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旅者,以極自我的方式漫遊街頭與空間對話。三十年來,時間不斷推移,空間不斷轉換,不變的是,以鏡頭參與世界,用攝影凝視萬物,往往鏡頭向外,念頭向內。快門一按,向永恆搶過1/125秒,就像在世界的某處找回一部份的自己。

對我而言,攝影就像創作一幅畫作。幾何先於敘事,形式與內容兼具,這已成為我的信仰。也想藉由攝影賦與俗世萬物一種視覺張力與想像空間,就往往將影像轉化為詩意的視覺觀察。這種觀看角度滋養了我的攝影心靈,在此過程中也書寫出屬於自己的影像經歷。

展出作品中,在寫實與非寫實間遊走。有適時在場的瞬間而得,化剎那為永恆;也有長期等待的苦心經營,等待想要的光、想要的人物、來到想要的位置,等待的過程是一種修行。不管是瞬間而得或長期等待,在拍與不拍之間,決定於心靈的共鳴,而被場景召喚。

在台灣各地的機緣與等待、在新加坡金沙酒店大廳的觸動,行腳於舊金山漁人碼頭看金門大橋的演出、漫遊於巴黎街道被浪漫浸泡,還有東京根津街頭的電線如織、還有…。每張作品是一趟旅程,是曾經,是回憶。在揀選展出作品的過程,如同在玩記憶拼圖,美好的旅行再次鮮明。

影像,就像漂浮在意義的海,從不凍結於一處。羅蘭.巴特認為圖說這類的附註文字就像拋錨於海,讓原本如潮汐湧動、隨人想像的影像意義,得以被定死於一固定角落。我拍了什麼?就讓作品自鳴,不針對個別作品書寫說明;你看到什麼?觀者自由解讀,望有火花。就當作實驗、當作遊戲,當作測試。

創作自述-賴美華

我的童年生活在鄉下的一個小康醫生家庭中,從小就喜歡塗塗畫畫。正式學習繪畫是到臺南市讀中學開始,畫家沈哲哉老師是我當時的老師,他的教學以創作的必要基礎為主,創作思考方面他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學生以輕鬆的狀態去寫生。我在老師那裡閱覽了許多國外畫家的畫冊,為了增進學習我也利用假日到臺南書局去尋找一些有關美術的國外出版書籍。在看過這些美術書籍後,引發我開始思考繪畫是什麼?創作是什麼?這也漸漸的影響了我的創作思維逐步由外在的寫實描繪轉化到內在的感受轉譯,進而在高一開始我的作品發生了轉變。直到高三我完成第一張轉化後的油畫作。

畢業後我開始描繪物像在我腦中的形象,不是直接以寫生的方式描寫。作品幾乎完全地進入自己的內在世界。結婚後,我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肩負著照顧全家的職責,雖使我無法全心投入創作領域;然而創作思維對每位創作者而言皆是豐富而迅速的,有時我擔心這些想法會流失,我便開始運用素描迅速的將這些想法記錄下來,並記下時間,所以創作就是我的日記。這些描記下來的東西就會蠻複雜的,有幸福、快樂、恐懼、焦慮或是傷心…等這些感覺,或是我聽到的音樂、看見的戲劇或書籍…等日常的事件都會成為我作品的一部分。把握在有限的時間內創作,因此早期我的作品大部分尺寸都不大,我需要快速的把我的感覺描寫下來,也或許是這樣畫面總是並置著許多複雜的圖像。

因為我喜愛種植植物,生活環境裡也都是植物,或許因為受環境累積的視覺經驗影響,1975年前後的一段時期作品,喜歡以植物做為我心境的意象表現。我的作品由女性的角度出發,所以我的生活、生命、家庭或體悟就是我畫作的內容。關於顏色,我一直覺得,美麗的色彩可以稍稍掩蓋我的想法,這些顏色都是我覺得美麗的顏色。我年輕的時代是臺灣1970年代,那是女生無法發聲的時代,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以這些顏色來粉飾我當時真正的想法。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的繪畫是一種超現實創作,但其實是我某個生活的時刻或感覺,是很真實的生命。就作品創作而言,其實,我就是想完整的講我的故事,所以我窮盡我內心的形象與符號來表現我的念頭,這就是為什麼我的畫面總是複雜總是充滿各種向度。所以,這是我用作品來說明我所處的時代,就一個女性所看到的女性處境,這些就是畫面裡的空間,無論內在或外在。

