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5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1958年生於台灣省嘉義縣
學歷
國立高雄工專
展覽經歷
1995 台中藝術街坊鐵雕個展 台中藝術街坊
晶華藝文館袖珍雕塑展 晶華藝文館
1996 桃園縣政府戶外雕塑聯展 桃園縣政府
1998 美國文化中心鐵雕個展 美國文化中心
「世紀黎明」雕塑聯展 成功大學
1999 世紀末雕塑特展 水湳藝術館
飛躍九九全國雕塑大展 中正藝廊
2000 2000年袖珍雕塑展 高雄名展藝術空間
「時感而發」雕塑個展 台中桂冠歐洲名牌折扣中
2001 2001雕塑個展 三義還原倉房
2002 袖珍雕塑聯展 高雄名展藝術空間
2002雕塑個展 台中月臨畫廊
2002「鐵墨」雙個展 台中科元藝術中心
2003 袖珍雕塑聯展 高雄名展藝術中心
2003雕塑個展 成功大學藝術中心
2003雕塑個展 鶯歌富貴陶園
2003雕塑個展 台中科元藝術中心
2004 2004雕塑個展 科元藝術中心
2005 袖珍雕塑聯展 高雄名展藝術中心
中部雕塑學會聯展 苗栗木雕博物館
「建築與雕塑的對話」聯展 現代畫廊
2005雕塑個展 月臨畫廊
2005雕塑個展 科元藝術中心
2006 「有我。無我」攝影VS.雕塑個展 台中107畫廊
2006年雕塑個展 科元藝術中心
2007 2007橋仔頭糖廠藝術村雕塑雙年展 橋仔頭糖廠文化園區戶
2008 「非常地」蔡志賢雕塑個展 台中107畫廊
2009 2009蔡志賢雕塑個展 台中107畫廊
2010 2010蔡志賢雕塑個展 台中107畫廊
2010「那是」蔡志賢雕塑個展 台北貝瑪畫廊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5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15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90cm x 60cm
WorkType:
WorkYear:200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23cm x 30cm x 18cm
WorkType:
WorkYear:2005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41cm x 18cm x 18cm
WorkType:
WorkYear:2008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56cm x 45cm x 20cm
WorkType:
WorkYear:1998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39cm x 22cm x 19cm
WorkType:
WorkYear:2011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47cm x 27cm x 19cm
WorkType:
WorkYear:2012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67cm x 56cm x 47cm
WorkType:
WorkYear:2012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53cm x 46cm x 34cm
WorkType:
WorkYear:2012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54cm x 36cm x 26cm
WorkType:
WorkYear:2012
Artist:Tsai Chih Hsien
WorkSize:44cm x 56cm x 37cm
WorkType:
WorkYear:2012
這種 Tsai Chih Hsien Solo Exhibition
看小雨的鐵雕一『外離一切相 , 是名無相』
文/陳庭詩
本世紀現代藝術的開拓者杜象 (MARCEL DUCHAMPS) 於一九一五年以瓷尿壺的現成物完成一件作品 , 題目叫做「噴泉」。杜象將印象派以來所強調的視覺合理性完全顛覆 , 即成物 (READY MADE ) 隨即成為現代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之一。從工業廢棄物到使用中的生活日用品 , 以人類所製造出來的實物從事創作 , 這些作 品正是日常生活中的點點詩情。
「即成物」的組合創作最深刻的內在意義是 , 這些材料本身就透露出人類生活過程的真實內在 , 被肢解的、完全靜止的量塊上附著的是記載其個體存在與被 人類使用過的痕跡 , 這些痕跡靜靜地留在表面上一就像埋葬於石頭上的化石一樣。
