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青-6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53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蔡獻友 Tsai Hsien-Yiu(1964-)
學歷
1999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MFA)
1994 美國密蘇里州Lindenwood大學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MA)
現任
正修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專任教授
正修科技大學 藝文處 展演組組長
重要個展
2021 《心物‧微觀-蔡獻友創作個展》 台南‧102當代藝術空間
2021 《只是飛去了遠方-蔡獻友創作個展》 台中‧樸石藝術
2020 《蜻逍遙-蔡獻友個展》 台北‧沾美藝術庭苑
2019 《支‧羽 蜻-蔡獻友個展》 台北‧二空間
2019 《岩灰煙魅-蔡獻友個展》 台南文化中心 陳列館一樓
2019 《葉蜻蜓-蔡獻友創作個展》 高雄‧Eagle Art藝文中心
2018 《新枝蜻-蔡獻友創作個展》 台中‧樸石藝術
2018 《還原-蔡獻友個展》 高雄‧高苑科大藝文中心
2017 《植物史-蔡獻友創作個展》 台南‧102當代藝術空間
2017 《植物史-蔡獻友創作個展》 台中‧靜宜大學藝文中心
2017 《原植物-蔡獻友個展》 高雄‧御書房
2016 《葉色餘光-蔡獻友個展》 台北‧二空間
2015 《漂風‧飲清露-蔡獻友創作個展》 高雄‧小畫廊
2015 《非‧常-蔡獻友創作個展》 花蓮‧乙皮畫廊
2014 《植‧樹-蔡獻友創作個展 》 高雄文化中心至真一館、岡山文化中心
2014 《植‧樹-蔡獻友創作個展 》 台南‧102當代藝術空間
2012 《葉落錯-蔡獻友個展》 高雄‧小畫廊
2012 《秘境的深度-蔡獻友個展》 台南‧102當代藝術空間
2011 《青葉落白-蔡獻友繪畫個展》 台北‧紫藤廬
2010 《桑桑-蔡獻友2010個展》 高雄‧小畫廊
2009 《極地祕境-『蔡獻友』個展》 嘉義‧嘉義鐵道藝術村第四倉庫
2008 《『蔡獻友』2008個展》 高雄‧新思惟人文空間
2007 《極地-冰‧光祕境 蔡獻友創作個展》 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04 《在最靜寂的深處-蔡獻友個展》 嘉義‧嘉義鐵道藝術村
2001 《形象磁場的轉換與還原》 蔡獻友個展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0 《蔡獻友2000個展》 高雄‧高雄醫學院南杏藝廊
1999 《形象磁場─蔡獻友個展》 高雄‧福華沙龍
1998 《圖象‧寓意‧還原─蔡獻友個展》 高雄‧宅九藝術中心
1998 《天‧地之間 ─ 蔡獻友個展》 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 《世界的原始─ 蔡獻友個展》 高雄‧宅九藝術中心
1992 《創造系列─ 蔡獻友個展 》 高雄‧串門藝術空間
1990 《人與物的本來 ─ 蔡獻友個展》 台北‧美國文化中心
1988 《蔡獻友素描個展》 高雄‧黃山藝術走廊
重要聯展
2021 《微精神》--三人聯展 屏東美術館 / 台北市藝文處
2020 《辶反風景》- 嘉義美術館開館展》 嘉義‧嘉義美術館
2020 《大南方ing》 高雄‧Eagle Art藝文中心