陳靜智創作脈絡:

 

    第一組(三件)創作作品在2006年以創作者等身素描自畫像開始,於2007年進入長榮大學美術系,進入學院如魚得水創作更多元,筆者的藝術創作以女性為主體,個人偏愛線性描繪,於2010年在嘉義鐵道藝術村第一次個展,至今十次個展及多次聯展。

 

    2011年進入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同年接觸窯燒玻璃,論文以繪畫融入窯燒玻璃,在研究新媒材的開發中體認到,繪畫技法融入窯燒玻璃的創作,對於筆者的藝術創作之路只是一個研究的開始,新媒材的開發與研究是必須天馬行空的想像,回到直覺、原始本能,尋求各種接駁的可能,為的是創造陌生的想像世界。運用玻璃的特性以達到作品的趣味性、實驗性、獨創性,顛覆一般傳統繪畫的思維,開創自我創作的新格局。

 

    2019年窯燒玻璃最新創作(小紅帽之動物戲­-…..)系列作品以個人出發不管年齡多大女人心中都住了個小女孩,小女孩是妳是我也是她,小女孩與動物間的故事當此連結作者想到了小紅帽的童話故事,童話不只是童話,小女孩象徵弱小天真純潔,動物本身有其象徵意涵,其中有神話有傳說有寓言,小女孩與動物間有愛護/守護/趣味/詼諧/反諷,透過玻璃晶亮濃烈的色彩,表現小女孩的天真純潔與浪漫,而玻璃材質經窯爐燒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代表小女孩與動物間的相對危險緊張的關係。

 

    此系列作品創作者在上課時受到啟發,以八大山人的減筆線條,運用一根線條來作畫,那線條連結小女孩與動物之間,沒有構圖隨著意念建構畫面,並在畫中加入了塗鴉的元素以建構創作者語彙。

 

    琉璃詩篇系列以窯燒玻璃創作的實驗性出發,使用能包容萬物的圓為造型,嘗試在玻璃中加入各種接駁的可能裡面有旅行帶回的泥土、居家庭院的植物、編織過的金屬線、穿過舊衣服的拉鍊蕾絲、果實中挖下來的種子…….等,在窯爐中八百多度的窯燒淬鍊出最美麗的詩篇。

許碧梅的她與他

 

   她的人—

 

許碧梅  是一位個性爽直 劍及履及的創作者

她有一顆善良的心 真摯的情

在她的生活中自由釋放

 

    她樂於助人

    朋友與她相處會感受到她真摯的一面

 

她喜歡攝影

在鏡頭下呈現出她獨特的心眼

攝一點特寫 或是角落 或是人物 或是景緻

她在抓心中的那一分感應

 

她玩裝置

喜愛收集有感的各種器皿 物件 雜貨

作為自己創作的媒材 也樂於和朋友交換分享

遙遠的飄逸在這當中搖晃 絲黏著遠古記憶

 

她  秉著內心的一份執著 勇往直前

不畏艱鉅與流言

直覺 直感是她的創作淵源

 

 

她畫中的人

 

她在街道上行走

身邊閃掠交錯的人影

微微風起漣漪

觸動了遙遠的無意識

 

她喃喃自語

漂漂人生似走馬

是今生 是前世

一絲浪痕 一分滄桑

在眼前飄過 在手指間流失

 

看那孤獨的回首 激起漣漪波浪

生活 就任由它飆盪 波動

一分傷感 一分悠遠 一分思古幽情

七情六慾自然呈現  自是人的本然

 