新寫實主義雕塑大師塞撒、阿曼和我都有「古物癖」。我們對日常物品充滿 興趣 , 對這些雜七雜八的造型所產生的親切與美感非常喜愛 , 由於這樣 , 我們都 是各種物品一從廢船解體的零件到古薑碎片的收藏家 , 這些廢棄物品 , 日後卻能成為我們作品的一部分。從這些即成物上 , 仔細觀察 , 你可發現非人工所能之美 , 即自然 , 又不矯飾 , 常常煥發出令人意外之美感。當然 , 這種「即成物」之組合 創作 , 須靠創作者高超的觀察力、思想與藝術修養來完成一件或富幽默感的、或 富殘缺荒謬之美的、或造型優美的藝術創作。
蔡志賢 ( 小雨 ) 從事「即成物」鐵雕創作多年 , 他沈靜寡吉、蒼白斯文的外 表下 , 藏著一顆堅韌熱情的心。他能獨具慧眼地挑選那些不起眼的廢棄物 , 或不 知何種機械某部分的零件 , 在這些原始素材上施予關懷、專注 , 再賦與它們組合後的新造型、新生命。
小雨的鐵雕呈現出兩種很明顯的特點 : 一、由於焊接與切割都是他本人親自操作 , 小雨的作品紮實簡練 , 接合處自然順暢 , 沒有突兀不玄之處 , 整體造型單 純、樸拙 , 就像他本人給人的印象一樣 , 沒有多餘的形色 , 沒有多餘的廢話 , 沒有多餘的空間交會。二、我想小雨是個感性而不矯情、理想而不古板、沈靜而自在的人 , 他的作品有細緻的、有陽剛的、有富空間節奏的造型音樂性的 , 不管細緻也好、陽剛也好、音樂性也好 , 都有一股內斂純拙、奮鬥司之懈的生命力。
小雨的廢鐵創作 , 不從自己既定的造型出發 , 在現有的形形色色「即成物」中 尋尋覓覓 , 他之胸中必須沒有既成的形象 , 才能有新的形象出現 , 他必須外離一切非目 , 山河六地、自然人工之萬事萬物才能變成他創作的材料 , 所謂「外離一切相 , 是名無相」即是這個道理。
欣聞蔡志賢要在美國在台協會開鐵雕個展 , 特寫此文 , 以表慶賀鼓勵之意 , 並以之為序。
這種 Tsai Chih Hsien Solo Exhibition
用鋼鐵遺骸詩說生命的隱喻
文/羅秀芝
初見小雨 ( 蔡志賢 ) 鐵雕作品的人 , 很容易自然地停下腳步駐足半啊 , 然後 ,帶著心滿意足的釋然離去。被因為 , 小雨的作品中沒有深遠又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的引經據典 , 盡充斥著日常生活中尋常可見的現成物件 , 有瓦斯爐嘴、汽車避震器、怪手的爪、鐵鉤、鐵夾、燭台 。他們是如此的平凡無奇 , 既無繽紛的色彩 , 也無張揚的結構 , 鬱鬱濃黑的表惰 , 則近乎魯鈍。如果靜聽其聾 , 肯定絕非 震耳的雄辯滔滔 , 而是隱約的輕聲獨語 , 訴說著某種極端幽微的隱喻 , 依著小詩 的韻律和節奏。
非美術科班出身的小雨 , 始終將藝術創作視為一項勞動 , 遂沒有太多尋常藝 術家創作過程中與靈感繆思之間的捉迷藏 , 而是在浮生歲月中 , 像執行例行工作 般地 , 製作出一件件的作品來。在他名為「小雨的兒子」的店午里 , 我們看到了「藝 術工人」小雨親手打造的世界。自店招牌、前庭、室內裝飾、牆上攝影作品、到
販賣的衣服 , 完全都出自小雨之手 , 毫不假手他人。如果說藝術家也可以「士、 農、工、商」予以分類 , 那麼 , 小雨絕對是最接近工人類型的那種藝術家 , 而且 , 產能驚人。
在小雨所從事的諸多藝術勞動中 , 女裝設計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對女裝的創 作衝動 , 可能來自於對早逝母親的懷念 , 而對鋼鐵的興趣 , 則可能是對另一種材 質的偏執狂愛。於是 , 柔軟的布和冷硬的鐵 , 成為小雨目前創作擷取的兩極素材。如果創作可以是情緒、慾望的出口 , 那麼布和鐵正好提供了藝術家具有無限可能 性的遼闊領域 , 任其自在地來回擺盪。只是 , 慣喜遊走於材質極限邊緣的小雨 , 經常造訪停駐的是那個靠近臨界點的領域 , 屬於中央的模糊地帶幾乎是略過的。也就是說 , 布和鐵的柔軟 / 鋼硬極限 , 或是撇去色彩之後的造型極限 ' 是這些臨界點讓小雨心醉神馳。
除去對鋼鐵材質的著迷之外 , 讓小雨如此日日揮汗如雨地創作驚人數量鐵雕 作品的 , 應該是一種人生的理想罷。不擅辭令的他 , 決計說不出什麼關於藝術與 人生的長篇大論自勻 , 只是旁人都挺容易察覺 , 在他的心中 , 存在著一個令他心醉 于申迷的人生境界 , 於是 , 當他偶然提及想到尼泊爾住一段時日時 , 沒有一個朋友 會流露驚訝的表情。永遠著那一龔自製白衫在台中大肚山上度日的小雨 , 心中渴 念的應該是那種沒有太多束縛的 , 儘量回歸自然的 , 永遠簡簡單單的平凡人生境 界。說來平凡 , 其實真要實踐這樣的生活卻大大的不易。這讓人想起魏晉時期的 稿康。
稿康原本隱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陽 , 後來竟然在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著有 千秋相傳的許多美好詩歌的大文人 , 居然打起鐵來 , 這樣的超越自古來文弱書生 的形象 , 稻康約莫也是屬於文學家中的「工人類型」 ! 只是 , 這樣的文人形象 ,豈不是增添了許多健康的人閏月未嗎 ? 身材並不偉岸的小雨也「打鐵」 , 只是他和 施康 , 一個生長在現代的繁華時代 , 一個活在古代的亂世 , 一個「打鐵」造詩 , 一個寫詩歌之餘「打鐵」運動 , 相同的是 , 相互輝映的理想人生境界。