2020 《台灣&西班牙版畫交流展》 台北‧二空間/台南‧102當代藝術空間
2020 《麗島瀛春-新營文化中心新春特展》 新營文化中心
2019 《台南藝術博覽會》 大億麗緻酒店
2019 《大邱當代藝術博覽會》 韓國‧大邱
2019 《直到現在-百年畫都 當代豐華展》 嘉義‧文化局
2018 《PLAS-2018當代藝術博覽會》 韓國‧首爾
2018 《藝行者-2018佛誕特展》 高雄‧佛光緣美術館
2018 《文化‧風格-台日美交流展》 台中‧港區藝術中心
2018 《台南藝術博覽會》 大億麗緻酒店
2017 《南京藝術博覽會》 南京
2017 《版ING視界-國際版畫的多樣性聯展》 高雄國際機場中央畫廊
2016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臺北‧世貿一館
2016 《30-30 臺灣與墨西哥國際版畫展》 台灣:正修科大藝術中心 墨西哥:錫拿歐(Sinaloa)自治大學
2016 《自然魔法師》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6 《台中藝術博覽會》 日月千禧酒店
2016 《台南藝術博覽會》 大億麗緻酒店
2015 《台中藝術博覽會》 日月千禧酒店
2015 《台南藝術博覽會》 大億麗緻酒店
2015 《台北 Formosa藝術博覽會》 臺北寒舍艾利酒店
2014 《台中藝術博覽會》 日月千禧酒店
2014 《高雄藝術博覽會》 高雄翰品大飯店
2013 《高雄藝術博覽會》 駁二藝術特區/高雄翰品大飯店
2013 《透南風#001 晃蕩以藝術名》 嘉義‧泰郁美學堂
2012 《綻放》 台南‧榮仁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1 《開春》 高雄‧小畫廊
2010 《南方震盪》 台北‧小室畫廊
2008 《電影‧素描》 三國三校三地巡迴展墨西哥‧JAUREZ自治大學
2001 《國際貨櫃藝術節》 高雄‧海洋之星
1998 《台灣藝術家聯展》 米蘭‧米蘭藝術學院
1997 《混亂中的重結構》 高雄‧鹽埕畫廊
1994 《3 MAN SHOW》 美國密蘇里州‧Harry D.Hendren畫廊
1993 《南台灣美術大展》 高雄‧積禪50藝術空間
1992 《台灣藝術新生態》 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
1991 『外』畫會 聯展 台南‧高高藝廊
1986 《台北市第十三屆美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6 《第十一屆雄獅美術新人獎》 四人聯展 台北‧雄獅畫廊
重要獲獎記錄
2021 獲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 第二屆「蕭勤創作獎」
2000 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創作》獎助
1998 《天‧地之間》個展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
1988 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水彩類首獎
1986 獲第十三屆「台北市美展」油畫類首獎
1986 獲第四屆「高雄市美展」水彩類第二名
1986 獲 第十一屆雄獅美術新人獎
1985 獲「全國寫生比賽」第二名
重要典藏記錄
《找音》(162x130cm, 油畫, 1986)‧台北市立美術館
《生生不息(一)》‧高雄市立美術館
《找音》(108x79cm, 水彩、壓克力顏料, 1986)‧高雄市立美術館