在畫中

看他 的表情

像是無怨無悔的巨力戰神

經過轟轟隆隆的洪流

卸下渾身的力量

留下臉上滄桑的紋痕

或是 慵懶自然的常民小子

一餐一頓的捱著

留下歲月的痕跡

 

看她 的身影

似若柔軟微弱的靈魂

堅毅地承受洪荒的渾身疼痛

承擔她本命的責任

在白茫中 植下生命種子

 

如今

拉長身子

仰 那高山峻嶺

透氣

出頭天

 

回首顧盼俯 這人群眾生

自在游走

希望

展覽概論

 

佇立的島嶼,動人的姿彩,是曾經多少文明風華的積澱。審視每一座島嶼的樣貌,總是盈滿著無比豐富的想像,那是歷經歲月與風霜的淬鍊,也是乘載歷史與文化的匯聚。島嶼上面的景觀,藝術家眼中經過仔細觀察,可以具體描繪出山石林木,而沉在水下的場域,卻能任由藝術家思維無盡的馳騁。兩個世界的共構,譜出現實與幻境的並置、疊合與相融,營造島嶼強大生命力的厚度與深度。

 

於是,畫島嶼的現在、過去與未來;畫島嶼的真實、虛幻與可能,成為生長在島嶼文化圈的台灣當代水墨畫家莊連東近期鍾情表達的創作主題,從迴視自我生命依存環境,到深究屬於台灣這座島嶼的歷史脈絡;從遊歷世界各地的島嶼形貌,到理解人類文明進化的軌跡;從尋找差異到歸結共相,從外在追求到內心表述,島嶼的虛實意象給予莊連東寬廣的創作自主空間與情感宣洩管道。而透過島嶼形塑的山光水影意象,疊合人文演繹進程的生命影像,似乎傳遞著土地、生命與歷史緊密連結的依存關係。

 

莊連東的創作面向,分別呈現:一、島嶼與建築的對應關係。此系列作品的思考是不同建築風貌所代表的時代差異問題,從傳統中國庭園宮殿、宗教寺院、民間居所到現代都會大樓,從具體完整刻畫外在建築結構形貌到抽離建築物元素後再重組意象,建築成為文明轉折重要的符碼。二、島嶼與原始記號的並置關係。本系列以遠古圖像符號所表徵的史跡意義作為島嶼生成初始的源流探索,以整體人類進化的價值進行創作觀點的介入,所以不分東方或西方的圖騰,共同成為繪畫語言訴說的代碼。三、島嶼與動物的象徵關係。運用潛伏的動物形貌與山石幻化結合,將動物的兇猛、堅韌與動力作為島嶼生生不息的寓意。四、島嶼與島嶼自身的依存關係。主要從島嶼不同視角觀看形成的空間異相作為省察的根源,探討時空與差異對島嶼文明形塑的反思。四個面向各以不同的美感分為彰顯島嶼的多樣而迷離的風采。