一、以俗世考古為基本修辭的鐵雕師
在一些廢棄的鋼鐵現成物中尋找創作素材的小雨 , 其姿態無以名之 , 因其材 料六部分乃無意間尋獲的現成物件 , 而非刻意精心雕王軍出來的 , 遂姑且名其為「俗 世考古」。在一堆堆的鋼鐵廢墟中 , 小雨屢屢以考古者的驚豔心情拾撥一具具附 身了歷史記憶的鋼鐵遺骸。一具遺骸的出土 , 亦牽扯出久埋的一段屬於台灣的生 活史 , 或許這是段屬於俗民日常生活的 , 也或許是屬於工業文明中的一段歷史軌 跡。
考古者的創作姿態是既主動又被動的。主動地發現挖掘久遭冷落的遺骨妾 , 卻 又被動地片面決定作品都份結構的造型。主動發現與挖掘的過程 , 也彷彿一場神 秘的祭典 , 藝術家的專注凝視是唯一的獻祭 , 因為 , 離開了鋼鐵廢墟進入藝術家 的工作室 , 也等於宣告了遺骸之死。即便是無聲的靜誼祭典 , 卻有藝術家創作精 魂的猛然顫慄。這種驚心動魄的顫慄 , 可能來自尋覓已久終有所獲的私心竊喜 ,也可能是一個驚喜偶遁的悸動。
以「俗世考古」‘為基本修辭 , 使得小雨的打鐵造詩多了許多的生活氣味。這 些考古發現的遺骸 , 經過加減乘除之後 , 都變成了意象瑰麗的詩中名詞 , 透過藝 術家的精心打造 , 再串成隱喻人生的詩篇。
二、材質絕對論的美學思考
現成器物原始功能 , 往往也帶著日常生活的美感 , 久經使用的器物 , 經過浴 火重生之後得到轉化 , 殘留的將只剩下造型和結構 , 以及依稀殘留予觀者的懷古 想像。在歷經一段重生過程的作晶中 , 守主見現成物的造型 , 常令人不禁堯爾一笑 ,因為顛覆、對峙、反調、諧擬、借口俞等等 , 都可能是原功能與新造型之間的連帶 關係。然而 , 藝術家所刻意顛覆的 , 所刻意製造的疏離 , 觀者也可能費心地重新 拼揍 , 再度以懷古之情賦予現代的藝術造型一個古早的想像。
富麗的多彩對小雨而吉或許過份豔俗了 , 嚮往簡單純粹的藝術家 , 將所有的 色彩都捨去 , 好藉絕對的無彩維護造型結構取勝的極限。堅持單一材質與無彩的 絕對 | 笠 , 小雨像是將自己逼迫到生命中的某個向度似的 , 透過如斯自處 , 迫使生 命的某種深層底蘊用另一種形式現身 , 被擠壓到承受極限的創造本能 , 以更六的力量反彈 , 化為力度強大的造型。
一般而吉 , 觀看三度空間的雕塑品 , 著眼的不外乎材質、造型、色彩、自几理 等等藝術語彙 , 然而 , 捨棄色彩也忽略肌理的小雨 , 只剩下純粹的造型供其駕 , 蚊。 嚴格地論造型 , 除去尺寸、體積之外 , 將僅餘接近素描元素的線條與形狀。於是 ,小雨也像三度空間的素描家 , 讓作品在不同的角度呈現相異的「素描風景」。除 去少部分屬於懸掛式的作品侷限於正面觀看之外 , 小雨的鐵雕作品多半可供多角 度觀看 , 而且 , 自不同的角度觀看 , 將觀得全然不同的風貌。這些單一作品卻擁有多元面貌的「素描風景」 ' 牽動觀看視線的主要是線條和形狀。一道連續的線 條 , 導引了觀看視線的動向, 固定的形狀則容易讓視線暫駐。如果線條容易表達 情緒 , 形狀則中性得多。直線傳達的情緒較為直接 , 而曲線所傳達的情緒則具有 較為豐富的表情 , 固定的三角形、圓形、方形等形狀則蓄積、釋放這些線條具有 的情緒能量。
近乎潔癖的絕對主義 , 驅使小雨以素描般精準的線條與形狀打造出冷〉疑的結 桿章。
三、冷凝的結構詩說生命的隱喻
鐵雕藝術工人寫詩 , 不用文字 , 而用鋼鐵遺骸 , 不藉筆爬格子 , 而熔銅鑄鐵。 古人寫詩 , 遵循賦比興的法則 , 小雨的鋼鐵詩 , 以熔鑄、切割、敲鎚的線條與造 型為「賦」 , 以現成物拼揍的意象若有「比」 ' 「興」說的則是生命的某種隱喻。
「捕風」是一首如春風拂面的滄雅小詩。正面觀看是三個大小互異而相疊的圓 , 最前面的圓經敲鎚之後宛如一個童稚的臉 , 最後面那大圓開展成捕風的臂 ...... 青春的容顏和風的意象 , 消解了鋼鐵的冷〉疑 ,| 、生格。人的意象始終是小雨作品中顯 明的影像 , 然而 , 塑人卻不必然五官顯明 , 四肢具備 , 「捕風」塑造的只是那股 天真和風動。以單純的造型來看 , 相壘的三個圓有一種簡單而重復的美感 , 繞著 作品走 , 則圓形逐漸變形成長而扁的側影 , 交換著豐碩 / 單薄 , 圓滿 / 扁長等等 相對之美。在鋼鐵詩人巧手打造之下 , 原本該是尺輪類的鋼鐵遺骸竟吐出芳馨的 詩旬 , 散發屬於生命中的青春氣息與追風的夢想。
「般若」充分表現了鋼鐵的冰冷而剛硬的材質本質。冰冷遠較溫暖適合思考、 適合說理。作品的冷硬來自於尖銳而陡削的切割邊緣 , 以及厚重的造型。拋棄底 座代之以銳利的支點 , 為此作增添了一份嚴峻的氣息。如果這是首詩 , 勢必宛如發人深省的精簡偈語 , 記載浮生片刻的瞬間頓悟。
