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4.01.07

直視空間;內在對話

展覽期間: 2019.04.27-2019.06.15

開幕酒會: 2019.04.28 3:00PM

此時此刻:2019臺南畫廊聯誼展覽

Here is Now: 2019 Joint Exhibitions of Galleries in Tainan

 

陳明惠/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此時此刻》是臺南畫廊聯誼會的第一次合力展出,參與展出的畫廊是位於臺南市共6間畫廊,包含102當代藝術空間、182artspace、木木藝術、甘樂阿舍美術館、崇藝術空間與德鴻畫廊。臺南市的畫廊分布密度,是全臺灣城市裡密度最高的。截至今年為止,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已經籌備了七屆跨臺南市共十個畫廊的《臺南新藝獎》展覽,大力活絡臺南當代藝術氛圍與藝術市場。相較於《臺南新藝獎》,《此時此刻》是臺南畫廊自主籌備的聯展,希望可以藉著畫廊之間的合作、友誼,及相互支援的力量,使臺南當代藝術的展演能力,相較於臺灣其他城市更具影響力及指標性。

 

臺南畫廊聯誼會的第一次聯展以「此時此刻」為名,強調臺南當代藝術發展及畫廊生態的「當代性」(contemporaneity),及當今當下臺南藝術生態的多樣面貌及多重可能性。當代性這個英文字contemporaneity源自中世紀拉丁文contemporarius,它由「con」(意指:在一起)與「tempor」(意指:時間)所組成[1],因此就字面上來看,「當代性」是指與我們此時此刻一起共享或經歷一些事務與生命經驗之所有狀態。因此,「此時此刻」是最能形容我們當今與不同人、事、物,甚至在不同的地理、文化、政治背景,所一起經歷的所有可能性。這種當代性的不可預測之深度與廣度,在藝術的呈現上更是以藝術家能想像與表達的諸多形式,來再現當今我們生活的時空之多樣、複雜的面貌。

 

此次臺南畫廊聯誼會展覽,特別規劃每個畫廊必須邀請至少一位國際藝術家參展,以作為此展覽之特色,因此《此時此刻》邀請了來自臺灣、中國、西班牙、捷克、美國、墨西哥、德國、日本共16位藝術家及1組由4位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家團隊共同展出,展出媒材非常多元,包含繪畫、複合媒材、陶藝、錄像裝置、表演等。

 

102當代藝術空間展出西班牙藝術家Guillem Juan與長期居住在嘉義的西班牙藝術家米莉安Myriam Catala Soler的作品。Guillem Juan的創作以繪畫重新解構、重組並再現一種超越現實的空間感,作品裡大量運用類建築圖的點、線、面,再詮釋空間的意象。交疊的空間圖像所代表的複雜的空間維度,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空間本身的象徵性及空間如何再被解讀,而交疊的空間所形構出的「無空間感」,更代表當今生活裡我們對於自我領域、邊界的重新思考與界定。米莉安以半具象陶塑素燒再手繪上彩的技術,並以眼睛作為每件作品的主要視覺元素,來呈現藝術家觀看外在世界,及審視內在自我的狀態。米莉安一系列具樸拙氣質的陶藝作品,彷若是藝術家旅居臺灣多年後對自我及外在,透過藝術家的眼睛來觀察異鄉的生活點點滴滴後之體悟。作品裡的眼睛,看到的是同時參雜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元素,無論是關於在臺灣生活所產生的衝擊、驚豔、失望或喜樂感,皆被收斂於米莉安作品裡簡約、純樸但又變形的身體與眼睛之陶塑作品中。

 

木木藝術展出的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Yuya Suzuki曾是蕭壠文化園區的駐村藝術家,過去也曾在臺灣參與展出,他對於到處有日本殖民後的文化及城市景觀遺產的臺灣社會(尤其是臺南),產生一種時空的錯置感,進而創作出一系列繪畫、錄像及空間裝置作品,以呈現他對於臺灣的觀察與感悟。鈴木悠哉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當代藝術家針對流行文化與消費主義之反思,所發展出的「超扁平」(Superflat)風格而進行創作,作品以簡易造型、單色平塗的方法,並透過對於生活周遭物件的觀察,所創作的繪畫、錄像作品,皆具有極高的視覺愉悅性及一股平易近人,甚至「可愛」的特質。鈴木悠哉以一種極簡的創作風格,呈現當今社會文化的複雜度,作品狀似大眾文化裡常見的視傳符號及其象徵。

 