———————————

傳統與現代的辯證

彩墨創作面向演繹  莊連東

1964 年出生的筆者,學習階段正是水墨畫歷經傳統

與現代激烈碰撞後,轉向土地認同的「懷鄉寫實時期」,

於是筆者在接觸短暫的臨摹之後,投入相當長時間的臺

灣景觀寫生訓練。而後幸運的跟上創作碩士、博士在臺

灣新創的學制下學習,身份也由學習者成為教學者,至

今已逾40 年的歲月,教學之餘,本身也以所謂「學者型

畫家」的角色從事創作探索。

當「懷鄉寫實時期」在1990 年代初逐漸式微之後,

從此臺灣水墨繪畫開啟了迎向認同本土意識與參與國際

對話的多元共構時代,也由於個人主義高度興起,臺灣

水墨畫更從集體共感邁向個人表述的多面向蓬勃發展。

而性格傾向喜好不斷嘗試與改變的筆者,一路積極從事

水墨創作各種可能性的開拓,在因應社會變遷的形勢下,

運用傳統筆墨進行現代思維的結合演繹,也回視東方傳

統文化元素,意圖在水墨表現中發揮作用,尤其用心著

墨於色彩主體性建構與傳統符號再活化的經營。同時透

的效果,尤其對於色彩的彰顯方面,長期積累後的成果

展現。

專題二、圖像。轉化。組構

著眼於「圖像分解構成」與「佈局形式組合」兩個

面向的本專題,是筆者審視東西方繪畫:觀物取象與本

質概括取捨,以及因應自然規律和形象的解構重組的創

作觀點,經由自我對景物的理解而建構的彩墨視覺語言。

專題三、人文。關懷。入世

由「歷史文明追憶」與「人世關懷省思」兩個面向

構成的本專題,討論的是「出世」的傳統水墨畫如何向

「入世」轉折的問題。筆者以關懷文化、生態、現實環

境的角度,讓彩墨畫得以介入社會參與的時代省思!

過吸收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養分,從媒材拓展、技法試

驗到美感轉化整合為兼容並蓄的「臺灣彩墨畫」。

性格使然加上豐富寬廣的學習經驗,筆者在彩墨畫

的風貌探究累積了些成果。此次應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邀請以「傳統與現代的辯證――2023 莊連東彩墨創作面

向展」命題的展覽,筆者將長期經營的創作主題,以八

個面向:「墨彩相融共構」、「傳統筆墨演繹」、「圖

像分解構成」、「佈局形式組合」、「歷史文明追憶」、「人

世關懷省思」、「媒材複合跨域」、「空間立體延展」,

整合為四個專題呈現:

專題一、筆墨。色彩。演繹

本專題包含「墨彩相融共構」與「傳統筆墨演繹」

兩個面向。主要闡述筆者具備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夫在對

應當下社會環境的主題呈現時,如何持續發揮並開展新

的效果,尤其對於色彩的彰顯方面,長期積累後的成果

展現。

專題二、圖像。轉化。組構

著眼於「圖像分解構成」與「佈局形式組合」兩個

面向的本專題,是筆者審視東西方繪畫:觀物取象與本

質概括取捨,以及因應自然規律和形象的解構重組的創

作觀點,經由自我對景物的理解而建構的彩墨視覺語言。

專題三、人文。關懷。入世

由「歷史文明追憶」與「人世關懷省思」兩個面向

構成的本專題,討論的是「出世」的傳統水墨畫如何向

「入世」轉折的問題。筆者以關懷文化、生態、現實環

境的角度,讓彩墨畫得以介入社會參與的時代省思!

過吸收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養分,從媒材拓展、技法試

驗到美感轉化整合為兼容並蓄的「臺灣彩墨畫」。

性格使然加上豐富寬廣的學習經驗,筆者在彩墨畫

的風貌探究累積了些成果。此次應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邀請以「傳統與現代的辯證――2023 莊連東彩墨創作面

向展」命題的展覽,筆者將長期經營的創作主題,以八

個面向:「墨彩相融共構」、「傳統筆墨演繹」、「圖

像分解構成」、「佈局形式組合」、「歷史文明追憶」、「人

世關懷省思」、「媒材複合跨域」、「空間立體延展」,

整合為四個專題呈現:

專題一、筆墨。色彩。演繹

本專題包含「墨彩相融共構」與「傳統筆墨演繹」

兩個面向。主要闡述筆者具備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夫在對

應當下社會環境的主題呈現時,如何持續發揮並開展新

專題四、媒材。空間。跨域

在屬於跨域的時代,筆者創作的兩個面向:「媒材

複合跨域」與「空間立體延展」,探討的是如何拓展媒

材的範疇與深度,增強彩墨畫的表現能量,進而擴及媒

材複合、半立體,乃至全立體的空間創作思考。

多樣面貌的整體呈現,既昭示筆者不斷自我突破的

用心,也為臺灣水墨畫近40 年來嘗試拓展各種可能發展

向度提供些許的訊息與成效。傳承與開擘始終是臺灣彩

墨畫源於傳統精神,立足於臺灣在地,迎向國際發聲的

核心價值。筆者憑藉堅持信念,竭盡心力落實創作實踐,

並盡教學者的世代職責,透視傳統與現代的辯證,期許

自我為臺灣彩墨畫的前行努力!