「男與女」是件懸掛式的作晶 , 圓型結構的基本造型伏貼牆面 , 隨著光線的變幻 , 在牆上描勒影子素描。圓形左邊的梳子令人聯想到女人 , 右邊凌亂的線條 ,則暗示了女人的長髮 , 這在小雨的作品中是少數極端象徵主義的作品。女人凌亂 的長髮 , 可以是女人焦慮的情感 , 也可以是男人難吉的糾葛的戀物情慾。這件造 型上十分接近古典素描的作品 , 吉寺說的卻是非常現代的情慾意象。
「墨蹟」是小雨這檔展出中最巨大的一件作品 , 足足有二公尺多高。鋼鐵遺骸的前身是型田的農耕工具 , 小雨顛覆了原現成物的功能 ., 而化堅硬的鋼鐵材質為 柔媚的點、撇、撩之美。然而 , 多事的觀者 , 若是一廂情願地重新恢復其農具意 象 , 那麼 , 對於農耕時代的舊記憶將賦予這件作品另一個向度空間的意象。
「墨蹟」可能是小雨的作品中最適合多角度觀賞 , 或者說也必需一面繞著走一 面觀賞的一件作品。停駐靜觀可賞隨光線照射而變換風貌的線條之美 , 若繞著走 則可觀流動的線條交織晃盪的光線。剛硬鋒利的型刀竟也可表現剛柔並濟的線條 與光線共譜之 ; 美 , 型刀在農地上刻畫 U 的線條 , 對比空氣中隨光舞動的線條一一一這 樣的詩篇正是一種諧擬的趣眛 ! 型刀在農地上劃出痕跡 , 小雨藉作品在生命歷程 中劃下帶著靈光的軌跡。
雖然小雨並非藝術皇宮中的文人士大夫 , 然而他真的在寫詩 , 雖無富麗的辭藻 , 卻十分動人。藝術工人打鐵造詩 , 於是 , 詩句裡混雜著生活的汗水昧。仔細品賞 其作品 , 你將發現小雨以現成的鋼鐵遺骸為名詞 , 以俗世考古為修辭手段 , 以材 質的絕對主義為美學標準 , 完成了一首首意象豐英、結構冷 ) 疑的詩篇。
這種 Tsai Chih Hsien Solo Exhibition
如詩如樂的「鐵焊揉情」
文/柯應平
首先 , 由現成器物拼接的「組形」 , 並非僅是外相機巧的無機結合 , 細品形態可窺見小雨從蒐集眾多殘件遺骸中 , 經謹選慎臨的斟酌所組織的造形 , 是作者心象與物象不斷對話遇合後才確定而焊合。這類造相生成方式因而可說是人與物間「以意取象」或「觀象生意」的雙向對話所交織產生的。於是 , 除因緣際會的隨機 , 又有冥冥之間主觀意向與晶眛的動態車眉 , 進而促成內在生命與外在世界巧妙遇合所撞擊出的詩性火花。若造形本身的意象再與後設的作品命題所由生的聯想串聯 , 更可進一步擴散成生動活潑的心靈圖景。
各類「組形」可視為一段段異曲同調的觀感和意興所投射的心聲 : 諸如 , 有擬人的幽默戲譚 , 像《風骨》、《貌合神離》、《韋爾》等 ; 有時 , 也借助壓縮斷面殘體的樣態 , 顯現各形人生掠影 , 如《時裝》、《浮生》、《禱》、《涅盤》等。然而 , 值得注目的是 , 除形形色色的變象外 , 偶會出現不似拼組而成 , 卻具有完整飽滿的結構造形 , 甚似紀念碑般地獨立自足 , 如《傾城》、《梵音》、《逆光》、《人性》、《春風》等佳構。這些偶成卻粹鍊的造形醬醋超越現成物件殘存的概念 , 具體又莫名地引發意意思維無法界分區限的卻整體空間氛圍。這般境象圓滿、意涵圓足 , 使眾殊相 j 肖融於整體 , 而形成「意與象潭、心與物共」狀態的形象, 己甚似《老子》所謂的「大象無形」之造境。「大象」並非真正無形 , 而是人對外相移情、神合後 , 忘我無二所 ; 因攝的混然全象。當生命審美悄然從視像內化於心象深層時 , 外相便幻化沉廠成無界的意境與韻昧 , 換言之 , 即是「境生象外」的無限審美感受。曼「大象無形」 , 因而也可說是心對物的感悟默照所映現的全一場域 : 此類造形大多是機遇順勢而成 , 無法勉強刻意而為的作品。
相較於「組形」系列取接殘不目、機遇轉化 , 小雨也應用簡潔的鋼片 ( 或鐵條、鈕鐵空管 ) 的「塑象」 , 更直接捕捉流動意象衍生的抽象化形態 ; 這些由動態曲線所轉折穿繞、層疊共振的音樂性空間 , 從似凰似煙飄拂的《抽象了》、《歡心》、《隨想、》、《夢或者黎明》: 經如*如良般懸盪的《回眛》、《曼特寧》、《黑夜的雲》、《秋波》等群象 : 到擬似自然植相的《後庭花》、《盛開》等等作品皆屬內心意象遊移散步之間 , 所算是現的視覺化舞姿與音樂性曲段。其中 , 有輕盈明快 , 也就時有如深邊心聲所童音低吟的《性靈》、《抒情》 {lb 、輕還重的建音 ; 或者 , 如心緒糾纏低迴的《黑色迷退香》、《剎那》、《刺繡》、《月光光》、《在曠野盡頭》等等低調深沉的作品。然而 , 除惰性在生活間的必然起伏的反映外 , 亦有跳脫跌吉心情所結構出的純粹形態之羹 , 彷彿樂式對比、錯位、疊音相成所組織的曲陣 , 形成重種漸層的韻律 , 像《憧板》、《液體》、《音響》、《普通人》、《速度》即是。當生命享受如詩如樂的本質之羹 , 最終將會深入探究到動態性情背後 , 生命靈光與覺性的本然淨悅 : 《頒》、《芬芳》、《福音》近幾何性的簡潔結構 , 恰如宗教儀典燈座的變體般 , 令人感悟世情冷暖沈寂後 , 如修僧般靜立默想、冥思息念的莊嚴梵唱之化身。至此 , 所有感性之美的動態止歇, 使心聲淨化成極限的簡音 , 不再隨世俗意緒起舞 : 則內在心象歷經醉鍊 , 便如金如石地結晶成生命靜好的頌音。
