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自然意識前進 「微精神」現象學側寫

文/藝術家 蔡士瑋
2021.04.01

我的哲學從一開始就置身於自然界之內,或者說是從自然界出發的――當然,這不是為了停留在自然界之內,而是為了通過不斷推進的上升過程而超越自然界,走向精神,上升到真正的精神性世界。――謝林,《近代哲學史》,1833 / 1834年

 這是臺灣1960世代三位藝術家蔡獻友(1964-)、謝其昌(1968-)與陳昱儒(1964-)的聯展。展覽構想來自於時代精神與社會氛圍的養成教育與創作狀態,重探五年級生在此時間節╱截點下的藝術特徵與意識存在。在這樣的想法下偶然觸碰到某種共同的主題與興趣,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因此有了互文性。這個主題或許就「現象」來看似乎以展現「自然」做為聯繫,各自發展出對自然的想像以及想像中的自然可能性,因此擁有某種歷史性進程。

 藝術通常是人文精神極致的表現,但是此展卻圍繞在「微」精神和「自然」的表現,而且選擇以歷史中的世代社會分段為展覽定位。同時,整個展覽的企圖也透露出特殊的世界圖象或某種啟蒙世代的特徵,似乎從一種概略的人文主義走向自然中心論的「群體世代意識」,並試圖重新談論某種文明史。意識做為整個創作基底也展現出某種「時間生態」的存有狀態,在這樣的討論下,創作好像追問著自然同一性或理想自然性的問題,若轉換成康德式的問句則是:自然意識如何可能?

 從康德高舉自然美及其合目的性以來,德國觀念論者一同受惠於盧梭反璞歸真的自由精神,開始發展出屬於觀念論式的自然精神哲學,開創以藝術美為主的浪漫精神生態系世代思想,試圖在康德的基礎上回歸絕對的「自然精神」。在他們不斷努力地迫近世界的絕對性時,意志的追求轉變並上升成精神性的,他們在時代和身為人的限制下超越了時代和自己,解開了枷鎖,通向某種絕對和永恆。這個兩百年前遠在德國的先驗生命追尋似乎尚未成為絕響,反而成就後人的參照點與試金石。

 世界是否能從植物開始?植物是否能夠做為起源?若行,植物與自然的同一性關係是否對立於精神生命?若行,世界圖象是否因此而改變?自從基督教將自然與上帝截然二分之後,自然中的所有皆不再與絕對精神之上帝有關,而自然也自成為一團,其中則以人和動物為主要,植物和礦物等則為食物或生命所需,「植物並不擁有靈魂」便指出植物所在的靜止位置。那麼,越過動物討論生命展現主要探討什麼?植物做為工具性存在確實比動物更接近世界構成元素――地、水、火、風,而為植物作傳的創作則朝向科學研究對象的蒐集整理,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認識與分類,而在於揭露與自省。蔡獻友以植物做為檔案與創作基礎,開啟了自2006年至今的植物歷史探索與歸建。在這次的展覽中他以2013年的〈凝〉、〈熠〉、〈幻〉、〈覺〉四聯做為暫時起點,連接人文精神與自然意識之微精神主軸,開枝散葉地撒落在思想花園中。蔡獻友的「自然記寫」明顯不同於植物學者的分類綱目與傳統風景畫寫生的技術練習,其目的在於展現微細身世界的靜逸與堅毅,展現視野的深厚與客觀。這種對植物╱職務的考古學既是對自身源起的好奇,也是對大千世界奧祕的求索。在這樣的探求之中,回歸自身的世代性更越過了時代,朝向自然。


蔡獻友 植物史-5 2017 複合媒材 162×130cm

 從蔡獻友的「植覺交響曲」來到謝其昌的自然風景寫生,風景與自然的交織、建制都以感性直觀之「自動性技法」呈現。謝其昌以無意識之土地為基底,建立一場自然╱漬然景致╱景漬。漬,或許可說為雜染、汙穢、漬留物╱自流物、醃漬與沉著堆疊,甚至是剩餘或殘餘。在世界文明發展中,從人類出現至今稱為「人類世」紀元以來,人之生命發展像是地球的末代,也像是一個不斷擴大的汙染。狹義觀之,世界看似環繞人類而存在,自然為其背景和支撐,然而自然實則做為無聲的、邊緣的、不起眼的沉默存在,先於人並貫穿於人。由此,謝其昌此「漬」也代表人在此文明洪流中必有著像流水一般的責任,其線條像時間奔放流暢,跳躍其畫布上留下痕跡並消失殆盡,同時也呈現為永恆的自╱漬╱制╱誌╱字然印記不斷於當下流轉,成為生命旅途紀行。人類為自然記序╱繼續,自然與我們同行╱形。


謝其昌 自然飛翔 2017 複合媒材 112×145.5cm

 末了,或許可以說文明的進程最終回到當下時間截╱節點,來到我們所在的地上之城。陳昱儒以人類創發之文學、文字、閱讀風景為輔接續邁進,其創作擁有自然意識的城市精神風景。在人類學或考古學建立之初,文化和自然衝突就做為根本問題不斷上演。古希臘文「詩」(poetike)本身就含有「創作」或「創造」的意思,而在陳昱儒的作品中則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呈現文字與圖象的和╱合協╱諧性與共和性。這個和╱合諧╱協性本身就是絕對的單一性(univoque),是視覺的或詩畫的共同體,在聯展中則為人與自然之生╱聲態交響曲的最後一章。此慢板樂章柔美與靜逸,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呈現精神與自然的人文性與生活性。 密涅瓦之鷹起飛了,無聲的自然終於發聲╱生,此生╱聲雖微小但堅定。精神發微於現象,現象雖流動,偶然卻根著於絕對者。「微精神」以斷代精神為主發起,卻有著衝向人類文明普遍意識共同體的氣魄,三位藝術家一體呵成之生命進步交響曲。


陳昱儒 問津 2019 複合媒材 80x130cm

 

撰文/蔡士瑋 圖版提供╱蔡獻友、謝其昌、陳昱儒(藝術家2021年4月551期)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