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點--周代焌、黃可維、高雅婷三人聯展

2012創作自述

  虛擬實境和網際網路的建立,致使物理空間逐漸被打破的同時,我們所面對的空間變得更扁平。然而即使是僅有17吋之間的螢幕範圍,其所能被看見的影像空間卻反而更為寬闊,那樣的廣闊建立在視覺上的成像與腦中的想像。

  在我的創作中,試圖針對視覺上對於成像的想法進行對應,觀者與畫作之間因為距離的遠近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利用視覺的距離感使圖像中的解析度呈現更為平滑,在此我所要傳達的是觀者有意識的去調整觀看畫面的距離,彷彿對應著時代進展的速度拉著我們不得不往前;藝術家並不是單方面傳達訊息,而是能與觀看的人產生互動,此互動不只是身體上的行為,更是想要勾起觀者回憶。時代進展的速度影響了大眾亦有所改變,在這我以觀者身體的介入(主動的行為)去強調我所感受的時代特質(被拉扯的處境),像是在這個時代洪流下的一種對抗。

  全球寂靜系列延續的是觀察媒體報導下的災難,所以預設了很多的假想,媒體報導下的事實真偽成了我所觀察的視點,到底我們聽了看了多少加工過的新聞都不得而知。而在畫面上的表達利用線條與顏色間的流動,暗示着地層的錯位與地表植被的滑動,傳達台灣容易被改變的地貌。主要談及的是地形變動的快速與植被高度的流失造成地貌不斷的改變,我們只能透過照片去檢視過往的景象與回憶。

光的距離.未知之地一廖進祥個展 

 

約翰•伯格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寫道: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意涵。藉由觀看,我們確立自已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在這不確定中,繪畫因此而誕生。

 

我創作的核心便在這二元對立:主體/客體、真實/虛構、連續/非連續、光/影等背後找尋兩者距離間的差異(未知)。

而主體/客體、真實/虛構、連續/非連續、光/影等二元對立是一體,而非是存在於對立面。兩者相互增減、相互映襯。

兩者間的不確定,是時間所造成的距離。

 

對於風景(未知之地)觀看之後:是記憶的殘影、圖象的殘影、也是繪畫的殘影。是繪畫本身。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把自已隔絕到一定距離。出於對未知的好奇。在進行的畫面上,以自動性技法所產生的偶然,不斷的探索、實驗、試行錯誤。以便能創造出這兩者之間的反差可能。度量我的思考與我的創作之間的距離。然而這距離便是思維創新的可能性也是觀看本身的反思。

 

光的距離,所談的不是物理上的光或是自西洋繪畫以來所探討的光。而是指畫面與觀者的眼睛以及心所發生的光的距離。是觀(畫)者對畫作的內在詮釋。

 

用珠光粉色系就是要做出觀者與畫作之間的距離。因觀看畫作時的距離、角度的移動,而在畫面產生偏光效果。因偏光而產生觀者與畫作的距離校正,繼而意識到距離。

這個意識的觸及可能切換先入觀,捨棄對“物”(物體型態)先入為主的觀念呈現出“真空”的狀態。而開啟內心的對話、詮釋與感受。

 

從眼到心是光的距離。

觀「漬」在-謝其昌創作思維

文/謝其昌

 

  筆者的創作脈絡繼回國之後,回歸到自己所處的文化場域,透過自身的成長學習背景與留學經驗的衝突與相容,將殘留在內心的迴盪旅程,經過時間的氧化,釋放自我潛藏內心的直覺意識,並且重新審視自我內在心境與時空環境的對話。

起初創作表現的方式以一種自由感受的直覺,讓自己重新關注到繪畫行為的本身及繪畫過程中身體上的狀態,喚醒每個迴盪的過程,同時透過篆、隸、楷、行、草不同書法性的技法,客觀凝練了自然世界的信號,以東方氣韻為主配合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描繪現實與理想間的風景類地圖。試圖藉由這樣的創作思考模式來對自己更深刻的了解,將時空中人、事和物變化,透過關照外在環境如何影響內在心境改變的歷程。

