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地方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69cm x 31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20
1986 生於臺灣新竹
2014 高等造型藝術國家文憑 DNSAP(BAC+5),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巴黎,法國
2012 造型藝術國家文憑 DNAP(BAC+3),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巴黎,法國
2009 藝術創作學士 BFA,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臺北,臺灣
個展
2019「未名之地」,台北日動畫廊,臺北,台灣
2019「不知名的路」韓國全北道立美術館駐村發表,關渡美術館,臺北,台灣
2019「一撇明亮的早上」,未藝術,高雄,台灣
2018 「深風」,藝術,臺北,台灣
2017 「Dust of mind」, 日動畫廊東京當代館代理,東京,日本
2015 「此外」,Galerie Paris Horizon,巴黎,法國
2015 「於這一方」,當代一畫廊,臺北,臺灣
2014 「 Lonely Land 」,畢業個展,巴黎高等美院,巴黎,法國
2013 「Piece of Peace 」,MU Gallery,布拉格,捷克
2010 「 With You Inside Me 」黃品玲 陳佑而 繪畫雕塑 雙個展,南海藝廊,臺北,臺灣
2009 「 My Home Is a Little Far」,ZABU 咖啡,臺北,臺灣
聯展
2018「冬季聯展」, 台北日動畫廊,臺北,臺灣
2018「內在的遠方」,臻品藝術中心,台中,臺灣
2017「小場景」, 日動畫廊東京當代館代理,東京,日本
2017「非常時期」VT 二十週年小品展, 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臺北,臺灣
2017「風景之外」,壹零貳當代藝術空間,台南,臺灣
2016 「於他方」邱梁城 黃品玲 雙個展,真善美畫廊,臺北,臺灣
2016 「如豆的宇宙」, 台北日動畫廊,臺北,臺灣
2016「出門在外的播放清單」,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臺北,臺灣
2016 「劫後風景」,台北日動畫廊,臺北,臺灣
2016 「地方」2016年典藏特展,朱銘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6 「I send you this short note |餅乾盒展覽」黃華真 × 黃品玲,未藝術,高雄,臺灣
2015 「 尋隱者巧遇–台灣新生代抽象繪畫試探」,靜慮藝術,臺北,臺灣
2014 「 繹域」,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臺灣
2013 「 I send you this short note 」黃華真 × 黃品玲,巴黎,法國
2013 「 Melting Potes! 」,蒙帕那斯美術館,巴黎,法國
2013 「日昨之島」,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2 「 Jeune Création 」,Centquatre 104,巴黎,法國
2010 「 地的片斷 」,一畫廊,臺北,臺灣
2010 「 後青春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0 「 後青春 」,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09 「萬花筒 」,小畫廊,高雄,臺灣
風景之外-黃品玲、葉仁焜、鄭農軒三人展
風景作為一個想像的出口–黃品玲創作自述
素描是一種探索形式。而人類最初之所以產生素描的衝動,是因為人類需要測定位置,需要安置事物,需要安置自己。 —John Berger《 班托的素描簿》
