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件_ 收 藏

文/藝術家
2014.05.18

在今年三月已展出的台南藝術博覽會總成交額突破七千五百萬、四月YOUNG ART TAIPEI有3,000萬元的成交金額,

緊接在後國內外還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藝術展覽會即將展出。而從已展出的展覽會中,可以看出藝術市場的成長與活絡及展出

型態的轉變,許多台灣新銳藝術家紛紛展露頭角,也感受到台灣當代藝術的新熱力。

台灣藝術博覽會參展的藝廊除了擁有主推的藝術家外還會有推薦「第一手入手」的藝術作品,能夠給予剛入藝術收藏

的藏家有良好的收藏起步建言,畢竟要成為一位收藏家,必須先從購入第一件藝術作品開始,而這第一件作品常是令人猶豫

不決的。

不同的藏家會對藝術的收藏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與喜好,以下以兩位藝術藏家不同的收藏方向與經歷來初探藝術收藏是

怎麼回事?

 

 

藝術家雜誌467期,「收藏有藝事」這篇文章中林明哲先生分享其收藏藝術作品的經驗。一開始的藝術收藏是從他19

歲開始,是起於喜好與欣賞為動機,而在經過多年的藝術觀察與收藏經驗後,林明哲先生自己歸納了藝術家收藏的眼光應具有:

 

1.高度:能夠遠眺未來,可以看見以前或現在尚未被發現的價值;而尚未或等待被發掘的價值包括了

(1)經濟價值。如藝術品的增值。

(2)藝術價值。即藝術品的美,而非它的經濟價值。

(3)社會價值。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現況與文化。

2.深度:藝術眼光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也是需要增廣見聞、多研究才能更敏銳的看到其內涵與價值。

3.廣度與胸懷:在瞬息萬變的當今,需要有更廣的視野去接觸不同藝術的型態與轉變,並能將已擁有的收藏分享給社會

  大眾,除了增加自我的廣度也提升了社會的藝術素養。

4.不能以完全經濟投資的角度來收藏:當一件藝術作品翻數倍之後總是會令人心動,這樣藝術品完全就流於經濟價值而

  非欣賞藝術之美。

 

另外,林明哲先生選擇藝術家與作品上的自我習慣為先選優秀藝術家在選藝術品,以及其他的七個條件:

 

1.個人獨特風格:具有這樣的特性才能夠擁有更多的發展與可能性。

2.時代性:作品須反應時代,因為那是其他時代無法取代的。

3.創造性:有創造性才會有所突破以及能夠勇於創作。

4.民族性:各個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也是寶貴的資產,不能一昧的追尋而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

5.繪畫性:經過鍛鍊與經驗所留下的結晶。

6.藝術熱誠:才會對藝術有持續性與創造性。

7.早年顯現才華:早年顯露才華意味著未來會有成就與發展的可能,許多藝術家或音樂家都有這樣的例子。

 

另一位藝術家是Art plus 第31期「與收藏對話」接受訪談的顏子淞先生,其主業為電子業,副業為攝影,而他對藝術

收藏又有不同的觀點。

顏子淞第一件收藏的藝術作品是源於「交換」,由於不好意思收朋友付的薪資,因此以朋友妹妹的一張畫作為酬勞,

也走出了藝術收藏的第一步。在藝術偏好上比較喜歡當代藝術、支持年輕藝術家為主,不以藝術增值為考量,因此作品的視

覺強度很重要,當受到吸引後才會去了解其背景與意涵,認為藝術的價值沒有絕對而是偏向比較的價值。

此外,藝術內涵的養成也相當重要,會透過閱讀近代或當代美術史以及投資書籍等,透過藝術素養的養成,可以了

解藝術的演變、領域與技法,也更能夠與藝術或藝術家對話。

 

當然每位藝術收藏家有其不同的堅持與看法,從以上兩位收藏家可以看出其相異與相同點。

 

異:林明哲先生對於藝術除了美感的欣賞也會考慮到其經濟的價值,所以會考慮到藝術作品或藝術家的未來性與發展

       性;而顏子淞先生對於藝術收藏較偏重當代輕藝術家,並且是能夠給予自我立即的美的愉悅感,之後才會考慮其

       背後的內涵,因此較不考慮藝術品的經濟價值。

同:林明哲先生與顏子淞先生都是從身旁能夠到手或能支付的藝術品開啟藝術的收藏之路,對於藝術收藏都認為需要

       對藝術的素養有所認知與培養,才能增加自己對藝術品的敏銳度,也會更能產生藝術對自身的共鳴。

 

此外,藝術素養的養成也可以讓自己更了解當代的藝術。在現今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當代藝術並非是那麼能夠讓人

接受的,因為在藝術的演變與其當代所產生的藝術衝擊並沒有足夠的認知。因此,除了自我收藏外,與人分享除了能夠共享美

麗的事物外,還能將當代的藝術之美推廣給更多人。

 

 

------------------------------------------------------

 

編者的話:

102ART 一直都希望能將藝術的能量傳遞給所有人,除了

藝術作品的展出,相關的藝術知識與素養也相當的重要,

因此開始了藝文資訊的分享。

編者並非能像出版的藝文雜誌與書籍上擁有多元又豐富的

資訊,但編者從所看到的文章中經過消化整理再分享出來,

希望能夠透過簡短的分享,讓您我在藝術領域中一起成長。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