如同諾爾德(Emil Nolde1867-1956)說的刻意而準確地模仿自然並不能創造出藝術。而重新評估自然的價值並加入自己的精神時,一件作品才能變成藝術。筆者的創作即是實踐其內在生命的真實書寫來傳達所處的東方自然人文場域,透過類書法與自發性的塗鴉實踐,讓自己觀注環境與人之間的依存關係裡,打開另一個東西文化繪畫的聯結與不同的視角來觀看這個世界。對筆者而言,抽象是一種繪畫的語言,是最原初與最純化的表達,它是思維方式的直觀轉化和表現。它雖然不一定能讓人看得懂,但是確實是顯示了一個生命的真實與痕跡。作品痕跡中的點、線還有色彩組合是賦予作品的情緒,抽象畫的形式就是這樣直接呈現。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反對人為,希望返樸歸真,回到自然狀態去,莊子則提倡物我為一,都希望擺脫現實的物役,達到與宇宙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筆者遵循老莊自然觀去釋放自我想像與直覺的表現,就像是一種在情境中感受到自由的氛圍。每一個人內在都有自己的風景,一種純粹的想像,是自身與外界互動所延伸出來的,將內在風景具體的表現成作品作為敘述自己的語彙,是一種由直覺出發的靈感所建構的形式表現,是從生活文化中體驗,透過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溢出自己的情感狀態。

筆者將自己創作狀態視為一種遊戲,正如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所認為遊戲的形式特徵,這是一種自主的、自由的意志行為,與功利價值沒有關係,在一個特定情境當中,遊戲者在精神上會帶有一種專注,這種專注會融入情境當中,對於這一個限定的空間,隔離了外在的世界中,它有其自己的過程、時間與空間界限。

透過這樣的創作體驗,也讓筆者開始察覺自己,有外看慢慢轉移到內觀,於是發現了「漬」,現階段的創作思維以「觀」察「漬」,以「漬」識「覺」。

  以「漬」的思維,來探討身心與環境的互相參與關係,「漬」的藝術符號從創作中表現來看,是一種自發性的書寫,是一種融合東方書法技巧之複雜形式的行動繪畫及兒童塗鴉之簡單而純粹的心境。其省思的部分為擺脫習以為常的繪畫固有形式之制約,藉而強化無意識的流動與速度,為了讓純粹意識外的假象能夠拋離在畫面上,用一切的力量讓所有接近的真實心靈感覺的痕跡「漬」毫不修飾的保留,以直覺的手段來呈現包含個人視覺感官的經驗與最原始的印象,他是一種自我察覺認識的形式,在藝術中不止含有一種詩意的解釋,更是觸發「覺」之作用。以直覺和內心美感所展現的創造力,藉由媒材與形式去轉化與敘述出內心的當下意境,作為自我覺知的一種途徑。

  創作最大的極致,就是完整的體現自己!

  一個抽象的意象的視覺形式,對自身而言在敘述上更能超越語言的面向。讓自己重新察覺到本身及繪畫過程中心靈上的狀態。並藉由這樣的創作模式來對自己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透過生活的內觀與靜思?如何影響內在心境改變的歷程,作為自我思索的脈絡及提供自身內在省思的精神能量。


土地漬物-謝其昌抽象創作個展

「土地漬物」繪畫創作自述

  「土地漬物」的創作脈絡與題材的構思,是筆者繼〈自然序〉與〈旅行漬物〉之後回歸到自己所處的文化場域,透過自身的成長學習背景與留學經驗的衝突與相容,將殘留在內心的迴盪旅程,經由時間的氧化,釋放自我潛藏內心的直覺意識,並且重新審視自我內在心境與土地的對話。

  創作表現上以一種自由感受的直覺,讓自己重新關注到繪畫行為的本身及繪畫過程中身體上的狀態,喚醒每個迴盪的過程,去釋放潛藏內心的直覺意識,以類書法、塗鴉抒發,反覆堆疊、覆蓋尋求心靈的連結,將東方文化思維和西方抽象藝術為基底,客觀凝練了自然世界的信號,描繪現實與理想間的風景類地圖。

  筆者興起想要畫風景類地圖的念頭,但沒有事前的計畫與安排情況之下,一切隨著作畫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再逐漸延伸至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一種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並且希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風景地圖的進行曲。是以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風景地圖」。直覺對於事物的認知是清晰而明確的,它具有一種賦形力,它的內容來自於自然,再將形式生成於內心中,因此直覺為心靈的產物,是內在情感的一種表現,同時還創造了表現情感的意象。從藝術直覺觀點反思筆者自我藝術創作的歷程,以自我意識中去解讀自我的內在情感,釋出直覺表現,經內心的轉化之後,變為一種自我的語彙形式。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曾言:「每當我憑著直覺出發時,我總感到自己能確切地呈現自然的本質而經驗也證明了我的正確看法。對我而言,自然的本質永遠是現在。」