我的創作以繪畫為主要技巧,主題為風景。這些風景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風景,而是存在於內在的想像風景。這些景色的有些來自於曾經造訪過的地方,有些是看過的影像,截取了片段後經過內化、混合後而成為作品所呈現的樣貌。 作品的風格時常是以非寫實的地景結構所構成,使用厚重的顏料堆積出線條與紋理。 我的作品中大量使用白色,甚至在畫布上留白。 白色可以是「空」或「無」,同時,它填滿畫布亦也是「滿」,借此可以傳達空間中虛實之間的關係,而在這些白色色塊中還包含了由厚重顏料堆疊出來的線條,當我們在離作品有一些距離處這些肌理是不明顯的,但是當我們接近作品時,可以觀察到這肌理與畫面的空間關係與細節。在畫布影像的邊界用留白的方式,在平面上創造出另一層的維度,使顏料與畫布分開成兩個部分,就像是窗框外的風景一般,暗示了「框」、或是建築物結構的存在,更可以解釋成我們是經由身體這個「殼」向外看。畫布的尺寸與比例在我的作品中是十分重要的,也常使用雙拼的形式,用意與留白的概念相似,利用兩張畫布之間的縫隙,強調真實的空間與作品內的空間的關係。
我創作的衝動多來自於想要傳達無法用文字或語言描述的抽象感知與意像。我常覺得自己被困在現實與想像空間,這種狀態使我渴望可以將這樣的場景描繪出來,讓我的兩個維度(現實/想像)可以連接。我的創作是比較依靠直覺與感性的,對我而言,繪畫是ㄧ個最能直接傳遞想法的媒介,透過手與畫筆將感性輸出於畫布上,是個可以直接描繪感受與想像的方法。存在於腦中那些不可經由語言或文字敘述的感知對我而言總是以風景或地景的形象存在。 在我的作品中,屏除場景之外的線索,排除過多的象徵與指涉,例如人物、建築、物件等等⋯⋯。把場景獨立出來後,所形成的畫面通常呈現著一種孤寂的氛圍,呈現出在思考上人是絕對的孤獨這個現象。在繪畫時回想起某個景色,我回想起的並不全然是視覺本身,其實,對我而言最能操控畫面的其實是當下面對風景的感受、氣氛、濕度、溫度。我把風景作為可以承載想像的場景,並在其中設法標的自己/安置自己。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69cm x 31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100cm x 8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100cm x 8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59cm x 47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40cm x 5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46cm x 33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18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22cm x 22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22cm x 22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120cm x 8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33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9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27cm x 22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9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50cm x 8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23cm x 23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70cm x 12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9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24cm x 35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97cm x 13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48cm x 60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黃品玲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41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16
家屋與天地-黃品玲、温孟瑜聯展
文/翁境優