———————————
 

觀「漬」在-謝其昌創作思維

文/謝其昌

 

  筆者的創作脈絡繼回國之後,回歸到自己所處的文化場域,透過自身的成長學習背景與留學經驗的衝突與相容,將殘留在內心的迴盪旅程,經過時間的氧化,釋放自我潛藏內心的直覺意識,並且重新審視自我內在心境與時空環境的對話。

起初創作表現的方式以一種自由感受的直覺,讓自己重新關注到繪畫行為的本身及繪畫過程中身體上的狀態,喚醒每個迴盪的過程,同時透過篆、隸、楷、行、草不同書法性的技法,客觀凝練了自然世界的信號,以東方氣韻為主配合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描繪現實與理想間的風景類地圖。試圖藉由這樣的創作思考模式來對自己更深刻的了解,將時空中人、事和物變化,透過關照外在環境如何影響內在心境改變的歷程。

如同諾爾德(Emil Nolde1867-1956)說的刻意而準確地模仿自然並不能創造出藝術。而重新評估自然的價值並加入自己的精神時,一件作品才能變成藝術。筆者的創作即是實踐其內在生命的真實書寫來傳達所處的東方自然人文場域,透過類書法與自發性的塗鴉實踐,讓自己觀注環境與人之間的依存關係裡,打開另一個東西文化繪畫的聯結與不同的視角來觀看這個世界。對筆者而言,抽象是一種繪畫的語言,是最原初與最純化的表達,它是思維方式的直觀轉化和表現。它雖然不一定能讓人看得懂,但是確實是顯示了一個生命的真實與痕跡。作品痕跡中的點、線還有色彩組合是賦予作品的情緒,抽象畫的形式就是這樣直接呈現。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反對人為,希望返樸歸真,回到自然狀態去,莊子則提倡物我為一,都希望擺脫現實的物役,達到與宇宙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筆者遵循老莊自然觀去釋放自我想像與直覺的表現,就像是一種在情境中感受到自由的氛圍。每一個人內在都有自己的風景,一種純粹的想像,是自身與外界互動所延伸出來的,將內在風景具體的表現成作品作為敘述自己的語彙,是一種由直覺出發的靈感所建構的形式表現,是從生活文化中體驗,透過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溢出自己的情感狀態。

筆者將自己創作狀態視為一種遊戲,正如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所認為遊戲的形式特徵,這是一種自主的、自由的意志行為,與功利價值沒有關係,在一個特定情境當中,遊戲者在精神上會帶有一種專注,這種專注會融入情境當中,對於這一個限定的空間,隔離了外在的世界中,它有其自己的過程、時間與空間界限。

透過這樣的創作體驗,也讓筆者開始察覺自己,有外看慢慢轉移到內觀,於是發現了「漬」,現階段的創作思維以「觀」察「漬」,以「漬」識「覺」。

  以「漬」的思維,來探討身心與環境的互相參與關係,「漬」的藝術符號從創作中表現來看,是一種自發性的書寫,是一種融合東方書法技巧之複雜形式的行動繪畫及兒童塗鴉之簡單而純粹的心境。其省思的部分為擺脫習以為常的繪畫固有形式之制約,藉而強化無意識的流動與速度,為了讓純粹意識外的假象能夠拋離在畫面上,用一切的力量讓所有接近的真實心靈感覺的痕跡「漬」毫不修飾的保留,以直覺的手段來呈現包含個人視覺感官的經驗與最原始的印象,他是一種自我察覺認識的形式,在藝術中不止含有一種詩意的解釋,更是觸發「覺」之作用。以直覺和內心美感所展現的創造力,藉由媒材與形式去轉化與敘述出內心的當下意境,作為自我覺知的一種途徑。

  創作最大的極致,就是完整的體現自己!