  此次作品中可以隱約看到類書法、幾何與類似塗鴉文字的圖案或形狀,營造出書寫性的符號,他是文化自然情感的符號,也是文化自然痕跡的記錄。運用類書法和塗鴉的抽象表現形式,藉由技法的偶發與自動性製造出滴流痕跡,畫面中的動感線條,鋪陳畫布空間,以反覆擦拭、塗改的方式,表現出多重空間與影像相互交疊的狀態,藉由創作過程找尋恆片段的內在風景建構,拼湊熟悉卻又多變的生活記憶。


「Sin Titulo」-謝其昌創作展

  「Sin Titulo」-謝其昌創作展,是筆者以多年身處在國外之生活美感經驗及回台期間自己對週遭生活經驗,作為其創作之泉源。將簡單書寫與塗鴉行為,藉由藝術創作的過程轉化為抽象造形藝術的能量,試圖以符號象徵、書寫抽象與生活逸趣,建構現實空間以及對現實書寫一種記憶。

  一般西方哲學偏重概念思辨和語言分析,把哲學純粹作為一種思辨或論述,而中國哲學則偏向個人體驗與身心修養,把哲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在中國藝術講形而上的美,西方藝術則在造形中追求變化。因為如此,筆者的創作自然結合東西方藝術的理念與表現,如同劉豐榮教授文中所談到:「…謝老師的造形與色調之獨特性實反映其個人在水墨畫、西方美學與抽象繪畫之素養,以及其在西班牙接受藝術教育之影響。謝老師應用西方美學中直覺、象徵、符號與形式、想像與精神分析、以及康德之遊戲觀點,也重視作品中虛與實、黑與白、或圖與底、筆觸動態與圓弧動線之適切運用。其抽象形式中往往出現幾何形之船、象徵「家」之建築,或飄浮著如幻似真之半具象與非具象形體,有如存在於水墨畫之虛無飄渺意境中。…」

  【旅行建構系列】、【書寫自然系列】及【抽象-睡日記系列】是此次展出的系列作品,完成於2013-2016之間,有些作品是斷斷續續創作;有些作品則畫了數月;甚者有長達一年之久才完成的。歷經建設、破壞與重建等過程,手稿的記憶經過回想與自由的覆蓋,最後創作者的潛意識往往成了作品創造表現的泉源。以直覺的意識釋出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於作品上可見到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一幅幅的「類地圖」。

  透過日記與無意識塗鴉手稿讓創作者回憶當下的情境,在沒有事前計畫與安排情況下,一切隨著創作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逐漸延伸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一幅幅的進行曲。

  以船、家、樓梯等類似文字的剪影圖案、形狀,營造具符號性的畫面氛圍,是記憶情感的符號,也是情感痕跡的記錄。黑色剪影的造形、書寫式的塗鴉、機械式的線條與對比的色彩,隨意散置在畫面中,如一張行進中的地圖,經過油性液體的潑灑讓作品呈現出曖昧的空間對話,這種神秘氛圍,透過線條的密度、大小和色彩,以一種靜止緩慢的方式移動,不間斷地蔓延與滿佈交織著圖像與線條,讓創作者的意念自然流露。侵蝕般的情感重量─深刻地生長綿延,被賦予符號使命展現在畫面中。


壹零貳複轉 II-台灣版畫展

旅行心情創作意涵 / 謝其昌

  系列作品是以旅行期間的簡單書寫與塗鴉作為基底與自己的潛藏的視覺印象相互結合,以並置、轉化與重複的表現技法,反覆在作品中推疊與覆蓋,來探討抽象形體與內在心靈之間的關聯。希望藉由創作來呼應自己的旅行經驗,尋找出自己旅行的記憶氛圍。是一種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地圖」。

  作品的靈感來自2000年初到外國求學的內心體驗,透過日記與無意識塗鴉手稿讓筆者回憶當時的情境,於是筆者興起想要畫類似地圖的念頭,但沒有事前的計畫與安排情況之下,一切隨著作畫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在逐漸延伸至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一種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並且希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旅行地圖的進行曲。