時而動態地如詩如樂 , 時而靜態地冷 ; 要是默立 , 小雨的雕塑 , 便是一張張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所素描的心靈風景。生命與生活在風起風平、 j 良 j 勇波靜的無常循環中 , 皆是動心感人的性情面容。萬般藝術形象映照著人間的喜悲哀樂 , 小雨藉著冷 ) 疑如詩句般的抒情造桐 , 表露介于素匠與學院之間的雙重特質一一即有素人不息公式 , 開拓實驗的質樸 ; 又於涵養文風晶眛之餘 , 不致陷 E 言學院執意訓練技巧、巧扮造形 , 導致另般離質匠氣的矯情。藝術終究是性情中人的入世姿態 , 所抒情的無論形式題材是形上超然的精神或形下日常的世惰 , 畢竟都是生命詩性的意象: 小雨在入世平常的士作、家庭生活中 , 卻保有用心投入的世情溫度 , 且能獨自體驗創作時常的孤寂況昧 , 默然耕耘一這在當代台灣藝壇日益浮誇巧飾的風氣中 , 點醒出一道芬芳的冷香。可獨聞 , 也可讓知音分享。
寫于大度山 2OOl .7
這種 Tsai Chih Hsien Solo Exhibition
幽揚翻轉的「鐵」旋律一盛夏閱讀蔡志賢的鐵雕藝術
文/鄭乃銘
總覺得, 蔡志賢的鐵雕比起他的人 , 還要來得有表情許多。在訪談的過程中 , 唯一讓我覺到他臉部表情稍有變化 , 則是當他埋頭為作品圖片註解上圖說時 , 六歲的寶貝兒子興高采烈玩著塑膠彈力球 , 突然彈跳撞到玻璃櫃時 , 他抬起 : 眉頭連總也不細一下 , 狠狠地看兒子不到三秒鐘後 , 再度埋頭繼續未完的工作。我站在一旁 , 看著眼前這一幕藝術家父親與兒子間的「對話」, 竟然沒有傳統會出現的喝口匕聲 , 好像是默劇一般 , 父子倆的情誼抒寫得極端清楚。
這其實就是蔡志賢 , 始終很內斂、很客氣、很清淡。生命裡的激揚處 , 或許就是他在閒聊時提到對尼泊爾、緬甸等地方的戀戀不忘。他說 , 只要經濟稍有寬裕 , 我始終讓自己一年至少能夠到這些個地方走走 , 我希望將來等孩子長大 , 能夠去住在那裡 , 去織布、去創作。我很留意他在說這件事的模樣 , 臉上的光采是那種對自己所擇定的事物 , 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堅絕。
嚴格講來 , 蔡志賢的藝術可以兩個脈絡來省視 , 一是他以布料為經緯作的服裝 , 那應該是屬於較入世的人生面貌。一是他以現成物所焊構而成的鐵雕 , 那則屬於較出世的生命對話。前者是建立在一種絕對的創造 , 耐心的織錦出一幅風景。後者則是從蒼桑中企圖再創春光。本質上 , 這兩者的關係極端對立 , 一種是極然的新 , 一種是絕對的再生 , 可是 , 蔡志賢不管是在布料或鐵材的部份 , 戶斤具有的雕塑性格則都十分強顯 , 使得衣服成為蔡志賢所創造出來可以走動的雕塑 , 至於利用現成物所焊接而成的鐵雕 , 則成為生活中視覺的停頓記號。以現成物來作為創作的素材 , 當然還是會遭遇到先天上的設限 , 因為既然取材自現成物 , 就是想要取它們本來的形制。不過並非每個創作者的運氣都那麼好 , 一定都可以獲得契合的材料。因此 , 免不了就需遷就材料既定的模樣 , 否則一旦整個都大改特己哎 , 就失去運用現成物的基本精神了。有了這麼一份自省 , 在創作過程裡 , 也就很自然能夠與現成物作良好的互動與調應。蔡志賢所濾選的現成物 , 其實都只能稱之為廢棄機械的「屍體」, 殘肢斷頭 , 本來就不可能再對生命有任何期望 , 可是蔡志賢似乎無法輕易忘卻生命所有的可能性生機 , 與其讓生機白白錯身 , 倒不如再賦與新的生相 , 默默承受紅塵俗世的各式翻飛。
蔡志賢在這次 1998-2001 作品發表裡 , 如依照材質來作區分 , 可以鐵片或鐵條及中空鐵管來作較大分野。鐵片的運用是昔日就經常被拿來創作的材質 , 但往往被拿來作路燈柱體的中空鐵管 , 這回除了被蔡志賢全都漆上銀色外衣 , 更也被拿來塑造成另一組新作。比如說 , 在那件名為《禱》的作品裡 , 蔡志賢選的是最細的中空鐵管來引瞞出眾生 , 糾結盤錯的鐵官 , 感覺起來就好像是眾生不同的祈求 : 讓人覺得好重的一份人生負荷。其實 , 蔡志賢在詮釋生命內底的聲音 , 始終都有一種很簡潔的精神 , 焦點的位置相當清楚。例如 , 在一件名為《在我墳上起行。舞》的作品裡 , 肢體的運動充滿著流暢性 , 可是在靈活的積律中 , 鐵管本身所散發出來的清冷氣息 , 何嘗不也寫盡生者對己逝者的那份不捨和無依呢 ? 本質上 , 蔡志賢在以銀色鐵管所焊構的這組件中 , 在技法的處理上自然有別於其它鐵材 , 由於鐵官本身是中空性 , 除了可以焊接外 , 更能夠呦折轉曲成為主體 , 再加上外在的色澤被漆上冰冷的銀色系 , 所以情緒的波動是被徹底內化 , 因此他在表現這組作品上 , 就不免教人覺得是對生命無常有種低迴的喘噓。不過 , 假若蔡志賢有意再發展這材料的話 , 倒可以再稍強化那種內心糾結的對立或拉鉅 , 相信會讓材質的本身又能釋放出另一股魅力來。
從中空鐵官的材質運用 , 再來看蔡志賢以鐵條所展現的律動感作品。蔡志賢的鐵雕創作 , 有個極大的特色 ,那是線性的轉折超脫傳統鐵雕作法 , 就好比是中國書法的線條流轉。如果換另一個說法來形容 , 相信也頗能切出要心 , 那就是他的鐵雕既能有像水般的自在與寬容曲折 , 卻也能讓人深深體會到水在一定體積下的重量感。表面上 , 這好像不是什麼大學間 , 但實際上 , 以從事大型雕塑藝術來譜 , 掌握線條的流動 , 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 , 但石雕、鐵雕或陶土創作 , 最怕的就是有線條卻不會動 , 笨笨重重 H 京在那 : 活脫脫只是一塊物件罷了。
