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獻友作品集序

文/藝術家 蔡玉盆
2024.01.21

2012年當獻友老師在102 ART辦25年創作生涯的小型回顧展時,有位好友問藝術家:「藝術不都應該是表現生命的美好嗎?為什麼你的畫面有那麼多的黑色爛泥巴和腐爛的樹葉,都和死有關?」他當時的回答是:「我將畫布當成大地,黑色的底下蘊藏著富饒的養分,供植物從發芽、成樹到茁壯、開花至結果,萬物皆獲自然餵哺。」

    至2014年,獻友老師的作品已發展了八個主題系列。雖然最近的“植‧樹”系列仍在發展中,卻表現了深沉的思緒,含蓄而簡潔明瞭地暗示了高度概括性的精神。獻友老師對每個創作時期的思維與歷程,洋洋灑灑二十多頁的解說,一頁一頁讀來,對照著作品的圖檔,證明了他具備了從一個系列成功地進入另一個系列的能力。

    許多人觀看獻友老師的畫作最直接的反應是“這一張是用什麼樹葉做成的?”或“那些葉子是怎麼變成一張作品的?”這些問題是無可厚非的,但絕不是觀看之道。正如同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並非為了標題敘述或描寫風景,或做戲劇表演的配樂,而是為了表達這些風景或戲劇在他心靈中所激起的情感,是他內心聲音的表現。

     觀看獻友老師的作品,也可如同觀看一張風景畫作品,要盡可能地讓自己逗留在那個畫作裡,用有如來到鄉間、荒山野地愉悅的心情,去領受那主宰著我們人類的寧靜大地,如何以它概括一切的親情包容我們,去感受那飄移的雲天下,風吹過落葉沙沙的聲響;想像肥沃黑土裡千百萬種小昆蟲、微生物棲居其中的景況。或可如聆聽一首優美的協奏曲,時而鋼琴與小提琴興致勃勃的對話,時而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簌簌咻咻的低吟,或豎琴與長笛如歌的行板。

     許多人討論並喜歡獻友老師的作品,除了他的創作媒材非常獨特外,我想主要是他的作品畫面帶有高度優雅的氣質和極貼近中國宋詞的感覺。因此我認為他的畫作是沒有威脅感,沒有距離,並能隨時與你的心靈互相呼應。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