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自述-賴美華

我的童年生活在鄉下的一個小康醫生家庭中,從小就喜歡塗塗畫畫。正式學習繪畫是到臺南市讀中學開始,畫家沈哲哉老師是我當時的老師,他的教學以創作的必要基礎為主,創作思考方面他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學生以輕鬆的狀態去寫生。我在老師那裡閱覽了許多國外畫家的畫冊,為了增進學習我也利用假日到臺南書局去尋找一些有關美術的國外出版書籍。在看過這些美術書籍後,引發我開始思考繪畫是什麼?創作是什麼?這也漸漸的影響了我的創作思維逐步由外在的寫實描繪轉化到內在的感受轉譯,進而在高一開始我的作品發生了轉變。直到高三我完成第一張轉化後的油畫作。

畢業後我開始描繪物像在我腦中的形象,不是直接以寫生的方式描寫。作品幾乎完全地進入自己的內在世界。結婚後,我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肩負著照顧全家的職責,雖使我無法全心投入創作領域;然而創作思維對每位創作者而言皆是豐富而迅速的,有時我擔心這些想法會流失,我便開始運用素描迅速的將這些想法記錄下來,並記下時間,所以創作就是我的日記。這些描記下來的東西就會蠻複雜的,有幸福、快樂、恐懼、焦慮或是傷心…等這些感覺,或是我聽到的音樂、看見的戲劇或書籍…等日常的事件都會成為我作品的一部分。把握在有限的時間內創作,因此早期我的作品大部分尺寸都不大,我需要快速的把我的感覺描寫下來,也或許是這樣畫面總是並置著許多複雜的圖像。

因為我喜愛種植植物,生活環境裡也都是植物,或許因為受環境累積的視覺經驗影響,1975年前後的一段時期作品,喜歡以植物做為我心境的意象表現。我的作品由女性的角度出發,所以我的生活、生命、家庭或體悟就是我畫作的內容。關於顏色,我一直覺得,美麗的色彩可以稍稍掩蓋我的想法,這些顏色都是我覺得美麗的顏色。我年輕的時代是臺灣1970年代,那是女生無法發聲的時代,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以這些顏色來粉飾我當時真正的想法。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的繪畫是一種超現實創作,但其實是我某個生活的時刻或感覺,是很真實的生命。就作品創作而言,其實,我就是想完整的講我的故事,所以我窮盡我內心的形象與符號來表現我的念頭,這就是為什麼我的畫面總是複雜總是充滿各種向度。所以,這是我用作品來說明我所處的時代,就一個女性所看到的女性處境,這些就是畫面裡的空間,無論內在或外在。

    浩瀚的宇宙中有顆美麗的星球(地球)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我們美麗的家園中又存在著許多未知的世界,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製造了戰爭/瘟疫阻隔人與人間的交流,世界上隨著疫情蔓延⋯當人類紛紛戴上口罩無法盡情活動污染源漸漸減少動物們開始有了生機……

 

  藝術工作者在創作的題材都與創作者的背景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身為女性從有自覺的創作以來,一直以女性為創作主體,而小女孩之創作則於2019年開始,女性(男性)不管年齡多大內心都住了一個小女孩(小男孩)為發想⋯

     小紅帽之動物戲-……小女孩與動物間歡樂的伊甸園,「圓」是通往小女孩時空隧道的入口與回到現實間的出口,而動物有其象徵意涵,小女孩和動物間有守護、愛護、趣味、詼諧與反諷,透過玻璃晶亮濃烈的色彩,表現出小女孩天真純潔與浪漫⋯而琉璃的特性使作品也看似泡泡,珍貴而脆弱,示意著和平與溫暖也可能隨時破滅。

 

    「圓」像一個個的泡泡,一個個漂浮的小島,他們可以在小島中穿梭串門子⋯這是靜智想像世界中的理想國,可以和不同的動物盡興的玩耍,滿足身處在現實當中的虛擬想像,現實世界中作者養過狗狗、貓咪、小鳥、小魚等,動物在人類身上發揮無窮的魔力,相處中寧靜與幸福感彷彿世界已停止,過程充滿無限的愛與療癒,回到心中的小女孩(妳、我、她)可以在創作虛擬中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動物玩耍/取暖/依靠,小女孩象徵人類單純美好和動物們共榮共存,地球才有更美好的未來,更是屬於作者心中所嚮往理想國(樂園)。

 