可是 , 仔細觀視蔡志賢的鐵雕創作 , 我會彷彿看到中國的書法線條在翻揚 , 我也好像看到中國園林曲水流觴 的婉約。例如 , 在《你存在》作品中 , 鐵條的彎彎曲曲依稀粗略畫出一個「你」字 , 那種波長律轉的昇揚迴繞 ,不知不覺就導引著視線起起
又落落 , 這種建立在視覺動線上的運轉 , 應該算是蔡志賢作品裡最引人入勝的一環。而在《性靈》的那件作品在中 ,H 字型的鋼鐵 , 竟然能被處理如寫書法時 , 大筆一轉時所帶出的筆墨力道 , 整件作品在中段的地方 , 蔡志賢透過鋼鐵扭轉到另一個方向時 , 在那個分叉點上 , 最能看出筆鋒大力逆轉的力韻之羹。我想 , 就某種層界而言 , 蔡志賢在抒寫這件作品時 , 對性靈的觀感應該就好像作晶所透露出的訊息一般 , 可以樸實如鐵 , 卻也能柔軟如泥 , 既是端正 , 又是具有塑性。這種屬於作品裡的小小驚喜 , 應該是在觀賞蔡志賢作品時 , 不容被忽略的一環。
在拾撥現成物再加以運用的創作上 , 蔡志賢所展現的想像力又有別於其它組件的創作。或許是為了適材使方用 , 作品倒也不能一眛在形趣中求實 , 只能從意象的語法中求情趣。在一件名為《完爾》作品 , 略帶 U 字型的鐵管被拿來焊接在兩層獨立個體上 , 當你試著抽離掉環境的雜訊 , 將腦子淨空 , 看呀看的 ; 竟發現自己嘴角不自覺微揚了起來 , 那時 , 你也才發現原來自己竟好像眼前這塊笑揚了嘴角的 U 字鐵管。此時 , 你才恍然大悟「堯爾」指的不就是自己 , 嗎 ? 幽默感 , 難得的幽默及諧趣性 , 應該是這組創作的特色。再舉兩個例子。《貌合神離》作品, 取的是像旋轉式開瓶器廢棄物來作基礎 , 表面上 , 作品有點像是兩性圓形及箭形符號 , 儘管兩者已經結合為一體 , 問題是 , 在作品頸部那個地方 , 則讓人很明顯知道那是可以旋轉而離身的所在。因此 , 就算是貌合 , 其實根本就是神可以離的嘛 ! 我其實很喜歡這件小品式的作品 , 它戲言虐現今兩性關係的快速消費與基礎的薄弱 , 堪稱入木三分值得玩昧。《時裝》作品 , 蔡志賢則以鐵材焊接出一位雍容華貴戴著寬帽的貴婦人 , 她好像披著一件料子極好的大衣 ( 蔡志賢在這小節上 , 倒也不自覺露出他可能有些龜毛的個性 , 他特別將這昔日份材料目光處理 ), 而且將衣服緊緊裹住拉往胸前 , 傲然地低視著前方地下。雖然貴婦緊緊將華服裹住身體 , 但卻掩不住華麗外衣無法藏佳字里頭一層又一層的碎布。原來 , 華麗的外衰 , 總還有不足與外人道的落寞和心酸。再換另一個說法 , 或許本身也是在設計服裝的蔡志賢 , 可能對名牌服飾實際裡外不一情況比比皆是 , 有感而發吧 !
蔡志賢的鐵雕創作 , 合該就不是那種氣勢雄渾的交響樂 , 所以他不在形體上經營那股霸氣與侵略性。他的鐵雕藝術應該是幽揚翻轉 , 毫無壓力的室內弦樂 , 可以低旋迴繞 , 也可以緩緩攀昇 , 一如它的主人一樣 , 萬般諸事了於心後 , 也就自在釣得清心。
藝術常常透過般般形式與面貌 , 表露生命對自身、世界和兩者之間的綜合性感受。一位副心摯意的創作者 , 往往也藉著一系列作品 , 甚至一生的探索歷程 , 不斷地在各顯形態顯現對內在世界的對應滋昧。藝術或許無法全然揭示生命混然且不斷流變的情感意象 ; 但一路試探的軌跡和沈澱 , 往往又隱約聯繫作者日益清晰、卻又不可窺見全貌的心情或生命理想一如果真的誠心面對且覺察的話。藝術 , 仿佛是生命點滴心頭的頻頻召頤所外顯的表惰 , 對投入的創作者而言 , 是不得不為。
小雨對鐵雕創作與服裝設計 , 雖呈現兩極的剛柔對比 , 但由其雙台的特質、基調而看 , 卻一體兩面地反映他素樸、間敢、內蘊而有些孤冷的調性。鐵雕素材似乎剛冷無惰 , 但借助火的烘融、揉轉、焊接 , 反而如一段段輕重抑揚、變化組構的樂曲般 , 表現了小雨雕塑出的心靈組曲。這些如詩的心聲 , 是生命根恆的惰性之姿 ; 它是感興阻發、言語思維尚未形成或組織之前, 一股混沌低湧的感悟與衝動化成的創造力。即因生命詩性的衝動 , 成就干百年來不同時代文化的藝術萬象。與其拘泥於小雨個別作品的造形分析或命題解讀 : 不如從生命歷程的時空座標上 , 或鳥帥、或靜觀閱讀他所雕塑成詩歌般的現代心靈地圖。
從此次約略完成於 1998 年至 2001 年的作品而諦 , 小雨作品生成的類型可概分兩種相輔互滲的「造相」路向一是由工業鋼鐵器物的殘片所構造的「組形」 ; 另一 , 則是以不同粗細寬窄的線性鋼材所曲折焊接的「塑象」。他藉助現成媒材的質感或轉化材料的質性 : 以變彤、壓縮、曲繞使視象擴張、心象幅射成曖眛多義的豐富意象。統觀貫穿於其作品之間的內在特質 ,應是或靜或動、獨奏與交響兼備的音樂性與空間節奏感所蘊藉出的潛沈韻眛。
這種 Tsai Chih Hsien Solo Exhibition
凝固的人間化石﹒鋼鐵的詩
文/鐘俊雄
