膩的版畫創作,更能看見生田宏司先生一生精采的創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