《植物史-5》(162x130cm, 複合媒材, 2017)‧高雄市立美術館
《植物史-8》(194x130cm, 複合媒材, 2017)‧高雄市立美術館
《原植物-3》 (116x90cm, 複合媒材, 2017)‧高雄市立美術館
《The Word II》( 56.5x47cm, 墨結晶、石 粉、壓克力彩、膠, 1988)‧高雄市立美術館
《找音1986》(79x54cm, 水彩, 1986)‧國立藝術教育館
《形象磁場no.3》(22x16cmx63件, 油畫、印地安墨水, 1998)‧國立台灣美術館
《白羽》(162x130cm, 油畫, 1998-2002)‧國立台灣美術館
影音
蔡獻友創作導言
蔡獻友
「墨結晶」
「墨結晶」是從傳統的墨出發而作相反--以松膠為主,墨為次──的試驗,是從知性引發出的對材質更大可能的嘗試。/戴壁吟
在黑色成塊、不定型的結晶墨質中,他的紋路龜裂、色差變化、外物(金屬細絲)介入,構成了一些不可明說的即興創作快意。似乎是經過處理後的襯底畫布,穩重地相稱著主題凝聚感與重量感,並企圖以此訴說作者自稱的「人文」與「精神」層面。/張照堂
蔡獻友的「墨結晶」是一件非繪畫性作品,對於材質運用從傳統墨的特質出發,並做各種可能的嘗試與轉化,是一個頗具創意的試驗。/黃才郎
蔡獻友對於「墨」的思考是一個有趣的起步。「墨」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扮演了上千年的主角,而在蔡獻友的作品中,把墨的結晶獨立出來,以純粹對「墨」本質的思考,重新界定了現代中國藝術中的「墨」,這「墨」,不依靠紙、絹帛,也不依靠筆,「墨結晶」有著全新的對「墨」的審視,有著對「墨」的專注與執著,也把傳統的「墨」解放成為現代意義的作品。/蔣勳
「墨結晶」的創作思考是從物質出發,最後依舊回到物質,但在物質的極盡處,精神於焉產生。「墨結晶」的思考影響我日後所有的藝術創作階段,墨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轉換與能量,直至今日,依舊牽引著我。
「生‧滅-還原」
大自然現象的更迭,瞬息萬變,現象因「緣」起,因「緣」滅,在現象的起、滅轉化過程裡,或有若干我們可意會的訊息。這訊息是我所在意的,在自身生命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感應生命的無限,更而擴展至所有的無限,是我個人對自身生命精神所追尋的一個目標。
在創作「生‧滅─還原」系列作品的思考上,我以現象觀察的方法,以樹皮纖維包裹植物蔬果,審視果實由最豐碩走向滅寂的所有歷程。樹皮纖維有如古埃及包裹木乃伊的麻紗,而包裹的過程是一種儀式。果實包裹置於陽光下自然曝曬,在曝曬的過程中逐漸萎縮、乾癟,而樹皮則保存了果實的原形。將曝曬後的果實包裹,重新掛回綠色植物棚架上與綠色果實並置。在果實「生與滅」的轉程中,感悟物質中的生命訊息與靈性,進而體驗大自然神秘力量而達精神的還原。
「世界的原始」
在思考原始自然的情境中,我在1993年7月親身經歷了美國中西部大水災,因為太長的雨季,過多的雨水,使得密蘇里河與密士西比河造成氾濫,淹沒了河流兩岸的景觀,且造成數以萬計的人流離失所。在洪水退盡之後,我親臨災區河道兩岸的山區,一種自然的力量便迎面襲擊而來,且目睹了自然再造的神奇,彷彿原始世界的一幕幕景象,對我造成震憾。
