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草原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3.5cm x 1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陳 劭 彥
1987 生於臺灣臺東
2014,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個展
2024,黃色,102當代藝術空間,臺南,臺灣
2022,臺東美術館駐館藝術家成果個展,臺東美術館,臺東,臺灣
2019,時間的形狀-陳劭彥個展,索卡藝術,臺南,臺灣
2018,風景畫,435藝文特區,臺北,臺灣
2017,黑洞計畫,435藝文特區萬板館,臺北,臺灣
2016,卡莫的旅行,新苑藝術,臺北,臺灣
2013,流變風景,德群藝廊,臺北,臺灣
聯展
2024,老派/新藝:藝術銀行沙龍展,屏東美術館,屏東,臺灣
2024,超時空方舟,富邦藝庭,臺北,臺灣
2023,Fine Art x Fine Dining,A Restaurant,臺北,臺灣
2023,造光-陳劭彥、洪郁喜,穎川畫廊,臺北、臺灣
2023,似不似-六人聯展,弎畫廊,臺南、臺灣
2022,高科大青藝獎典藏展,高科大藝文中心,高雄,臺灣
2022,鴻梅新人獎十年特展,國父紀念館,臺北,臺灣
2022,途經的所在-陳劭彥X潘麒方雙聯展,亞米藝術,臺中,臺灣
2021,高雄漾藝術博覽會-藝術優賞區,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臺灣
2021,鴻梅新人獎,新竹文化局,新竹,臺灣
2021,流體向度-後疫情下漂移的地方感,藝境畫廊,臺北,臺灣
2020,高雄漾藝術博覽會-藝術優賞區,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臺灣
2020,YES TAIWAN VIII,也趣藝廊,臺北,臺灣
2019,台中藝術博覽會,日月千禧酒店,臺中,臺灣
2019,藝術家在春天爆炸-435進駐藝術家聯展,435藝文特區,臺北,臺灣
2018,回眸的旅跡-風景的五種樣貌,南畫廊,臺北,臺灣
2018,無維無盡,觀想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7,高雄漾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臺灣
2017,臺中藝術博覽會,日月千禧酒店,臺中,臺灣
2017,補牆計畫,索卡藝術,臺北,臺灣
2017,無盡的旅程-陳傑強X陳劭彥双聯展,亞米藝術,臺中,臺灣
2017,水墨曼陀羅,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17,2017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16,高雄藝術博覽會,城市商旅,高雄,臺灣
2016,ART OSAKA,HOTEL GRANVIA OSAKA,大阪,日本
2016,FORMOSA ART SHOW,寒舍艾麗酒店,臺北,臺灣
2016,臺南藝術博覽會,大億麗緻酒店,臺南,臺灣
2015,高雄藝術博覽會,城市商旅,高雄,臺灣
2015,高雄漾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臺灣
2015,新藝潮國際藝術家博覽會,威尼斯人金光會場,氹仔,澳門
2015,美麗的風景,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2015,FORMOSA ART SHOW,寒舍艾麗酒店,臺北,臺灣
2015,2015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14,高雄藝術博覽會,翰品酒店,高雄,臺灣
2014,南瀛獎,新營文化中心,臺南,臺灣
2014,臺灣藝術家博覽會,信義新天地A9,臺北,臺灣
2014,索卡好漾-青年藝術家大展,索卡藝術,北京,中國
2013,臺灣藝術家博覽會,花博公園流行館、紙場1918、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 區,臺北、臺南,臺灣
2013,我為什麼而承受這失溫的進擊,20號倉庫,臺中,臺灣
2013,吸引法則-第六屆索卡好漾青年藝術家聯展,索卡藝術,臺南,臺灣
2012,細微堆疊的蘊力,毓繡藝術空間,新竹,臺灣
2012,手感,嘉義鐵道藝術村,嘉義,臺灣
獲獎
2022,高科大青藝獎-典藏獎,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臺灣
2019,鴻梅新人獎,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新竹,臺灣
2017,2017高雄獎-首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14,2014南瀛獎-優選,新營文化中心,臺南,臺灣
2013,臺灣美術新貌展平面創作類-入選,港區藝術中心,臺中,臺灣
典藏
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銀行,私人收藏
駐村
2022,臺東美術館-駐館藝術家
2016-2020,435藝文特區-藝術家工作室
張開眼即所見,光線讓景物被看見,視覺激起慾望、佔有,改變了人類的行為。生命經驗的累積又對視覺產生了質變,社會、科學、價值觀、信仰等讓視覺語言不斷推陳出新。這讓我想起了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當便於攜帶的軟金屬錫管裝顏料發明之後,畫家開始離開工作室、離開貴族、記憶,開始轉向大自然,也可以說是轉向了真正的自己。怎麼說呢,我覺得面對大自然也同時是面對原始未被加工的狀態,那是人類本能野性的狀態。所以那之後的繪畫開始有了人性與真相,也是我感興趣的開始。
隨著科學進步的發展,照相、攝影機的發明,取代了寫實畫的意義,應該說從客觀寫實轉往主觀寫實。繪畫創造世界,猶如新的現實空間。這時繪畫才開始多元民主起來,有依賴科學理性分析的繪畫精神,也有活出人類本能的衝動語言,隨著時代的改變演進,繪畫一直跟著人類移動,互動頻繁。對我來說,我最大的繪畫改變,或說觀看的改變,來自大學時主修的電腦3D動畫,那種在虛擬軟體裡建構一個模型、同時還可以虛擬打光、加上以假亂真的貼圖再透過算圖,最終形成動畫影片的過程實在很神奇。