二十紀初葉 , 達達主義代表藝術家杜象 (Marce1Duchamp). 捨棄油畫 , 用現成物品製作了他第一件雕塑《單車輪》 , 杜象把一個自行車的車輪拼裝在一個矮凳上 : 一九一五年 , 他在美國以一件豎立的男用便斗做成一件《噴泉》。他的達達作品顛覆了西洋藝術自文藝復興以來視覺傳統的合理與具象性。畢卡索 (Pab1O P1cass0) 也以自行車椅墊做了一件《牛頭》。即成物 (Ready Made) 的出現 , 把曲高和寡的藝術和平庸通俗的日用品拉近距離。即成物是超現實主義的「物件」製作以及普普藝術的主要刺激 , 深深地影響前衛藝術的發展。自即成物逐漸把藝術與生活、高雅興通俗拉成等號後 , 間被藝術家大量使用 , 產生很多生活化人人性化、點出工業社會點點詩惰的佳作。新寫實主義大師阿曼 (Arman Fernadaz) 、當代法國雕塑家西撒 (C 的 ar) 及台灣版畫、鐵雕大師陳庭詩均是「即成物」高手。
「即成物」的再利用於藝術 , 其深刻的內在意義在於這些材料即能明顯地標示出工業時代大量生產的群體性特色 , 又能透露人黨員在生活過程中的人文情境。被服解的鐵塊 , 不知歸屬的零件 , 扭曲變形的日用品殘骸 , 均附著科技時代被人類使用的農跡 , 這些烙晨 , 靜靜地留在表面 , 卡在缺口一一就像埋陷於石頭上的化石一樣。經過選擇的即成物 , 剝除了實用性 , 經過藝術家的轉化 , 可以浴火重生 , 表達現代科技的冷 ; 提情境中的人性。
蔡志賢 (41 雨 ) 的鐵雕也是以工業廢棄物、金屬零件、日用品把手等即成物為主要創作素材。在他的工作室中一堆堆廢鐵都在他的組合, 拼列中再度發現它們 , 再度賦予新的生命。這些即成物在與其他造型物並列時 , 一種嶄新的視覺統一便產生了 , 即成物以往的用途也因新的組合而衍生出新的浪漫訊息。
看到小雨的鐵雕 , 讓我想起現代雕塑先驅布閻庫西 (Brancusi Constantin), 他與小雨都是攝影的愛好者 , 他們的雕盟都崇尚閏潔。讓我想起古代詩人租康 , 租康寫詩且打鐵謀生 : 小雨做鐵雕 , 做衣服營生。讓我想起美國雕塑家史密斯 (David Smith), 他做過汽車工廠焊接工人 , 他的金屬雕塑接口細緻、收頭完美 ; 小雨的鐵雕也如他手工衣服一樣 , 焊接細緻完美、色彩單純、質感單富。還有 , 讓我想起鄭愁予的一本詩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 他的作品《冷風對面吹》、《孤寂之中》、《在我墳上起舞》 , 想來是由一個經常坐著看花的寂寞藝術家所傲。
我有個疑問: 一身布衣 , 木訥寡言 , 日夜與柔軟的布為伍的小雨 , 怎麼會創作一系列鋼硬、厚重、雄辯的重金屬雕塑 ? 這兩極化的軟與硬、重與輕、軍且與細 , 怎麼能安然並存而不自相矛盾 ? 他怎麼能把布的細膩用在焊接上而不影響厚重感 ? 怎麼在做厚重的鐵雕後再宇拿輕軟布料時不覺得遲滯不前 ? 也許 , 他必須遊走於軟硬之間的矛盾、生活在現代水泥叢林無可迴避的無奈 , 就直接在鐵雕的切割、敲鎚、焊接中得以宣洩吧 !
小雨的作品有種焊鐵熔鋼少有的精緻性與明確感。田成物的應用 , 常會有「爛惰的」、「偶然性」的危險, 蔡志賢似乎很清麓這些陷阱, 他能很理性的把「人性」、「鐵性」、「音樂性」巧妙的焊合在一起 , 這種效果非有長久浸淫其中 , 親自操刀 , 深切了解各種「鐵性」的經驗是無法達到那種效果。他的作品順其自然 , 止民所當止 , 精簡不拖泥帶水 , 幾于達到極限主義潔癖的程度 , 小雨還說「我還想再更單純化 ! 」
極限主義 ( Minimum Art) 崇尚單純、簡潔 , 直指核心 , 即所謂的「少即是多 J 、「沈默是金」。小雨作品極其簡潔 , 就如他本人一樣寡言木訥。他把所有色彩捨棄 , 堅持單一材料與無彩的絕對缸 , 在最簡單的材料、質感、斑剝與鐵鏽中 , 把金屬深層原蘊的堅硬力量統一在理性的冷凝造型中。單一材料、單一色彩的深入探索是比較可以心無旁驚的追尋鐵的無窮變化。
金屬特性的了解 , 提供小雨快速自發的創作抉擇 , 也清麓表達出藝術的架構一一種傳達出金屬本有之堅實性、持久性的架構。藉著對鐵之延展性的探索 , 小雨也融焊一系列開放性線形作品。這種如草書或水袖般流暢的線 ( 鏢 , 有鐵的厚重力道 , 有水的流暢游動 , 那是集合流動與沈穩、飛揚與靜止、開放與自閉等矛盾而傲然自在的作品。鐵 , 不僅象徵人類工業文明的建設性與破壞性 , 也象徵 j 醬存於小雨身上的兩股共存的矛盾。
畢卡索說「我常痛苦 , 可是它不是一件壞事 , 因為它能促使我衝破束縛 , 使我得以自由 , 幫助我打開禁鍋。」小雨細緻的焊合、視覺的音樂性、冷 ) 疑的結構、木訥寂寞的外形 , 似乎應驗了畢氏的話 , 他在鐵雕中找到寂寞、矛盾、痛苦的出口。小雨的創作 , 是一種生活、一種釋放、一種自我救贖、一種痛苦後的輕鬆。然後才會有一系列的鐵雕凝闊的人間化石、鋼鐵的詩。
這種 Tsai Chih Hsien Solo Exhibition
髏鋼錯說故事一蔡志賢鐵作新釋
文/郭少宗
有道是 : 雕塑是一首凝固的詩 , 我卻道 : 雕塑家是把每一首晶瑩的詩句, 卒取鍛煉之餘 , 並賦與詩歌新的生命、新的感受。