  一個抽象的意象的視覺形式,對自身而言在敘述上更能超越語言的面向。讓自己重新察覺到本身及繪畫過程中心靈上的狀態。並藉由這樣的創作模式來對自己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透過生活的內觀與靜思?如何影響內在心境改變的歷程,作為自我思索的脈絡及提供自身內在省思的精神能量。


土地漬物-謝其昌抽象創作個展

「土地漬物」繪畫創作自述

  「土地漬物」的創作脈絡與題材的構思,是筆者繼〈自然序〉與〈旅行漬物〉之後回歸到自己所處的文化場域,透過自身的成長學習背景與留學經驗的衝突與相容,將殘留在內心的迴盪旅程,經由時間的氧化,釋放自我潛藏內心的直覺意識,並且重新審視自我內在心境與土地的對話。

  創作表現上以一種自由感受的直覺,讓自己重新關注到繪畫行為的本身及繪畫過程中身體上的狀態,喚醒每個迴盪的過程,去釋放潛藏內心的直覺意識,以類書法、塗鴉抒發,反覆堆疊、覆蓋尋求心靈的連結,將東方文化思維和西方抽象藝術為基底,客觀凝練了自然世界的信號,描繪現實與理想間的風景類地圖。

  筆者興起想要畫風景類地圖的念頭,但沒有事前的計畫與安排情況之下,一切隨著作畫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再逐漸延伸至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一種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並且希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風景地圖的進行曲。是以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風景地圖」。直覺對於事物的認知是清晰而明確的,它具有一種賦形力,它的內容來自於自然,再將形式生成於內心中,因此直覺為心靈的產物,是內在情感的一種表現,同時還創造了表現情感的意象。從藝術直覺觀點反思筆者自我藝術創作的歷程,以自我意識中去解讀自我的內在情感,釋出直覺表現,經內心的轉化之後,變為一種自我的語彙形式。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曾言:「每當我憑著直覺出發時,我總感到自己能確切地呈現自然的本質而經驗也證明了我的正確看法。對我而言,自然的本質永遠是現在。」

  此次作品中可以隱約看到類書法、幾何與類似塗鴉文字的圖案或形狀,營造出書寫性的符號,他是文化自然情感的符號,也是文化自然痕跡的記錄。運用類書法和塗鴉的抽象表現形式,藉由技法的偶發與自動性製造出滴流痕跡,畫面中的動感線條,鋪陳畫布空間,以反覆擦拭、塗改的方式,表現出多重空間與影像相互交疊的狀態,藉由創作過程找尋恆片段的內在風景建構,拼湊熟悉卻又多變的生活記憶。


「Sin Titulo」-謝其昌創作展

  「Sin Titulo」-謝其昌創作展,是筆者以多年身處在國外之生活美感經驗及回台期間自己對週遭生活經驗,作為其創作之泉源。將簡單書寫與塗鴉行為,藉由藝術創作的過程轉化為抽象造形藝術的能量,試圖以符號象徵、書寫抽象與生活逸趣,建構現實空間以及對現實書寫一種記憶。

  一般西方哲學偏重概念思辨和語言分析,把哲學純粹作為一種思辨或論述,而中國哲學則偏向個人體驗與身心修養,把哲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在中國藝術講形而上的美,西方藝術則在造形中追求變化。因為如此,筆者的創作自然結合東西方藝術的理念與表現,如同劉豐榮教授文中所談到:「…謝老師的造形與色調之獨特性實反映其個人在水墨畫、西方美學與抽象繪畫之素養,以及其在西班牙接受藝術教育之影響。謝老師應用西方美學中直覺、象徵、符號與形式、想像與精神分析、以及康德之遊戲觀點,也重視作品中虛與實、黑與白、或圖與底、筆觸動態與圓弧動線之適切運用。其抽象形式中往往出現幾何形之船、象徵「家」之建築,或飄浮著如幻似真之半具象與非具象形體,有如存在於水墨畫之虛無飄渺意境中。…」

  【旅行建構系列】、【書寫自然系列】及【抽象-睡日記系列】是此次展出的系列作品,完成於2013-2016之間,有些作品是斷斷續續創作;有些作品則畫了數月;甚者有長達一年之久才完成的。歷經建設、破壞與重建等過程,手稿的記憶經過回想與自由的覆蓋,最後創作者的潛意識往往成了作品創造表現的泉源。以直覺的意識釋出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於作品上可見到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一幅幅的「類地圖」。