當意識到一秒的影片其實是由24張或以上的靜態圖片所形成,你會開始對現實產生錯覺。也就是現實本身一直在動、在變化這個平凡的概念變得如此清晰,如動畫片般連續的播放著,咀嚼著時間、空間的意義。連續的影格概念在我的畫面建構上可以看到帶有線條感、如切割般的繪畫痕跡,重複的點與線在早期的作品也很常出現,動態感來自於微變化地重複連續。也因為那種對動態感的景觀研究,我專注的反而在結構、內在的心理狀態,也因此表層的彩色像是被我撕開,用最基本的黑白去畫,對我來說是更真實的存在感受。可能因為當時住在都市,我想灰色是都市的顏色,一切感受都是被快速的流動消除的,只剩下最底層的精神結構支撐著生活。
2020年疫情的關係搬回了台東,身心靈也終於可以好好充電,好像把一種遺失很久的安靜找了回來。這裡的風景一直都是救贖,並不是大山大水,而是樸實與寧靜。飽和的色彩也隨著日子沖淡了原本內心的灰,色彩終於有了明亮的意義。太陽剛升起來照到大地的橘光,隨著時間由轉黃轉白,影子從很斜長一直變形,風景的模樣隨著時間持續改變像是被雕塑著,好像每段時間都有屬於它的寧靜,眼前的景則是寧靜的組成。我畫的、我所建構的不只是一張畫面,而是藉由繪畫觸碰了空間中自由的光線與色彩。筆觸的層層重疊與不同色塊的拼接組合,反映了景物與我對話的言簡意賅,在生活裡彼此平衡的秩序。造型簡化,對我來說是一種寧靜的形式,也是我從環境中所感知到的穩定結構,類似小時候玩的積木,我不斷在堆砌中找到平衡。藉由不斷分解重新組合,風景畫讓我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光,穩重的結構反映了對存在的渴望,也找回了內在的秩序。我想,藉由風景畫找到了一種生存模式,尤其在這個紛擾、焦慮、衝突不斷的世界中,自然總是能照亮原本的自己。
黃色,如同太陽的光,它開啟了我與色彩的旅程,它既是照亮了前方的路,同時也是撒下了種子,並且以繪畫灌溉它們。
2024.8.1 陳劭彥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3.5cm x 1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65cm x 53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7.5cm x 22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4cm x 33.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4cm x 33.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2.5cm x 15.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7cm x 22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5.5cm x 1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7.5cm x 25.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33.5cm x 24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2cm x 27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4cm x 33.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53cm x 6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7.7cm x 14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7cm x 3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7.5cm x 25.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2cm x 27.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7.5cm x 25.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7.5cm x 25.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5.5cm x 17.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4cm x 33.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7.5cm x 25.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7.5cm x 25.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15.5cm x 22.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60.5cm x 60.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所屬藝術家:陳劭彥
作品規格:24cm x 33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24
陳劭彥建構的「盾甲風景」與「秒動風景」
「風景畫還有什麽可能?」陳劭彥嚴謹地問,
也真摯的將這個提問當為重要的問題意識來發展他一系列的創作。
他首先回到基本的媒材:紙,思考如何在平面中以紙的特性與立體化的表現,
呈現出「被建構」的 了繪畫材料的風景。
雖然是黑白交錯帶有浮雕式的線性組合,
但也鋪陳出繁密層層之間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存有,
那是一種扎實的綿密關係,有如盾甲一般的牢不可破!