    琉璃詩篇是窯燒玻璃實驗性的創作,使用能包容萬物的圓為造型,嘗試在玻璃中加入各種想像,透過實驗尋找更多作者與土地的連結及活動的軌跡,裏面有台灣各地旅行帶回的泥土、沙、植物、青苔、果實中挖下來的種子、編織過的金屬、貼身舊衣服的拉鍊、蕾絲…等等,在窯爐八百多度的窯燒淬煉出最美麗的詩篇。

 

    此次展出作品媒材多元,跨越媒材的限制當媒材只是創作語彙中的媒介…尋求各種接駁的可能,每次的展覽必有更新的挑戰,相信能帶給觀者新的體驗與感受。

許碧梅的她與他

 

   她的人—

 

許碧梅  是一位個性爽直 劍及履及的創作者

她有一顆善良的心 真摯的情

在她的生活中自由釋放

 

    她樂於助人

    朋友與她相處會感受到她真摯的一面

 

她喜歡攝影

在鏡頭下呈現出她獨特的心眼

攝一點特寫 或是角落 或是人物 或是景緻

她在抓心中的那一分感應

 

她玩裝置

喜愛收集有感的各種器皿 物件 雜貨

作為自己創作的媒材 也樂於和朋友交換分享

遙遠的飄逸在這當中搖晃 絲黏著遠古記憶

 

她  秉著內心的一份執著 勇往直前

不畏艱鉅與流言

直覺 直感是她的創作淵源

 

 

她畫中的人

 

她在街道上行走

身邊閃掠交錯的人影

微微風起漣漪

觸動了遙遠的無意識

 

她喃喃自語

漂漂人生似走馬

是今生 是前世

一絲浪痕 一分滄桑

在眼前飄過 在手指間流失

 

看那孤獨的回首 激起漣漪波浪

生活 就任由它飆盪 波動

一分傷感 一分悠遠 一分思古幽情

七情六慾自然呈現  自是人的本然

 

在畫中

看他 的表情

像是無怨無悔的巨力戰神

經過轟轟隆隆的洪流

卸下渾身的力量

留下臉上滄桑的紋痕

或是 慵懶自然的常民小子

一餐一頓的捱著

留下歲月的痕跡

 

看她 的身影

似若柔軟微弱的靈魂

堅毅地承受洪荒的渾身疼痛

承擔她本命的責任

在白茫中 植下生命種子

 

如今

拉長身子

仰 那高山峻嶺

透氣

出頭天

 

回首顧盼俯 這人群眾生

自在游走

希望

展覽概論

 

佇立的島嶼,動人的姿彩,是曾經多少文明風華的積澱。審視每一座島嶼的樣貌,總是盈滿著無比豐富的想像,那是歷經歲月與風霜的淬鍊,也是乘載歷史與文化的匯聚。島嶼上面的景觀,藝術家眼中經過仔細觀察,可以具體描繪出山石林木,而沉在水下的場域,卻能任由藝術家思維無盡的馳騁。兩個世界的共構,譜出現實與幻境的並置、疊合與相融,營造島嶼強大生命力的厚度與深度。

 

於是,畫島嶼的現在、過去與未來;畫島嶼的真實、虛幻與可能,成為生長在島嶼文化圈的台灣當代水墨畫家莊連東近期鍾情表達的創作主題,從迴視自我生命依存環境,到深究屬於台灣這座島嶼的歷史脈絡;從遊歷世界各地的島嶼形貌,到理解人類文明進化的軌跡;從尋找差異到歸結共相,從外在追求到內心表述,島嶼的虛實意象給予莊連東寬廣的創作自主空間與情感宣洩管道。而透過島嶼形塑的山光水影意象,疊合人文演繹進程的生命影像,似乎傳遞著土地、生命與歷史緊密連結的依存關係。

 

莊連東的創作面向,分別呈現:一、島嶼與建築的對應關係。此系列作品的思考是不同建築風貌所代表的時代差異問題,從傳統中國庭園宮殿、宗教寺院、民間居所到現代都會大樓,從具體完整刻畫外在建築結構形貌到抽離建築物元素後再重組意象,建築成為文明轉折重要的符碼。二、島嶼與原始記號的並置關係。本系列以遠古圖像符號所表徵的史跡意義作為島嶼生成初始的源流探索,以整體人類進化的價值進行創作觀點的介入,所以不分東方或西方的圖騰,共同成為繪畫語言訴說的代碼。三、島嶼與動物的象徵關係。運用潛伏的動物形貌與山石幻化結合,將動物的兇猛、堅韌與動力作為島嶼生生不息的寓意。四、島嶼與島嶼自身的依存關係。主要從島嶼不同視角觀看形成的空間異相作為省察的根源,探討時空與差異對島嶼文明形塑的反思。四個面向各以不同的美感分為彰顯島嶼的多樣而迷離的風采。