  透過日記與無意識塗鴉手稿讓創作者回憶當下的情境,在沒有事前計畫與安排情況下,一切隨著創作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逐漸延伸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一幅幅的進行曲。

  以船、家、樓梯等類似文字的剪影圖案、形狀,營造具符號性的畫面氛圍,是記憶情感的符號,也是情感痕跡的記錄。黑色剪影的造形、書寫式的塗鴉、機械式的線條與對比的色彩,隨意散置在畫面中,如一張行進中的地圖,經過油性液體的潑灑讓作品呈現出曖昧的空間對話,這種神秘氛圍,透過線條的密度、大小和色彩,以一種靜止緩慢的方式移動,不間斷地蔓延與滿佈交織著圖像與線條,讓創作者的意念自然流露。侵蝕般的情感重量─深刻地生長綿延,被賦予符號使命展現在畫面中。


壹零貳複轉 II-台灣版畫展

旅行心情創作意涵 / 謝其昌

  系列作品是以旅行期間的簡單書寫與塗鴉作為基底與自己的潛藏的視覺印象相互結合,以並置、轉化與重複的表現技法,反覆在作品中推疊與覆蓋,來探討抽象形體與內在心靈之間的關聯。希望藉由創作來呼應自己的旅行經驗,尋找出自己旅行的記憶氛圍。是一種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地圖」。

  作品的靈感來自2000年初到外國求學的內心體驗,透過日記與無意識塗鴉手稿讓筆者回憶當時的情境,於是筆者興起想要畫類似地圖的念頭,但沒有事前的計畫與安排情況之下,一切隨著作畫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在逐漸延伸至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一種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並且希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旅行地圖的進行曲。


Murmullo-米莉安與謝其昌創作聯展

謝其昌作品簡介

  「旅行進行式」是以一種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地圖」。

  此次的作品為2009-2014年的創作,以旅行期間的簡單書寫與塗鴉作為基底與自己的潛藏的視覺印象相互結合,以並置、轉化與重複的表現技法,反覆在作品中堆疊與覆蓋,來探討抽象形體與內在心靈之間的關聯。希望藉由創作來呼應自己的旅行經驗,尋找出自己旅行的記憶氛圍。

  這系列有些作品是斷斷續續創作,在過程中有的作品畫了數月,或甚至長達一年之久才完成之作品,經歷建設、破壞與重建等創作過程,手稿的記憶經過回想與自由的覆蓋,最後筆者的潛意識往往成了自己作品創造表現的泉源。

  以船、家、樓梯與類似文字的剪影圖案或形狀,營造出符號性的畫面氛圍,是記憶情感的符號,也是情感痕跡的紀錄。黑色剪影的圖案造型、書寫式的塗鴉、機械式的線條與色彩的對比性,隨意地散置在畫面中,像一張行進中的地圖,經由油性液體的潑灑讓作品呈現出一種曖昧式的空間對話,這種神祕的氛圍,透過線條密度、大小和色彩以一個靜止緩慢的方式移動,不間斷地蔓延與滿佈交織著圖像與線條,讓個人意念自然流露。同時侵蝕般情感重量深刻地生長綿延,被賦予符號使命展現在作品畫面。

———————————

旅行心情創作意涵 / 謝其昌

    系列作品是以旅行期間的簡單書寫與塗鴉作為基底與自己的潛藏的視覺印象相互結合,以並置、轉化與重複的表現技法,反覆在作品中推疊與覆蓋,來探討抽象形體與內在心靈之間的關聯。希望藉由創作來呼應自己的旅行經驗,尋找出自己旅行的記憶氛圍。是一種直覺的意識釋出一種遊戲表現的繪畫形式,可以看到一種暗示時間與空間的線條與符號交錯而成的一幅幅「類地圖」。

 