接續,陳劭彦再以「觀看方式」為課題, 除了思考東西方透視的特質之外,
也關注如何 「在模型透視」的訴求下,處理虚擬與現實,空問的交疊與錯位。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畫布上表現出風景畫中的「網格的透視空間」,
進而創造出具有「秒動」視效的3D建模風,
景!陳劭彥以「問題意識」出發,在研究發展的路徑上,將傳統風景畫輾轉推進!
文 /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榮譽教授 - 薛保瑕
陳劭彥長期以來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一種新風景畫的可能性,
他那些令人驚艷的、貌似抽象的風景畫,
乃誕生自「模型透視」所建構的嶄新觀看方式之下,
並揉合了繪畫材料的探索與邊界的,
擴張·虛擬的、再現的與材料的三種層次之現實交疊錯位,
使繪畫游移於清晰與不清晰、二度與三度、精密與隨意、流動與靜止之間,
提供給觀眾一種目眩神迷的觀畫經驗
文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教授暨美術學院院長 - 陳貺怡
抽象數位情境的抽象詮釋
文 / 吳君
討論陳劭彥的作品之前,得先回到一個既尖銳又容易得罪人,卻不能略
過的重要問題。就是抽象繪畫在當代藝術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就像
學院試圖將抽象繪畫埋葬在現代主義的敘事裡。然而,讓人不可忽視的
部分是當代藝術市場中的抽象繪畫,與學院所呈現的價值,两者好似不
同的光景,世界各地有許多藏家仍舊偏愛抽象作品,抽象繪畫也在拍賣
市場上屢創新高。
台灣近年的多場抽象繪畫展覽,大多都聚焦在台灣中生代藝術家上,似
乎已慢慢建構起屬於自身抽象的發展途徑,部分接續自西方而來的現代
主義邏輯,然後慢慢形成在地的抽象藝術發展脈絡。但是以繪畫作為創
作的集體焦慮仍未消散,甚至越發嚴重。若說戰後整個世代,如阿爾
貝·卡繆(Albert Camus)(薛西佛斯的神話〉中所建構的情景,包括
日常生活中的機械性與無目的性。緊接著的人口爆炸、物質生活提升丶
科技發展,都加速了人類心靈的內耗,這些現象也反映在燴畫上,以
自己在藝廊業界的觀察與個人經驗,已然十年過去,「弱繪畫(Weak
Painting)」的論述還是能呼應當代台灣繪畫的發展困境,至少迄今為
止仍是新生代繪畫的最佳註解。其中,大量非具象的碎片化表達,展示
出某種生活態度,怡好凸顯整個世代的所遭遇的荒謬情境·這邊能去
思考的是,台灣當代抽象繪畫是否能與「弱繪畫」一樣,顯示出某種姿
態,發展出與整個大環境的妥協、對抗或者融入其他論述裡面,並找出
如同「弱繪畫」主軸,使其集結在一起
如同吳嘉瑄(2010)〈標本式的藝術樣態:台灣當代低限繪畫〉中所點
出的現實,提到台灣當代年輕藝術家少以低限主義為創作主題,因其
專注於材質的表現方式,導致無法涵蓋現代主義底下的大敘事、議題
或者生活態度。按理也許能類比當代抽象藝術遭遇的瓶頸,在套上形
式之後,純然的抽象繪畫反而更難進入像是「弱繪畫」的論述裡。年輕
輩也接不上現代主義的語境,被迫轉放棄抽象繪畫,轉往更細小的
論述中。多重因素導致現今似乎不容易見到,完全用抽象形式來表莲
的年輕創作者了。但如果我們回歸到癥結點,在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丢下所謂「在藝術終結之後」的震撼彈之後,迫使我們得去思
考後現代的意涵,要怎麼去符合整個時空背景?也就是說在多元主義进
發的今日,對於各式各樣類型充斥的藝術世界來提問的話,我想我會提
出的問題是:現今為何要以抽象作為當代藝術的創作方法?