當然,未受人類文明改造的原始之地,仍不在少數,但「原始」一詞是相對於人類現代文明,經由「時間」的逆溯所推離向遠的一個空間,一個「初始」和「原貌」,或者一切尚未定型的狀態,在這裡飛舞著原始神靈、山、海精獸的傳說與冥想。面對著河道災區,我的心思逐被拉回猶如原始般的初境,也把一幕幕的冥想透過畫面呈現出來。〈世界的原始〉系列作品有著猶如冥想夢境中,原始人獸情境的模擬。在渾沌的原始世界,因人的存在,逐漸具體了可感知的世界,也因人而對現象界的一切,產生了可辨識的意義。文明世界亦因這可辨識的基礎而逐步形成,但文明世界加諸於人的卻是層層無法鬆綁的內在對立與衝突。在屬於人性精神原相與文明外衣之間,人被迫走進了原欲鄉愁之空間。〈世界的原始〉系列,畫面上所呈現人、獸一體的矛盾以及扭曲現象世界的神秘和可怖,流動掙扎著人類生命深層那份存在的原欲,亦表出對文明的反省及對現象世界之批判。
「大鵬鳥」
在「世界的原始」探索之後,我思考著人的回歸自然,在中國老、莊對「自然與人」的思想的啟發中,重新審視東方美學的文化母體。大鵬鳥鴻飛是莊禪想像力的極致,其以超越人的視野,顛覆了人的概念化知覺作用,而開啟了人對「所不知道」的那個事實的思考。莊子以想像力帶引我們打開心靈的眼睛,重新感悟新世界裡的時間與空間之美,逍遙自在,超脫於世物之外,任天地之理,運行無窮。在莊子「大鵬鳥鴻飛觀」的體認中,透過道家對大自然的觀照,以大鵬鳥為圖像,讓符號與線條自由翱翔於宇宙天地之間,來感受生命體的躍動。在蒼冥的虛空中展翅,於古始與現代間飛翔,尋求貫穿時間的隔閡與追尋精神、心靈的自由。
〈大鵬鳥〉系列作品在材質的使用上,開始運用水性印地安墨水書寫於未乾的油性顏料上的特性,藉水、油相斥所產生的物理表面張力及內聚力的自發性作用,以表現東方書寫性的繪畫特質。在形式的表現上,削弱西方硬筆繪畫之表現方式,而著重東方軟筆書寫的線條表現。此系列作品中,張翅翱翔於天地之間的大鵬鳥半具象符號造形,是貫穿所有作品的主體。對我個人而言,大鵬鳥鴻飛-飛高是為再次省視生命原相,人不斷的被交織在物質文明與生命精神之場域中,時而無明,時而洞灼,無明來自於對物欲之依戀;洞灼則是對生命本體、宇宙自然之證悟。
「形象磁場」
「宇宙本身即是一個不可分離的大磁場,所有物質在適當的因緣中,都可聚凝成象,且也可以還原成最基本的元素而互相轉換。」
─蔡獻友
如果,自然界的每一個物質,都有個靈敏的感官接收器,那大自然的脈息必然會時常傳達某些訊息給彼此,這種脈息的傳達我們可以解釋為「磁場」,物與物依循著磁場的能量而互通訊息。作品〈形象磁場〉系列的圖像繪畫便是建築在此思維之基礎。「形象磁場的轉換與還原」並不等同於西方的超現實主義,將人文精神建構於對夢的潛意識及性的原欲為基礎,而大自然磁場是讓大自然本身啟動能源磁場,自行演繹,其不以人的主觀角度去再現自然,且把自然從相對於人的客體還原成主體。
〈形象磁場〉系列的創作形式與技法承接〈大鵬鳥〉系列,利用水、油性材質的相斥相成特性,所呈現的圖像書寫風格;理念上則導因於東方哲學對大自然的觀照之體驗,和對大自然磁場作用的想像與建構。在大自然的磁場的作用裡,所有物質的形象將因能量的互動而進行轉換。當物體形象化為圖像符號,則圖像裡的任何可能等同於大自然磁場中的任何可能。〈形象磁場〉系列作品所拋出的是一條探索「人與自然」的繩索、一個「人與自然」的命題,透過創作,使人重回自然母體的懷抱。
「極地-冰‧光祕境」
「如琺瑯般的彩色墨水在水的引領下,相互浸染,自身舞動於光的極至當中;那極光的形影,凝聚在灰冷的空氣中,如魅影般的幻化,一如等待被記起的象形,在剎那的凝視中……。」─蔡獻友
「極地-冰‧光祕境」是我個人在同時體驗生命現場與藝術創作所體現的境地。選擇「極地」,不僅是作為創作的命題,對我來說,「極地」是一個具交互性之「情境的存有」。「極地」可說是我的生命場,交互著極沉靜和極震撼;「冰」是冰封,「光」是極光;而「冰.光」這兩個祕境是我的生命情境。而我,面對浩瀚的宇宙,從自然的訊息裡獲得啟示,然後,靜默……。創作「極地」其實是一種自我的面對,面對自我本身的生活狀態與生命價值,以及自我的藝術創作。在經歷長時間的藝術生命的冶煉之後,發現自己的藝術創作來到了一個寂靜之地,我必須要去自我面對。因此我讓自己處於極地的情境裡,在極地裡必須純然自我的獨立,必須捨棄一切,回到原始之境。這時候才能從這樣的一種處境裡自我鍛鍊、自我提昇,甚至於自我照耀,如同行光合作用般地展現出生命的一種新的姿態。
