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美華

  我的童年生活在鄉下的一個小康醫生家庭中,從小就喜歡塗塗畫畫。正式學習繪畫是到臺南市讀中學開始,畫家沈哲哉老師是我當時的老師,他的教學以創作的必要基礎為主,創作思考方面他則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學生以輕鬆的狀態去寫生。我在老師那裡閱覽了許多國外畫家的畫冊,為了增進學習我也利用假日到臺南書局去尋找一些有關美術的國外出版書籍。在看過這些美術書籍後,引發我開始思考繪畫是什麼?創作是什麼?這也漸漸的影響了我的創作思維逐步由外在的寫實描繪轉化到內在的感受轉譯,進而在高一開始我的作品發生了轉變。直到高三我完成第一張轉化後的油畫作。

  畢業後我開始描繪物像在我腦中的形象,不是直接以寫生的方式描寫。作品幾乎完全地進入自己的內在世界。結婚後,我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肩負著照顧全家的職責,雖使我無法全心投入創作領域;然而創作思維對每位創作者而言皆是豐富而迅速的,有時我擔心這些想法會流失,我便開始運用素描迅速的將這些想法記錄下來,並記下時間,所以創作就是我的日記。這些描記下來的東西就會蠻複雜的,有幸福、快樂、恐懼、焦慮或是傷心…等這些感覺,或是我聽到的音樂、看見的戲劇或書籍…等日常的事件都會成為我作品的一部分。把握在有限的時間內創作,因此早期我的作品大部分尺寸都不大,我需要快速的把我的感覺描寫下來,也或許是這樣畫面總是並置著許多複雜的圖像。

  因為我喜愛種植植物,生活環境裡也都是植物,或許因為受環境累積的視覺經驗影響,1975年前後的一段時期作品,喜歡以植物做為我心境的意象表現。我的作品由女性的角度出發,所以我的生活、生命、家庭或體悟就是我畫作的內容。關於顏色,我一直覺得,美麗的色彩可以稍稍掩蓋我的想法,這些顏色都是我覺得美麗的顏色。我年輕的時代是臺灣1970年代,那是女生無法發聲的時代,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以這些顏色來粉飾我當時真正的想法。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的繪畫是一種超現實創作,但其實是我某個生活的時刻或感覺,是很真實的生命。就作品創作而言,其實,我就是想完整的講我的故事,所以我窮盡我內心的形象與符號來表現我的念頭,這就是為什麼我的畫面總是複雜總是充滿各種向度。所以,這是我用作品來說明我所處的時代,就一個女性所看到的女性處境,這些就是畫面裡的空間,無論內在或外在。


愛‧幻想-賴美華創作個展

「我很少用言語表達我的想法,圖像是記錄我想法的工具。」賴美華在她的創作理念中開宗明義如是說。其實,她敏感的心有著無數的想法在蘊釀,因此習慣「用畫筆來寫日記」,一朵花、一片雲、一輪彎月、海水、音樂、文學等,感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都是她創作的靈感。成為歌頌美麗的藝術家,是賴美華從小的心願,因此花卉、葉子、種子、眼睛等象徵美好的符號,都成為她畫中常用的創作元素,以細膩的筆觸、柔和的線條與漸層的色彩,串連而成看似美麗的作品,卻深藏著藝術家深切的情感。

 

賴美華的創作把對人生的感受與幻想,以個人的繪畫語彙表達出來。她以純女性觀點為基礎,描繪超現實的潛意識活動,作品構圖鮮明多變,色調強烈大膽,形成賴美華強悍的繪畫風格,呈現出內在生命的熾情,讓觀者感受到強烈的張力。 色彩和筆觸鮮明,強烈大膽的多面向畫作,讓人感染作者創作的狂喜。她畫中出現的花、臉譜、人體、動物等元素,交織成豐富而充滿性暗示的畫面。

 

賴美華說:「我不在意別人將我的畫看做是性的符號,性是人生一大事,是一種自然的行為,沒有應不應該或罪惡的評斷。」藝評家陸蓉之認為,賴美華可以歸為台灣原生女性主義代表人物,「她的女性主義是發乎本能的自覺,而不是一種思想性的潮流或運動,看起來欠缺理論的支持,其實正因為如此創作者反而更理直氣壯了。」賴美華的作品,充滿女性的敏銳情感,傳達對生命底層的探索,時而表現瑰麗幸福的情調,時而透出憾人詭譎的氛圍,足以喚起觀者靈魂深處的共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