或者說 : 音樂是一段溶化的雕塑 , 我更說 : 雕塑家是揮動大闡大開的指拒對幸 ,將無機的材質 , 幻化成躍動的音聾 , 靜止的靈息。
這麼一位運用廢棄金屬物件 , 得能透視個個隱涵其中的故事 , 而且巧妙拼湊 , 聯想無窮 , 極富化腐朽的神奇力量 , 這就是藝術家先天必備的敏感度。同時將堅 硬的金屬或燒或操 , 或切或焊 , 或士真或補 , 用來如同穿針引線般地軟硬自如 , 得 心應手 , 這種過人之處 , 也正是跨越領域 , 兼作服裝與鐵作的蔡志賢之長處。
也許要將一位認真、傑出的服裝設計與製造商和一位沈迷於收集廢五金 , 並 執著創作的雕塑家 , 二者之間劃上等號 ', 並非易事。但是看過「小雨的兒子」的 店舖 , 就知道把鐵與布、硬與車欠結合展示亦非難事 ; 進而細看其設計的衣服有俐 落的剪裁 , 有突出的質感 , 再和鐵作中的適度割切 , 柔↑生焊接 , 就能豁然理會蔡 志賢之所以成為堅苦卓絕的雕塑家 , 並且沈默創作的原因了。
雕塑之成為一種困難度高的藝術 , 有其三大因素 , 析吉之 : 蔡志賢作品的這 三個因子 , 都有經得起考驗 , 耐得住檢視的優點 :
一、肌理與質感的掌握
金屬的粗糙來自日久鏽蝕或者大塊劃切的不經意痕跡 , 部份以高溫融化再加 以自然扭曲的流動性構成 , 顯現材質不可吉說的厚實感 , 並在層層組構、不斷添 加之中 , 達到一種沈甸甸、硬榔榔的內在質感。本來金屬焊接的準確度比起銅鑄 要 | 種興、任意得多 , 而蔡志賢的精準掌握材質特色 , 實為先天的敏感和後天的試 練而成。
例如「靈感」一作的厚實斑駁台座 , 配上幾朵鋼鐵花卉似的輕盈妙擾 , 展現出對比強烈的質地 , 同時也將物質的屬性釋放出來 , 讓光滑與粗稿、柔巧與笨拙 , 激發出一種材質的趣昧 , 這是石雕的同質性、銅鑄的一致性、木雕的斧鑿痕都望 其項背 , 不能達到的。
雕塑之觸覺感受在金屬作品中 , 最能傳達其不可替代的力量 , 「禁忌」中的圓管與圓輪 , 「墨蹟」中的銳利與鋒芒 , 說明了作者尋求雕塑本質的犀利能力。
二、意象與聯想的經營
現成物品較為評論者詬病的「受制於物」的弊端 , 往往成為作品內涵的絆腳 石 , 然而運用得體的話 , 又能帶來觀者無窮的聯想樂趣。試看一支椅角、一支椅腿 , 便能引導原始部落的神秘宗教情憬 , 「非洲彌撒」有著獨特的詭異氣氛。「捕風」中的幾個半圓 , 幾個孔洞 , 訴說時間運轉的軌跡 , 也有空間道變的滄田 , 文 學性的指涉往往令人會心一笑 , 而鋼鐵零件的故事 , 就像一篇散文、一闕詩歌般 耐人尋味再三。
當然 , 喜歡音樂的蔡志賢不忘給他的「堅硬伙伴」一些歉 , ↑生命題 , 例如 : 「獨奏」和「聽莫札特」和「讓我們唱歌」都有圖弧的鉤以及優雅的曲線。想必作者有浪漫的心思 , 在發出光銳噪音的工作室中 , 他尚可體會到「我也愛你」的感性一面 , 甚至於一管稍微內陷彎曲的圓柱「共舞」 , 他也意會到二人款擺起舞的情境 , 這種魔術師般的離奇妄念 , 以及天馬行空幻想 , 確是賦與腐朽爛鐵一條生命的高手高招。
三、技術與耐力的嫻熟
不容忽視地 , 鋼鐵製作過程的污染、笨重、噪音、危險 , 都是讓人望而卻步 的原因 , 如果不是發現值得深究的礦脈 , 或者一股鎮而不捨的傻勁 , 的確很難吸 引作者堅守鐵作的崗位。蔡志賢的堅毅個性 , 在不斷創作 , 泉湧構思的煎熬中 , 走出自己的風格來 , 技術也在日積月累的試煉中 , 得到十足的成長 ,97 、 98 年 作品的困難度增加 , 而內涵隨之遞增 , 正可說明他的恨鐵不成鋼的執著精神。
然而 , 適度的用料得先有懂得取捨的眼光 , 在千奇百怪的鋼鐵現成物中 , 要 慧眼獨具地抉擇某一塊料 , 某一段落 , 再與另一塊料在某一角度焊接 , 都得成竹 在胸 , 果斷直覺地下手。不多不少 , 恰到好處 , 這對志賢來說 , 仍是有待克服 的課題 , 畢竟第一次個展的初啼新聲 , 要求精簡幹練 , 可是苛求一些。
再則 , 許多作品的台座 , 流於一般性的圓盤或方塊或圓錐體 , 實在限制了作 品的動感和張力 , 如果捨棄站立的「腳」或者安置的「座」的觀念 , 直接讓作品 或倚或躺或吊或挂卡 , 甚至打破台座 , 直接置於地板、草地 , 那麼作品的純粹性將 更能展現內在的意涵 , 而不受制於包裝的蛇足了。
鋼鐵是未來性的雕塑材質 , 也是值得深層開發的領域 , 蔡志賢的鐵作有好的 開始 , 冀望「仰之彌高 , 鑽之彌堅」 ' 百尺竿頭的下一步才是真正成功的基礎。
戌賣年夏月於同蒼山莊
No.102, Chenggong 3rd St., Tainan 71751, Taiwan (R.O.C.) Open Hours:TUE-WED 11:00-18:00
Copyright description © Copyright 2020 102 Art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Web design by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