『冰封祕境』
『冰封』不僅是外在的冰凍,也是內在精神的封藏。藝術的創作從物質開始,最後結束於物質,但在物質的極至,超越可見的世界與精神交會,創作者於此獲得了對世界的體現。
『極光祕境』
以極地的極光(Aurora)作為創作思維的原點,自有其對大自然無限的想像與驚覺。柏拉圖說:「如果一個靈魂想要了解它自己,那麼他必得向內自我凝視。…不可見的事物才是恆在的,並且是永遠重要的。」心靈對極光的注視,等同向內自我凝視。極地,是心靈必須放光的部份;極地視域的極光等同心靈的極光。因為是心靈的、無法描述的、隱藏的、不可見的,所以就以祕境稱之。
人面對生命也如極地,在冰封中「回歸自身」、「回歸世界」,並在自身心靈與極地「靜默的深處」召喚中,超越可見的世界與精神交會。生命的極光,在情境存有的場域中有冰封的必需,這交互的「極光-冰封」存在式的「情境」空間,召喚心靈的極光向內自我的凝視。
『極光祕境』包含<極光-花境>與<極光-植物光合>兩系列:一、<極光-花境>系列是流動的萬象世界在內在心靈所投射的影像。將相異的圖像形象指向同一命題的形象對象(花境),試圖提供一些情境上的訊息,繼而在作品的賞析過程中,引發出觀賞者個體的『潛意識凝像』。二、<極光-植物光合>系列 所象徵的意涵遠大於光合作用的實際過程。「植物光合」中,「植物」是所有生命體的象徵;「光合」則引申為獲得生命能量的神祕過程。在「植物光合」的生命能量象徵中:以心靈極光(光自體)向內自我的凝視並向外普照,為我自身及外在世界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並將此能量化為生命的永恆。
「桑桑」
經歷過「極地」的鍛鍊後,覺得自己的身體及生命更為合一,就如同感受到自我內在的生命經過極光的照耀,經行光合作用般地讓自己細胞甦醒,獲得養分重新地鮮活過來。這種鮮活開始孕育著我下一階段的系列作品:心靈的冰封經由極光的照耀,就如同外在的極地世界一般,在陽光乍現、在光線照耀的當下,冰一分一分地溶解,而溶解的水浸入到土壤層裡,讓土地滋潤,喚醒了土地下植物的生長。因此在2010年,提出了新階段的創作系列,名稱為「桑桑」。
「桑桑」是我個人所自定的一個形與意的疊字用詞,所指的是:「人對外在世界的真實體驗的情境。」如同一個人站在荒野當中,聽著大自然的風聲從四面吹起,吹動著所有乾草植物,產生一種磨擦的窸窣聲而發出的桑、桑、桑…的聲響,且迎面而來。它是一種自然之聲也是生命之聲,桑桑如同從大地腹腔中發出的洪量共嗚之音,引領我們,去尋那自然永恆的處所。「桑桑」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情境,是經過極光溶化後的冰水,浸入土壤下所生長出的植物,於自然環境中所鳴出的自然之音。我在2010年重返自然的藏育裡,植物成為創作的主要命題,也是思考的主要核心。
「青葉落白」
植物生長的茂盛與否,很大的因素是取決於土地裡的養分,我們看到在大地上的植物從發芽、開根,從幼苗到成樹,這整個過程所依賴的也正是這塊大地的養分,因此植物跟土地密不可分。我想表現出植物在整個大地中,或者是說植物跟人兩者之間,那種更為參與性地關係。2011年我延續了「桑桑」以植物為命題的創作,創作主題─「青葉落白」。
「青葉」意指茁長中的植物,植物吸收了土地中的養分,接收了陽光和水之後,強壯了自己的身體,開出了茂盛的枝芽,並且在它優雅的身姿當中展現自我的風華。樹的生長是有規律的,它的規律來自於自己的生命期,重要的是大自然的不同季節的變化:春天有它的盎然,夏天有它的茂盛,秋天有它的蕭瑟,冬天有它的飄零。「落白」我將它引伸為花的開放,是動詞。「青葉落白」是植物在它生命進入收歛過程,來孕育出自己本身的花苞,開出璀璨的花朵,作為孕育及延續它生命的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因此「青葉落白」在的創作內涵上是繁華茂盛與生命轉化的喻意。(而當青葉轉色為褐,就稱之為「藏葉落白」) 。