———————————

傳統與現代的辯證

彩墨創作面向演繹  莊連東

1964 年出生的筆者,學習階段正是水墨畫歷經傳統

與現代激烈碰撞後,轉向土地認同的「懷鄉寫實時期」,

於是筆者在接觸短暫的臨摹之後,投入相當長時間的臺

灣景觀寫生訓練。而後幸運的跟上創作碩士、博士在臺

灣新創的學制下學習,身份也由學習者成為教學者,至

今已逾40 年的歲月,教學之餘,本身也以所謂「學者型

畫家」的角色從事創作探索。

當「懷鄉寫實時期」在1990 年代初逐漸式微之後,

從此臺灣水墨繪畫開啟了迎向認同本土意識與參與國際

對話的多元共構時代,也由於個人主義高度興起,臺灣

水墨畫更從集體共感邁向個人表述的多面向蓬勃發展。

而性格傾向喜好不斷嘗試與改變的筆者,一路積極從事

水墨創作各種可能性的開拓,在因應社會變遷的形勢下,

運用傳統筆墨進行現代思維的結合演繹,也回視東方傳

統文化元素,意圖在水墨表現中發揮作用,尤其用心著

墨於色彩主體性建構與傳統符號再活化的經營。同時透

的效果,尤其對於色彩的彰顯方面,長期積累後的成果

展現。

專題二、圖像。轉化。組構

著眼於「圖像分解構成」與「佈局形式組合」兩個

面向的本專題,是筆者審視東西方繪畫:觀物取象與本

質概括取捨,以及因應自然規律和形象的解構重組的創

作觀點,經由自我對景物的理解而建構的彩墨視覺語言。

專題三、人文。關懷。入世

由「歷史文明追憶」與「人世關懷省思」兩個面向

構成的本專題,討論的是「出世」的傳統水墨畫如何向

「入世」轉折的問題。筆者以關懷文化、生態、現實環

境的角度,讓彩墨畫得以介入社會參與的時代省思!

過吸收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養分,從媒材拓展、技法試

驗到美感轉化整合為兼容並蓄的「臺灣彩墨畫」。

性格使然加上豐富寬廣的學習經驗,筆者在彩墨畫

的風貌探究累積了些成果。此次應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邀請以「傳統與現代的辯證――2023 莊連東彩墨創作面

向展」命題的展覽,筆者將長期經營的創作主題,以八

個面向:「墨彩相融共構」、「傳統筆墨演繹」、「圖

像分解構成」、「佈局形式組合」、「歷史文明追憶」、「人

世關懷省思」、「媒材複合跨域」、「空間立體延展」,

整合為四個專題呈現:

專題一、筆墨。色彩。演繹

本專題包含「墨彩相融共構」與「傳統筆墨演繹」

兩個面向。主要闡述筆者具備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夫在對

應當下社會環境的主題呈現時,如何持續發揮並開展新

的效果,尤其對於色彩的彰顯方面,長期積累後的成果

展現。

專題二、圖像。轉化。組構

著眼於「圖像分解構成」與「佈局形式組合」兩個

面向的本專題,是筆者審視東西方繪畫:觀物取象與本

質概括取捨,以及因應自然規律和形象的解構重組的創

作觀點,經由自我對景物的理解而建構的彩墨視覺語言。

專題三、人文。關懷。入世

由「歷史文明追憶」與「人世關懷省思」兩個面向

構成的本專題,討論的是「出世」的傳統水墨畫如何向

「入世」轉折的問題。筆者以關懷文化、生態、現實環

境的角度,讓彩墨畫得以介入社會參與的時代省思!

過吸收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養分,從媒材拓展、技法試

驗到美感轉化整合為兼容並蓄的「臺灣彩墨畫」。

性格使然加上豐富寬廣的學習經驗,筆者在彩墨畫

的風貌探究累積了些成果。此次應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邀請以「傳統與現代的辯證――2023 莊連東彩墨創作面

向展」命題的展覽,筆者將長期經營的創作主題,以八

個面向:「墨彩相融共構」、「傳統筆墨演繹」、「圖

像分解構成」、「佈局形式組合」、「歷史文明追憶」、「人

世關懷省思」、「媒材複合跨域」、「空間立體延展」,

整合為四個專題呈現:

專題一、筆墨。色彩。演繹

本專題包含「墨彩相融共構」與「傳統筆墨演繹」

兩個面向。主要闡述筆者具備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夫在對

應當下社會環境的主題呈現時,如何持續發揮並開展新

專題四、媒材。空間。跨域

在屬於跨域的時代,筆者創作的兩個面向:「媒材

複合跨域」與「空間立體延展」,探討的是如何拓展媒

材的範疇與深度,增強彩墨畫的表現能量,進而擴及媒

材複合、半立體,乃至全立體的空間創作思考。

多樣面貌的整體呈現,既昭示筆者不斷自我突破的

用心,也為臺灣水墨畫近40 年來嘗試拓展各種可能發展

向度提供些許的訊息與成效。傳承與開擘始終是臺灣彩

墨畫源於傳統精神,立足於臺灣在地,迎向國際發聲的

核心價值。筆者憑藉堅持信念,竭盡心力落實創作實踐,

並盡教學者的世代職責,透視傳統與現代的辯證,期許

自我為臺灣彩墨畫的前行努力!

———————————
 

  創作之所以有趣,正是因為它能夠反映與傳遞個人對事件的態度,一直以來筆者在創作中誠實面對自我的想望,將個人無法用語言文字理清的、不願告人的,以一團曖昧隱晦的人物打包呈現。畫面中如同麵團的人物自2021年起,融入個人的生活經驗、觀察與想像,甚至與觀者交換故事,緩慢的發酵,將關注的課題從自身與框架間的關係,轉移到個人價值思考上。

 

  繼前陣子的「理想生活」系列後,本次以「有用的人」為主軸,描繪的是在過度努力的社會風氣下,有許多客觀標準,能夠方便的量化一個人的價值,人們也在無形中參照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無意義的行為幾乎可以被視為一種浪費,如果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們似乎更應該要把握自己的那一道光,好好地在時間內發揮最大價值,越有效率越好。然而從「有用的人」的角度,主觀的看待生活中無所事事的時刻,一方面在內心譴責無效生活的浪費,一方面難掩對於總有些人能夠自在地浪費,其實感到相當羨慕。

 

  人們在努力追求高效率時想著好爭取片刻的空暇時光,卻在空暇時想著:據說偶爾放空有時候更能提升效率。就連想要無所事事的能力都已經退化,即便說服自己停下腳步,空出一段時間什麼也不做,心跳與呼吸不會停止,頭髮跟指甲也不斷以不可見的進度生長,想像努力文化已深植生物細胞之中,如同搭上一班無法停止的列車,眼角可以瞥見巷弄小路間的浪漫,卻只能直往目的地前進。

作者傳略

葉竹盛1946年生於高雄鼓山,就讀高雄中學時期受老師羅清雲啓發鼓勵,決定往藝術發展。1970年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之後任教於高雄前鎮國中直到出國。大學時期的葉竹盛對當時學院 偏重技巧訓練的教學產生懷疑,並苦思如何以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個人的複雜感受,遂下決心出國學習歷練。1975年,葉竹盛進入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進修,取得學位後在歐洲遊歷,直到1982年返回台灣。

返國後葉竹盛在高雄定居。在葉竹盛旅歐期間,台灣各項建設與開發迅速開展,工業重鎮高雄的轉變尤為劇烈,讓甫回國的葉竹盛感受格外強烈。他開始以被毀棄或遭人為破壞後殘存的物件做為創作材料,在畫面或空間上重新安排,表達對自然省思以及人為破壞的一種控訴,作品形式以空間裝置或大尺度複合媒材作品為多。探討環境生態議題的作品也成為葉竹盛日後創作的主要基調。1988年葉竹盛移居台北,90年代之後陸續發展「花·禪」系列、「海洋‧生態」系列、「環境種子」系列等創作。

 

時代背景

葉竹盛的作品著重對材質物理性與繪畫空間的探索。在抽象表現的形式中,藉由現成物素材的介入,豐富了畫面肌理、符號指事、與材質本身所散發的魅力,「物象」與「物性」是他的常用語彙。葉竹盛對台灣藝壇的影響,主要在80年代初自西班牙返台之後。1984年於台北春之藝廊參加「異度空間」聯展,及之後的SOCA、「南台灣新風格」等展出,發展出結合各種素材和現成物的抽象裝置形式,藉由強烈的物質性帶動內心的精神感應,對八○年代之後台灣抽象藝術的概念與形式帶來另一種啟發。

同時他將創作理念延伸到人與環境關係的探討,以環境倫理與生態關懷為議題,藉由一種非說明姓的「借物寄情」方式讓作品物象與觀眾互動,引發移情作用的思想共鳴。是台灣現今少數藉由創作表述對環境與自然反省的藝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