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引信

梁銘順創作論述

  如果動物擁有一張能夠清楚辨識的人類的臉,那麼以列維納斯的倫理哲學來看,這些動物必然應該成為被我們所接納的他者,在我的作品當中,一隻被移植上人類頭部的動物以不明原因死去,而這隻死掉的動物因為擁有人類頭部的關係,我們會自然而然將牠(他)的處境,投射回自身,一個擁有人類面貌的生物,我們就很容易和他產生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因此容易建立起一種倫理關係。但弔詭的是,這樣的組合(人臉動物身)並沒有演化上的可能性,那樣的身體構造形成一種不成比例的突兀生物體,一個動物的身軀勉強的與一顆人類頭顱強接在一起,讓我們分不清究竟是人類動物化,還是動物人類化了,就如同希臘神話故事中的斯芬克斯(sphinx)與海妖賽倫(Sirens)一樣,有著人類的頭顱外貌,亦仍保有動物的野性特質,如同大衛.勒文(David Levin)所說的:

 

  代表人類面貌的面具,戴在一頭神話裡的怪獸身上,提醒我們神話和啟蒙無止境的糾葛,我們或許有面貌,但我們仍然被動物身分所羈絆。

 

  所以當我在《動物死亡事件》當中,將動物加入了人的面貌後,也在作品導入了更多的解讀空間,也就是當我們看到眼前死去的生物屍體時,對於人類和動物關係的辨證,產生了明顯的質變,這隻擁有人類頭顱和面貌的動物,在他者面對面的注視下,動物性在身體內漸次鬆脫對人性的箝制,但與人類相同的面貌,卻又讓我們得以對牠付出相當的關愛,眼前的這隻生物模糊了我們的立場,原本應該要被視為和我們毫無關係的動物死屍,因為人類面貌之故,和我們建立起一種得以互通的聯繫管道,而這樣的觀看經驗製造了我們內心極大的矛盾感,一次原本對我們而言是無關緊要的動物死亡事件,因為死亡動物的面貌被移植成人類的面貌,所以這場死亡事件就變得不再單純了,它成為了一件徹徹底底「和我有關」的事。

 

然點--周代焌、黃可維、高雅婷三人聯展

2012創作自述

  虛擬實境和網際網路的建立,致使物理空間逐漸被打破的同時,我們所面對的空間變得更扁平。然而即使是僅有17吋之間的螢幕範圍,其所能被看見的影像空間卻反而更為寬闊,那樣的廣闊建立在視覺上的成像與腦中的想像。

  在我的創作中,試圖針對視覺上對於成像的想法進行對應,觀者與畫作之間因為距離的遠近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利用視覺的距離感使圖像中的解析度呈現更為平滑,在此我所要傳達的是觀者有意識的去調整觀看畫面的距離,彷彿對應著時代進展的速度拉著我們不得不往前;藝術家並不是單方面傳達訊息,而是能與觀看的人產生互動,此互動不只是身體上的行為,更是想要勾起觀者回憶。時代進展的速度影響了大眾亦有所改變,在這我以觀者身體的介入(主動的行為)去強調我所感受的時代特質(被拉扯的處境),像是在這個時代洪流下的一種對抗。

  全球寂靜系列延續的是觀察媒體報導下的災難,所以預設了很多的假想,媒體報導下的事實真偽成了我所觀察的視點,到底我們聽了看了多少加工過的新聞都不得而知。而在畫面上的表達利用線條與顏色間的流動,暗示着地層的錯位與地表植被的滑動,傳達台灣容易被改變的地貌。主要談及的是地形變動的快速與植被高度的流失造成地貌不斷的改變,我們只能透過照片去檢視過往的景象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