「家屋與天地」聯展自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四日於台南102當代藝術空間展出,收錄了溫孟瑜與黃品玲近年的精選作品。溫孟瑜的創作以細膩的家屋意象,而黃品玲的作品是抒情的天地景致。兩位藝術家風格各異的主題以及呈現方式,切合哲學家巴拉舍所作《空間詩學》的篇章「家屋與天地」:家屋是我們意識的居所,是我們第一個小宇宙;天地是容納家屋的環境,卻也是精神狀態的投射。
溫孟瑜創造的空間內,總充斥著鮮明飽和的色澤。絹印的部分就像是刷上一層大自然的質地,對照稜角分明的室內結構,顯得朦朧而寫實。畫作中的家具並非臨摹而成,而是在參照多方角度後,以記憶中的外形繪出理想中的樣態。相較於傳統以透視法描繪立體物件、單一視角的定點作畫,溫孟瑜以多視角觀察,將這些物件特有的線條及轉換為平面形狀,以簡單的色塊呈現出實際的立體感。在溫孟瑜縝密的安排下,斑斕的色彩在畫布上有序地繽紛。
溫孟瑜的作品裡時常出現多個層次的交疊,這些層次是空間、是意識形態也是記憶。室內空間以及向外所見的風景,或許是現在及曾經的心理狀態,或許是未來的景致及過去的夜幕。溫孟瑜畫中的窗景之必要,是她發展出的抒情方式。《山景的房間》窗外壯闊的麗景,便是化作寧靜中的張力,對照室內凝結的空氣,反映著家屋的平和。
黃品玲抒情的筆觸或緩或快,牽引出油彩的流動性,堆疊出思緒的線條。層疊的白色流淌在畫布上,塑造了曠野的遼闊感,表述著磅礴的天地萬象。有時像海、有時像雨、有時像瀑布,透過兼具厚度及透明度的畫作,黃品玲畫出了徑流的動態,營造出水的聯想,以繪畫讓人聽見水的聲音,隨著水的速度匯流。
黃品玲創作裡詩意的景色不單是湖光山色的視覺重現,而是揉合記憶的感官回溯。《青草味》系列喚起我們記憶裡那片草坪大地的氣息,是借景抒情,也是借情抒景,把那一股透過青草味而銘記於心的過去,發抒於山水。黃品玲的畫有著涓涓不斷的流動感,相較於留法時期緩慢的線條、厚實又空漠的白,現階段的心境變化流露在透亮的山海河景之中。巧妙的渲染和留白,彷彿山巒的呼吸、河水的波紋。隨著時間的流逝、意識的更迭,黃品玲透過天地的色彩,和煦而堅定地畫出了思緒的速度。
記憶是「家屋與天地」共同的源泉。兩者各自發展出的作品意象,是集合美學理念的成就,也是藝術家毫無保留的心境。在溫孟瑜的家屋裡,從幾何的色塊之中窺見精緻紛繁的細節;在黃品玲的天地間,於無垠的穹蒼之下感受翻滾奔流的深情。
家屋與天地-黃品玲、温孟瑜聯展
文/張凱鈞
這次黃品玲與溫孟瑜的聯展名為「家屋與天地」(Maison et Univers),靈感源於法國哲學家巴舎拉(Gaston Bachlard)《空間詩學》第二章的命題。對巴舍拉而言,家屋是記憶的藏身之所,天地則是一個人對空間個人化的精神投射。對應兩位藝術家的創作,家屋在溫孟瑜的創作中如同記憶的寶盒、心理狀態的圖解,私密而精巧。而黃品玲的畫筆下,天地之間,一片片風景被賦予了與生命與人性。藝術家與觀者的靈魂也在這些風景相遇、棲居。
黃品玲的風景是身體、感知與回憶之間的對話空場。
在時間的推進中,那些她曾經造訪的景緻被身體收納。她面對這些印象中的風景進行素描,並試圖抓取那些記憶猶新卻不可見的感知經驗:那是在留白中與飄逸的筆觸之間透出的青草味,或是濕潤流暢的顏料所賦予風景的濕氣,亦或是透過顏色所體現的環境溫度。在畫布上,敏感的筆觸將未乾的顏料相互交融、推移,生成了繪畫性的空間,這些空間是身體的延續,也是階段性記憶的總和。這些風景似曾相識卻又難以指稱,在眼前也在遠方,靜謐卻又不斷召喚。
她凝視著一個空間,便做了一場白日夢。
溫孟瑜閱讀著房間,並用紙筆丈量了視角與距離,來到畫布前,一些顏色開始漸漸浮現。透過簡約的造型、幾何切面及透視,藝術家把視者帶入她的奇幻空間。進而通過暖色及冷色之間的調度使畫面充滿音樂性和明快的節奏。色面與色面一絲不苟地相互交疊的同時,藝術家洗練地結合絹印及繪畫技巧,給予物件表面不同的質地及紋飾,並細膩地鑲嵌於各個角落,觀者的視線得以在豐富的繪畫語言及空間感中游走穿行。溫孟瑜的家屋場景中,窗景是其中的靈魂所在。畫中畫(mise en abyme)的概念將私密的空間推進到另一個神秘而未知的地方,同時也形而上地折射出在室者的心理狀態。
從室內空間到窗景,到無邊的遼闊風景,人們的視線來回穿梭。因為這次的展覽,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語彙找到了對話的起點。如同保羅・愛呂雅(Paul Eluard)所寫:「當我們天空的頂點融合在一起,我的家屋就有了屋頂」。此刻,家屋與天地正分享著同一個時空。
家屋與天地-黃品玲、温孟瑜聯展
過於寂靜的旅行 接著,停泊
談黃品玲的創作
文/陳湘汶 Chen Hsiang-Wen
這是給一個人看的風景。