針對第一次臺南畫廊聯誼會展覽,德鴻畫廊策展了一個名為《未來考古學(科技篇)》主題展覽,展出臺灣藝術家涂維政與日本藝術家柴川敏之Shibakawa Toshiyuki的作品。涂維政於2000年開始發展《卜湳文明遺跡》,在此計畫他將自己比擬為卜湳美術館的館長,並製造一個虛假的古文明考古現場,涂維政以擬造古文明的方式,來建構一種新的神像與神話對象,並藉此提出對於荒唐事件的合理化與再製性。在當今媒體可以以假亂真的時代,涂維政透過對於不存在的考古現場的製造,來呼應布希亞提出在媒體世界裡,關於擬仿物與擬像之真假思辨。與涂維政一起展出的柴川敏之,同樣以考古學的方式但是將當今我們的生活物件化石化,以呈現一種我們現在的生活物件被視為考古對象的想像。柴川敏之受啟發於日本中世紀的村落草戸千軒Kusado Sengen,可能因為一場大水災,而使整個村落沉溺於河床底部,進而使當時的物件得以被留存下來成為考古學研究對象。柴川敏之的作品以「41世紀」的考古學作為發想,以藝術家的想像將當今的生活物件轉變成化石,想像未來2000年後,我們當代的生活如何被視為一種考古研究的可能。

 

崇藝術空間展出捷克藝術家Pavel Jestřab的個展,Pavel Jestřab畢業於捷克布拉格藝術建築設計學院的跨媒體藝術系,2014年曾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做過交換生,開啟了與臺灣的因緣。Pavel Jestřab的創作媒材主要以錄像為主,Pavel Jestřab透過自己的身體,並以表演的方式進行錄像作品的創作,作品中常以大自然作為創作場域,將自身身體以極詩意且具儀式性的方式融合在大自然中,彷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畫面中也常出現帶有特定文化象徵的物件,如他故鄉捷克小鎮的傳統服飾與臺灣卑南族的花圈。作品不僅從大自然取經,並且將人造物與之對照,且作品常常出現許多荒謬且有趣的視覺效果,使觀者重新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及探討不同國家的民俗文化與捷克傳統文化的差異與相似性。

 

甘樂阿舍美術館展出臺灣藝術家曾英棟與中國藝術家張峰的創作。曾英棟是臺灣重要中生代藝術家,其獨創的作品風格以紙漿調和砂與膠,作為如古牆或化石般的肌理,再賦予油畫顏料、金箔,形塑出圖像與造形,作品透露出一股古樸、童稚的氣質,但在深沉的顏彩與肌理裡,又透露出藝術家深厚的創作功力與對於材質駕輕就熟的能力。曾英棟作品常以花卉、植物、海洋、熱帶魚作為主題,但呈現藝術家對於生命的熱情與關注,艷麗的畫面色彩亦再現藝術家情感的細膩與對藝術的執著。現為中國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的張峰,曾於2010年獲得「北京國粹雕塑藝術展」的金手指獎,張峰的雕塑總是先以水墨畫為草稿,再以雕塑(青銅)的媒介呈現水墨草圖裡屬於東方的美感,因此他的創作以東方美學為基礎,再以西方藝術為技術,並以身體為主題,同時很特別地將原本是虛無的影子,與身體做形體上連結,使其雕塑呈現一種對於虛實的交錯感,但形式上介於抽象與寫實的形體布局,作品充滿趣味性與實驗感。

 
182artspace以《Echoing in Between》為名,策畫一場由來自臺灣、美國、日本、韓國、德國和墨西哥的藝術家參與的聯展。《Echoing in Between》共邀請9位藝術家及一個4人組成的藝術家表演團隊參展,包含楊上峰(臺)、謝旺自(臺)、Takeshi Kanemura(美)、Aino Arikawa(日)、Teresita De La Torre(墨西哥)、Betsy Lohrer Hall(美)、Natalie Mik(德)、Tessie Salcido-Whitmore(美)、Jack Williams(美),及在開幕當晚進行表演的△SANKAKU團隊,成員包含Satomi Akutsu(日)、Takeshi Kanemura(美)、Ranwakaba(日)、Hiroshi Shimizu(日)。《Echoing in Between》展出作品媒材包含雕塑、攝影、剪紙、複合媒材、表演,透過靜態與動態的展演,《Echoing in Between》探討我們的身體與周遭空間的關聯,並使觀眾重新思考我們的身體與不同材質、有形與無形的空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承接本文一開始提及的,《此時此刻:2019臺南畫廊聯誼會》展覽要呈現的是當今藝術多元發展的「當代性」,當代並沒有對某特定議題或創作媒材有所偏愛,更不具特定的藝術語彙或論述的方式,當代性的流動特質,使當代藝術創作極具多重、繁複、非單一的可能性,而2019臺南畫廊聯誼會展覽,期待藉著國際藝術家的參與,更顯當代藝術的多面向與多元狀態。當今臺南當代藝術的活絡發展,更能透過臺南畫廊聯誼會,進而顯現出藝術家、藝術產業與藝術市場之間相互扶持、相互合作,同時有機、正向發展的能量。

 


[1] Smith, Terry. ‘Contemporary, Contemporaneity’, Keywords Projec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https://keywords.pitt.edu/pdfs/contemporary_and_contemporaneity.pdf, 16 April 2019.

作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