Murmullo-米莉安與謝其昌創作聯展

謝其昌作品簡介

  「旅行進行式」是以一種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地圖」。

  此次的作品為2009-2014年的創作,以旅行期間的簡單書寫與塗鴉作為基底與自己的潛藏的視覺印象相互結合,以並置、轉化與重複的表現技法,反覆在作品中堆疊與覆蓋,來探討抽象形體與內在心靈之間的關聯。希望藉由創作來呼應自己的旅行經驗,尋找出自己旅行的記憶氛圍。

  這系列有些作品是斷斷續續創作,在過程中有的作品畫了數月,或甚至長達一年之久才完成之作品,經歷建設、破壞與重建等創作過程,手稿的記憶經過回想與自由的覆蓋,最後筆者的潛意識往往成了自己作品創造表現的泉源。

  以船、家、樓梯與類似文字的剪影圖案或形狀,營造出符號性的畫面氛圍,是記憶情感的符號,也是情感痕跡的紀錄。黑色剪影的圖案造型、書寫式的塗鴉、機械式的線條與色彩的對比性,隨意地散置在畫面中,像一張行進中的地圖,經由油性液體的潑灑讓作品呈現出一種曖昧式的空間對話,這種神祕的氛圍,透過線條密度、大小和色彩以一個靜止緩慢的方式移動,不間斷地蔓延與滿佈交織著圖像與線條,讓個人意念自然流露。同時侵蝕般情感重量深刻地生長綿延,被賦予符號使命展現在作品畫面。

———————————

旅行心情創作意涵 / 謝其昌

    系列作品是以旅行期間的簡單書寫與塗鴉作為基底與自己的潛藏的視覺印象相互結合,以並置、轉化與重複的表現技法,反覆在作品中推疊與覆蓋,來探討抽象形體與內在心靈之間的關聯。希望藉由創作來呼應自己的旅行經驗,尋找出自己旅行的記憶氛圍。是一種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地圖」。

 

    作品的靈感來自2000年初到外國求學的內心體驗,透過日記與無意識塗鴉手稿讓筆者回憶當時的情境,於是筆者興起想要畫類似地圖的念頭,但沒有事前的計畫與安排情況之下,一切隨著作畫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在逐漸延伸至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一種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並且希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旅行地圖的進行曲。

「在微物」--從自身向世界開展

/ 蔡獻友

 

我相信「理性」的世界,但世界總是不斷的脫序與背離,在東、西方自然哲學的啟蒙中,我似乎被告知世界的樣貌,但我始終仍心存好奇,想要憑藉自己的探尋,逼近世界的原型!在創作中重返自然的原始性是我數十年來的創作命題,無論是從1985年開始的「墨結晶」,或直至近十年來,從植物葉片的凝視中,一條筆直的探索軸線,從當代逆溯回歸世界初始。

 

因為親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壤、岩石、草原、湖錯、冰層、星際、綠松石、經文、唐卡、寺廟、藏人、游牧...從物質到人文,所引發內在心靈的觸動。若我們把時間倒敘回到原始人類和大自然界第一次接觸的時刻,那我們或可想像如何第一次感覺黑夜、風雨和大地…?是甚麼樣的信念,可以使得這一方土的人們心靈如此的平靜?可能是因為青藏的高原地理環境,使得一進入這裡就如同與世隔絕。字句裡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意象也就不自覺的浮上腦海!在《易經》裡說"天地玄黃",玄為天色,黃為地色; 而 "宇宙洪荒" 指出初生世界的自然面貌,茫茫宇宙遼闊無邊。這景像吸引著我,也把我帶進玄妙的精神世界!

 

東方自然哲學觀談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東方文化裡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科學家說150億年以前發生宇宙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我並非要討論形而上屬非物質的道的世間,但我總相信物質世界在我們視覺感官未及之處,做出了遠超越我們所能意想之事!在青藏我似乎更能感受到逼近一些我所無法理解之道…,在物質的寂滅中看見平靜。

 

2020年新系列的作品我進一步逼進野性與理性的臨界與超越!在創作中以最專注的理性,控制著每一幅繪畫的持續發展,但這理性卻不斷的遭受挑戰,畫面總是能輕易的甩開我的理性控制,而回到它自身,形成其自身的樣貌!