透過陳劭彥的作品後,我似乎對以上的問題有更清晰的輪廓。從第一眼
看到劭彥的作品開始,覺得自己應該是學院所灌輸的思想在作祟,不免
為他勾起以上的種種焦慮。要回答以上問題,去追尋焦慮的源頭,必須
由劭彥的創作脈絡開始理解。發現他對3D動畫的學習,是個創作上目
大的轉捩點,改變了他的觀看模式,解開視覺與認知間的綁定關係。或
許,這能當作是他抛下具象,轉而向抽象靠攏的起點,能看到整體思維
的改變為何。以下用幾個時間段,將劭彥的作品去分類的話,更好去釐
清他使用抽象作為創作方法的具體操作方式。
2013年,劭彥開始使用3D建模軟體,對城市鐵窗進行拆解,將其看做
某種線性結構交織而成的產物,延伸成((lron Landscape〉系列。在軟
體中塑造的空間,所有物件都能轉變為一堆精準的編碼,用參數的調校
來營造虛凝場景。猶如他畫面上白色的線,好比是浮現於鐵窗之上的數
據流。而看透本質的背後,時常有著情感部分的缺失,因為太過真實。
有如〈駭客任務〉中,尼歐(No)要能透析母體前,必須先脫離虛凝世
界,認清真實的破敗。我會認為在這段時期,他繪畫中所具的感情,其
實是極度理性,只能以此姿態來面對「數位崇高(Digital Sublime)」。
若將劭彥的((Iron Landscape〉系列作為一度空間的解釋,那2017年
的Vind on the Lake〉、(Wind of the Forest Road),到2018年的
(Flowerpot)、Vegetable Shed)能作為二度空間的探索。在這些作
品中,幾乎看不到具體事物殘留的痕跡,觀者看到圖像後,甚至很難連
結到作品名稱,形成一堆由小型塊面組合而成的肌理。我認為這段時期
的作品,仍舊延續著數位軟體中,材質贴附的效果,利用科技的演算法
將表面包覆,模凝真實存在的事物。但剖開後,實際上卻只留下成堆的
符號,作為「超真實(hyperreality)」的展示手法。我們不禁會去思考,
類似這種不可言說之物,如何構築在平面上。
2019年,劭彥的(Grass in the Lake〉、(Lake in the Grass)),最终将我
們带入三度空間裡頭。他採用的方式是將點打散在整張畫布中,並加
上帶有流動線條,譬喻充斥其中的物質。彷佛用了「負空間(Negative
pace)」的形式,證明空間的實體。這些點與流體,猶如粒子系统
(Particle System)在3D電腦圖形學中,仿造出特定物理或化學現象,
像火焰、霧氣、水流等。能看到陳彥劭有意經由抽象的創作方法,來作
數位性的詮釋。選擇與新媒體頗為對立的繪畫,作為創作方法·誠如前
面所提及的焦慮,一開始會有種令人困惑之感。但攤開創作脈絡來看,
若直接用數位策略來詮釋,反而混淆整個結構,無法層層拆解數位資訊
的意義。
雖然大多數的人會認為動畫所牽涉到的是三度空間的建構,但其實還有
一個時間變量,使之成為最接近四度空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我認為在最
新創作中,劭彥想去闡釋時間的概念。〈留著日光的山〉裡顏料的多層
疊合,像是將畫布作為埋葬的不同時間的載體,象徵著時序的「叠加態