黃品玲的作品,以詩意的氛圍和對顏料掌握得宜的表現,深深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將她筆下呈現的世界稱為風景,恐怕不是那麼貼切合適,因為這些畫面,是藝術家將每次外出所見的實際景色,經過時間沈澱之後,所消化出來屬於個人內心的解讀;它們並非指涉某個確切的地理上的風景,而是一定比例地投射了藝術家當下的感性。「這是給一個人看的風景」,是黃品玲畫作給我最深的印象,一種靜默而凝結的空間、孤獨且緩慢。而如此風格的形成,與她在巴黎的求學經驗息息相關:大學時期的創作仍屬於摸索階段,曾嘗試不同材料與技法,甚至不多加思索地將繪畫的慾望直接呈現在畫面上,例如2009年《拘留所》以及2010年《被包圍的島》系列,畫作裡所描繪的遠景的燈塔、探照燈,或是被色塊所包圍的島嶼及樹木,似乎暗示著藝術家內心企望解開禁錮,隨著遠方照來幽微的光線,向更遠的他方走去的想法。於是2010年她決定前往巴黎學習,隔年也順利進入巴黎美院就讀,然而身在異鄉的孤寂排山倒海而來,使得黃品玲2011至2012年間的作品裡,那些以往佔據畫面中心的樹或島的意象逐漸解裂,地平線出現了,畫面重心也向低處及左右擴散,與彼岸的「距離感」,逐漸成為作品的核心。年輕藝術家身在茫茫異都的失語狀態,使黃品玲的作品抽成幾近真空一樣的無聲,那就像是全身潛入海中,耳內只能聽到窸窣沙沙聲與心跳的狀態。身處異鄉的不安,促使藝術家透過繪畫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這片天地之下的風景,僅屬一人得以享受,任何的參與,都將打破那難得的寧靜。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所有的旅行都是屬於一個人的。
有時,因火車行進中的晃動而睜開眼,眼前的玻璃窗上佈滿水氣,窗外的原野盡是細如貓毛的雨絲,濛濛靄靄,籠罩遠處的佛塔、森林,比起茫茫霧氣,感覺更為暖和。(谷崎潤一郎,〈旅行的種種〉,《陰翳禮讚》)
「潮濕的記憶」是黃品玲於2012年的創作系列,在這個系列之後,她捨棄了壓克力顏料,轉而全面使用油彩。遠離過往時而以膠帶輔佐的銳利線條,流動性的油彩與明顯 的筆觸,共同譜出目前我們所見黃品玲的繪畫風格。香港作家劉以鬯在小說《酒徒》 中曾經寫道「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而這句極富身體感知的句子,也曾被王家衛擷取下作為電影《2046》片頭破題的字卡;《酒徒》裡描寫的是一個欲成為文學作家 卻因現實不從人願,最終遁入酗酒之酒徒。回頭再看黃品玲的作品,若在巴黎的現實讓人無力,那些潮濕的記憶究竟是來自太平洋上藝術家故鄉的褥熱?或是藝術家隻身在下雪巴黎,對生活與社會的茫然所致?也許兩者皆有吧,旅行的動力是因為不斷地告別,而移動過程中的景色遂成為創作的養分,時而稀薄透明,時而濃稠堆積,透過顏料狀態的不同,品玲的風景得以呈現多變與不可預知。
黃品玲善於透過大量的白色顏料,堆起如下雪後的寂靜氛圍,亦深諳如何用黝暗的藍或綠打造背景。每每站在她的畫作前,總是會被那宛如遙望著無人的遠方的視野,與具有深度跟層次變化的暗色所吸引。品玲的創作著實反映她的個人心境與旅行軌跡:從大學時期漂浮在畫面中央的物件,之後重心慢慢的落地,而後構築出地平線清楚顯現,近景與遠景分明的一片風景,品玲透過大面積的純白,以及具層次的深藍、深綠對比,帶給我們異常冷冽沉靜的感受。2015年返台後,黃品玲搬回新竹創作,在離開將近五年後,再次回到熟悉的土地上,品玲絲毫沒有適應亞熱帶氣候的過渡期,便進入積極創作的狀態。近來,她透過大片筆刷、調和顏料比例的實驗,以及大小不同的甩點效果,讓我聽見原本在她作品中不曾出現過的微小聲響:那聲音像是雨水滴在傘面上清脆但優雅的悄悄話,小心翼翼地敲破了過往的一片寂靜。此外,品玲回到台灣之後的新近創作,也讓我們清楚地看出畫中景物的距離感被大幅縮短,以往那些大筆觸暗示的遠山、樹木或流水,已經像是觸手可及般,特別是2016年的《Rising Memory》、《Landscape from a Memory of Youth》等,都像是從站在一艘即將靠岸的船上望見的風景,作為觀者的我們,也就在藝術家的帶領下,踏上她鄉愁的彼岸,即將開始另一段旅程。
家屋與天地-黃品玲、温孟瑜聯展
一抹,以及詩意的漂浮
文/張禮豪
「回憶就像是從空無之中搶救回來的生命片段。無以停泊。無法錨定、固著。這些回憶幾乎得不到確證。沒有任何的時間順序,只有我自己經年累月、恣意重建起來的模樣:時間只是流逝而過。有四季變化。有時滑雪,有時堆乾草。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不再有往昔,長久之間,也不曾有未來;只是這樣持續下去。」 ──喬治‧培瑞克《W或童年回憶》(George Perec, "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
時間並不如煙,總在轉瞬之間徹底消失無蹤;更多時候像是塵埃,雖然肉眼難辨,卻扎扎實實地漂浮於空氣之中,伴隨風的吹拂而飛散,等到風止才不捨地在四處落定、聚集,新舊交雜之後形成更為具體的團塊,因為承受了紛至沓來的現實,而蘊藏著不同的生命痕跡,留待有緣人在不經意發現後,挖掘出其中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這誠然絕非一件容易的事,也是如此,把時間賦予形體,不僅是對記憶,更是對美的一種追求。