    作品的靈感來自2000年初到外國求學的內心體驗,透過日記與無意識塗鴉手稿讓筆者回憶當時的情境,於是筆者興起想要畫類似地圖的念頭,但沒有事前的計畫與安排情況之下,一切隨著作畫過程隨機成形,從下筆畫出一小部分在逐漸延伸至成為較具體的圖形,在一個空間中隨意的生長。一種以書寫性的塗鴉與自動偶發性的圖形,在創作過程去感受當中微妙的變化,並且希望作品呈現出繪畫過程,如同旅行地圖的進行曲。

「在微物」--從自身向世界開展

/ 蔡獻友

 

我相信「理性」的世界,但世界總是不斷的脫序與背離,在東、西方自然哲學的啟蒙中,我似乎被告知世界的樣貌,但我始終仍心存好奇,想要憑藉自己的探尋,逼近世界的原型!在創作中重返自然的原始性是我數十年來的創作命題,無論是從1985年開始的「墨結晶」,或直至近十年來,從植物葉片的凝視中,一條筆直的探索軸線,從當代逆溯回歸世界初始。

 

因為親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壤、岩石、草原、湖錯、冰層、星際、綠松石、經文、唐卡、寺廟、藏人、游牧...從物質到人文,所引發內在心靈的觸動。若我們把時間倒敘回到原始人類和大自然界第一次接觸的時刻,那我們或可想像如何第一次感覺黑夜、風雨和大地…?是甚麼樣的信念,可以使得這一方土的人們心靈如此的平靜?可能是因為青藏的高原地理環境,使得一進入這裡就如同與世隔絕。字句裡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意象也就不自覺的浮上腦海!在《易經》裡說"天地玄黃",玄為天色,黃為地色; 而 "宇宙洪荒" 指出初生世界的自然面貌,茫茫宇宙遼闊無邊。這景像吸引著我,也把我帶進玄妙的精神世界!

 

東方自然哲學觀談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東方文化裡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科學家說150億年以前發生宇宙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我並非要討論形而上屬非物質的道的世間,但我總相信物質世界在我們視覺感官未及之處,做出了遠超越我們所能意想之事!在青藏我似乎更能感受到逼近一些我所無法理解之道…,在物質的寂滅中看見平靜。

 

2020年新系列的作品我進一步逼進野性與理性的臨界與超越!在創作中以最專注的理性,控制著每一幅繪畫的持續發展,但這理性卻不斷的遭受挑戰,畫面總是能輕易的甩開我的理性控制,而回到它自身,形成其自身的樣貌!

 

「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與「藏青」這三系列作品是我對上述體認的藝術表達。「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系列藉由玄祕的青藏高原湖泊,攝入我自身無意識的深海旋渦,將我吸進這無垠的迴旋渾沌裡!這摻合空間與時間、物質與心靈的非理性旋渦,經由物質的原態,表現出物質作為繪畫材質的潛在張力,並逐漸成為繪畫;「藏青」系列以人文的唐卡與自然多變的地貌色彩,融鑄成一顆顆的多彩天珠,如持咒般的遍灑每一方寸的畫面!物質能在畫面上展現自己的話語,保留「野性」的獨立。堆疊沉積的文化層探索,帶著觀者的思維走向精神最根本的地域,是無盡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凝練,也是心靈意識的超越,擴展了我對世界更貼近的感知!在「物」的微性裡,畫面上的所有物質(繪畫材料)已在當下,折射出一微型世界!

———————————

原植物
植物的原形與植物最終型態的合一
是未來的植物?或是滅絕的植物?
是一種超現實的表現,一種概念的表現
清晰的邊緣,一種雕塑的手法
侘寂的精神

植物史
邊界模糊
崩壞的美感經驗
繪畫材料還原為物質 
物質變成繪畫

自然野性
野性自然而非人為

挑戰畫面失控
回到物質的思考
形式 內容 技術
華麗的形式

---------------------------------------------
14個月
對於技巧的已經非常熟悉,而是需要一個挑戰突破!!

透過創作對自然的了解 

蜻蜓 動物與植物的合一

顏料被看見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