(Superposition State)」,我們不能得知其真實結果,它同時有著無窮
的選擇路徑,如同雙縫實驗中的明暗條紋。〈高台上的樹〉中負片式的
網格,像是未完成的動畫場景,此凝結成看似冰冷的場景,實是暗喻充
滿生機的植物。〈夜路〉上緻密的白網,則像是從夜空俯瞰地表,抑或
是小徑兩雨旁的路燈,匯聚而成的消失點。這些畫面都需要經由人腦,
將記憶碎片化,才有辦法交織成不同的時空結構。雖然在日新月異的今
日,科技依然無法突破時空限制,只能以軟體模凝出虛凝場景。而人也
若有似無的不停感知外在的變化,試圖捕捉時空所遺留的軌跡·
我們能試想「抽象數位情境」其反面「具象數位情境」為何?
我所認為的「具象數位情境」是由科技高度發展條件下,所創造而出的產物,將
這種技術直接應用在創作上,所萌生的新媒體創作。
又或者是利用傳統媒材的創作方式,具體地展示科技的力量,
無論是描繪真實或是虛凝景觀。
而「抽象數位情境」則是挪用的科技内核中的抽象部分,捕捉科技
中無法具象展示之物,像是思維、時空、維度、量子糾纏、量子叠加等概念。
從驅車前往台束拜訪劭彥的那天,就感覺是歷經兩個明顯時空差異,從
城市往自然過渡的過程·回想劭彥當時聊到的,雖然之前住在台北,但
自己創作文本仍舊聚焦在台東的風景,甚至是老家附近的尋常景觀。我
覺得外地遊子總會有種莫名的斷裂感,如同許多創作都是對於自己身份
認同的思考一樣。必須時常在腦中將時空重構,讓現實與記憶中的場景
交疊,以理性思維去回應內在缺失的情感。
回想到當劭彥跟我說他就是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跑到山上時,心中突然
「啊!」一聲。可能因為當時場景太過生活化,就是穿著拖鞋出門散步,
遇到野狗,還有鴨子在路旁晃來晃去·我腦中接著冒出「科技始終來自於
人性」的芭樂廣告語。數位情境永遠解不開是人性的部分,至少在我們
這個世代應該還無法具現化它。我想抽象恰巧提供給我們想像的窗口,
無論顯示的是理性或感情的層面,它都能劃出一道逃離現實視覺所限制
的切口,讓我們能得以開拓不同想像。參訪完能發現,劭彥在媒體與媒
材的交互上下足功夫,海量的實驗作品、用具都擺在工作室中。但我想
故意去忽略掉那些,現代主義繪畫中對於的媒材本質的追求與探究,還
有媒體創作最好能以數位形式呈現的窠臼。依我自己觀點,如果有人會
覺得現今繪畫比起使用數位產品在詮釋數位情境上,是一種吃力不討
好的創作方法的話,那抽象的概念就要以抽象的方式來詮釋更為貼切。
呼應前面的提問,現今為何要以抽象作為當代藝術的創作方法?正如標
藝術家提供
題所指涉的「抽象數位情境」中的「抽象」,其實並非「抽象繪畫」中的
抽象,而是在數位情境中難以言明的抽象思維。這種思維通過繪畫中的
抽象特質或許能更加、更好地去詮釋,或許正是當代抽象繪畫得以實踐
之處。
102當代藝術空間 台南市仁德區成功三街102號
著作權說明 © Copyright 2020 102 Art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Web design by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