為時間與記憶賦予形體
黃品玲的創作,一直以來就是從這樣的思想基礎出發,向自我內在不斷地刺探與摸索,同時也邁開步伐迎向無盡遼闊的世界。自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 (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取得碩士學位回台之後,位於竹北的老家就成為她藝術旅程的重要開端。新竹因地形因素,不分冬夏,風勢尤其較他處強烈,故素有風城之稱。如是獨特的氣候環境,讓黃品玲在權充工作室的二樓窗外望出去時,總能清楚看見矗立在不遠處的一株大樹,枝葉隨風擺盪的情景。由於窗戶阻隔其間,室內與戶外頓時隔成兩個既有部份相連,另一部份卻又無涉的異質時空,隨著時節的流轉與變化,進而產生猶如觀看同一影片反覆播放的神思恍惚狀態。至此,虛實的界線變得模糊未明,花草、河流、湖泊、海洋、山林、雲霧……乃至於無有始終的記憶片段,都在理智尚未全盤洞悉之前, 以最純粹的樣貌抵達她的畫布。
然而,每回在進入創作週期之前,黃品玲習慣在一、兩個月的期間內累積透過素描、水彩,甚至是礦物顏料所畫就的大量草稿,並且反覆檢視、整理這些素材,企圖找到蘊藏在其中的真實內涵。時間,就是讓這些素材產生質變的主要關鍵因子;一旦開始發酵,裡頭一部分的草稿就會順理成章地發展為正式創作。這與其他一些創作者或殊無二異,但值得注意的是,創作前她會拿起身邊任意一本書籍,隨性翻閱幾頁,像是近期所讀尉任之的《室內靜物‧窗外風景》、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到《德‧克雷宏波的眼睛》等不一而足。無論是散文、小說,或者從醫學角度出發的病例紀錄,這些橫跨不同文類與領域的文字,卻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對於時間、記憶以迄風景的各自看法。透過這恍若儀式一般的舉措,除了讓黃品玲不斷思考文字與繪畫二者呈現生命反思的實踐異同,或許也在無形當中,為其作品注入在同輩創作者身上少見的文學意趣。
恍惚而從容的溫暖景緻
為了能讓創作一氣呵成,黃品玲會盡己所能地在畫布前伸展肢體,透過持續的空刷與演練,讓身體得以熟悉畫布,使其不再害怕媒材與尺幅的限制。從盈掌的小品到有意識地選擇雙拼的大作,縱然都是在理智先決的狀態下開啟,依舊藉由濺灑等自動性技法來增添更多偶發的視覺效果,為每一件創作帶來連她本身都難以掌握的驚喜。而隨著一抹又一抹時而厚重、時而輕盈的純色顏料在畫布上鋪陳開來,途中偶爾暫歇,檢視構圖的比例、顏料堆疊出來的線條與肌理,以及最後決定安插的物件等,存在於她腦中那些難以透過語言文字敘述的感知,頓時交融成既熟悉又陌生,彷彿空無一人的地景形象,進而體現出極為個人化的世界觀,以及,人們共通的孤獨本質。
此次以「時間之塵」為命題的日本首展,即可視為她以緩慢而堅定的節奏,綿密而漸次展開的序曲樂章。有別於此前慣性以大量白色來構成畫面,黃品玲刻意嘗試採用更多深藍、墨黑來與之形成強烈的對比。橫亙整個畫幅的大抹色塊,既有曙光漸露的乳白天空,也有萬籟無聲的靜寂暗夜;偶爾是一幅狂風驟起的雨中即景,有時則根本像是一堵終年不化的冰牆……在在讓人聯想起普魯斯特筆下既綿密又疏闊,恍惚又帶著從容的文句。無所謂情節開展與否,反而更接近意識的任意流動,過去、現在與未來相互穿插推移,織就出一張龐大錯疊的密網。蘊藏其中、若隱若現的真義,則要等到日後回望,才有一絲被揭示的機會。甚至,縱然未曾被徹底解讀,勢必仍將以一種謎團般的形式存在,要求你我付出更多思索的必要。
即使這樣,敘事的闕如非但並不乏味,反而讓人深感到溫暖與安心。理由無他,透過空前開闊的視角所納進來的畫面,都是她悉心透過最真誠的感受採集得來的心靈想像,再細膩地脫蛻而成。黃品玲創作的魅力所在,就是所有真實的事物與景緻終將走向虛幻與想像,卻又再真實不過──陽光可以如雪花般柔緩地飄落在嚴重晃動的浪頭上;原本該是生長於海底的綠色珊瑚,長成灰白地面上一株傲世獨立的植物,都自然流露出衝突的美感。到最後,不管是刻意或是偶然瞥見,觀者如你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將視線乃至於全副身心都毫無保留地投入畫面之中,去仔細聆聽從有風吹動的窗內傳遞而來的低語呢喃,並且任自己逐漸過渡到另一個遙遠的宇宙,詩意地漂浮著。
102當代藝術空間 台南市仁德區成功三街102號
著作權說明 © Copyright 2020 102 Art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Web design by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