 

「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與「藏青」這三系列作品是我對上述體認的藝術表達。「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系列藉由玄祕的青藏高原湖泊,攝入我自身無意識的深海旋渦,將我吸進這無垠的迴旋渾沌裡!這摻合空間與時間、物質與心靈的非理性旋渦,經由物質的原態,表現出物質作為繪畫材質的潛在張力,並逐漸成為繪畫;「藏青」系列以人文的唐卡與自然多變的地貌色彩,融鑄成一顆顆的多彩天珠,如持咒般的遍灑每一方寸的畫面!物質能在畫面上展現自己的話語,保留「野性」的獨立。堆疊沉積的文化層探索,帶著觀者的思維走向精神最根本的地域,是無盡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凝練,也是心靈意識的超越,擴展了我對世界更貼近的感知!在「物」的微性裡,畫面上的所有物質(繪畫材料)已在當下,折射出一微型世界!

———————————

原植物
植物的原形與植物最終型態的合一
是未來的植物?或是滅絕的植物?
是一種超現實的表現,一種概念的表現
清晰的邊緣,一種雕塑的手法
侘寂的精神

植物史
邊界模糊
崩壞的美感經驗
繪畫材料還原為物質 
物質變成繪畫

自然野性
野性自然而非人為

挑戰畫面失控
回到物質的思考
形式 內容 技術
華麗的形式

---------------------------------------------
14個月
對於技巧的已經非常熟悉,而是需要一個挑戰突破!!

透過創作對自然的了解 

蜻蜓 動物與植物的合一

顏料被看見變物質

 

出自鄭建昌《土地在說話: 鄭建昌畫集. 2010 》序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爆發力的時代;是一個霸權橫行的時代,也是一個堅毅求存的時代;是一個貪婪消耗的時代,也是一個反省復育的時代;是一個粗俗蠻橫追求物質的時代,也是一個內省思考菁英靈魂的時代;是一個籠罩黑暗罪惡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光明希望的時代;是一個速食淺碟文化的時代,卻也是一個最易創造歷史的時代。

而,我們正在歷史的機會點上。

 

  動盪的社會現象,彰顯時代的能量活力;地震、風災、水災、天然災害,展現天地需被敬畏得力量。而渺小的人們,有什麼力量值得被看見、被尊重?個人以為唯有入世體驗並通聯亙古精神,呈現永恆精神再不同時代的特質,始得以突顯人類的價值。

 

  藝術是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活動的產物,受到當代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科學、哲學、文化的影響。每個時代有它的思潮和語彙,而當代藝術則表現了當代的現象、思維、精神、與理想。藝術家藉著藝術創作反映時代,也藉著藝術創作還原本我,藉由藝術活動涉入集體無意識接通本源的古老精神,尋獲生命意義。

 

  個人創作一直環繞在人和社會的關係、人和土地的關係、人和自然精神的關係之命題。「土地在說話」是個人於「台灣游蜉」之後「大塊」創作系列的彙整,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生命與宇宙的本體關聯;以歷來人類精神觀、宇宙觀及當代的精神心理分析為經緯,作為探索個體與大自然、個體與心靈世界關係,以及個體與集體無意識之源生關係參照。以有形的人、土地、樹……為元素,歷史與當代失活之連結為血肉,採用變形、幻形方式,借喻無形、無限的精神體;以身份符號的置換手法,追求超越軀體束縛的心靈自由。放任外在環境因素與內在心靈的原始需求對話,以此架構個人的創作世界。

 

  畫集後面整理三十多年來作品系列,較完整呈現個人創作脈絡,包含:(一)高中、大學時期的創作養成階段(1974-1984); (二)都會硬邊表現系列(1978-1990),包括台灣人圖像造型探索、紙漿複媒實驗;(四)台灣山海經系列(1900-2003),包括展出「史詩吟唱者」(1994)、「生命的原鄉」(1996)

「島嶼印記」(1998)、「台灣山海經」(1999)四部曲之思維,貨櫃藝術節的「旅行計劃-光陰過客」(2003);(五)「台灣游蜉」系列(2003-2005);(六)「與大塊老師對話」系列(2005-2010)。上列不同階段作品皆有其前後延續性,系列與系列間常有交疊清況,無法截然斷代分割,如此分類是以個展主題名稱為主,便於釐清脈絡。

  

  此次發表個人近年創作,並彙編本畫集,呈獻給台灣,也呈獻給諸位前輩、同道、親友,祈請各界先進同好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