但是我們也曉得白花開,白花依然會落,落白有花開的意涵,但也隱含了花開必有花落,花落了但果實及種子結成了。一棵植物在種子狀態中放棄了所有外在形貌,縮入一粒渺小的、安排有序的物質。然而,這不起眼的小顆粒之中卻蘊含著誕生另一棵植物的力量,著實深刻的撼動著我們的情感。
「葉,落錯」─在大自然信息中品味與美的鑑賞
〝這個原理在植物生命中最顯而易見的時候,是綠葉激發成花朵的階段。植物從葉到花的進展,是生命力明顯衰退的過程。若與葉子相比,花朵乃是瀕死的器官。然而,這種死可謂「由死化為生」。本來枝葉生長之收歛,是為了讓生命作更上一層的呈現。昆蟲世界中毛蟲無比強韌的生命力化為蝴蝶的短暫美麗,也是基於同一原理。〞 ─「克已」原理(renunciation) ‧賴爾斯
以前看樹是欣賞樹的形態,現在看樹會有不同的體驗,我想可能是人生的經歴吧!隨著年歲的增長及生命的體驗,對於人、事、物會有更深一層的感悟!現在看樹就好像看到自已,彷彿自己回到了自然之中。茂盛的樹木固然顯得生氣盎然,可秋天一到總免不了開始落葉。我並非感傷落葉的淒涼,因為那是自然的一部分,好像人的生命階段一樣。其實落葉蠻像現在的自已,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開始有了些變化,這是在年輕時感觸不到的,隨著每天的自我觀察,會開始注意自已好像逐漸在失去一些什麼,所以看到秋天的樹木開始飄落它的葉子,那感觸是特別深的。我試著在藝術創作中面對這樣的情境,2012年提出了「葉,落錯」的創作主題。
「葉,落錯」在辭意上可以解讀為:樹枝上的葉子掉落在地面上,相互交錯著。我個人倒希望能夠將觀看葉子掉落的鏡頭,拉回到它在枝幹上掉落前的最後一秒,然後葉子隨著風動翻落而下。那個翻落的過程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想像,並吸引著我對它的注目觀看,那是一次完美的翻落與演出。葉子飄落的感覺是美的,最後以自然之姿落到土地上。
層層疊疊覆蓋交錯在土壤層上的葉子又是和土壤層產生何種相互的關係?那引起了我對它們的想像,覺得那相互影響的過程是神秘的。我試著在創作當中去揭發與還原那個神秘過程─落葉以最後的身體轉化為土壤上的「植物身影」。這土壤上的「植物身影」以藝術之名,化為永恆的植物精神,深化到我的內在心靈,並與我個人生命精神相連結,且轉化為生命的能量。
「植‧樹」─在圖像創作中以落葉植樹
「我必須祕密地告訴你,我已接近植物創造的秘密了,這是可想知而的最簡單的事。原型植物會是世上最奇異之物。有了這模型和使用之鑰,可以無止境地發明植物,但必須不矛盾──也就是說,如果是不存在的,卻可能存在的,而不是什麼藝術文學的捕風捉影,應是含有內在真理與必然性的。這法則也適用於一切生物。」─哥德
電影「阿凡達」裡有一棵供應全體部族能量的母體之樹「home tree」,它是所有生命的來源,並持續供給生命能量給星球上的所有生命體。母體之樹猶如世界的「本質」,是所有生命體生命能量還原的處所。電影中的情節未必是真實,但卻很有想像力,這樣的想像力似乎有它的自然哲學根據。
哥德告訴我們植物創造的秘密,應是含有內在真理與必然性的法則。哥德與植物的交互關係已經不只是一種人與環境的外部關係,而是一種「情境的存有」,這一種「情境的存有」來自於他知覺到植物的「本質」,知覺到植物本身不變的普遍形式,並透過直覺來理解本質以達本質的還原。哥德認為植物外表特徵的易變性只是表面,必須往更深的層面探索才能看清其本質。他進而想到(直覺),可能一切植物都是從一種植物發展而來的。在直覺的本質還原中,所有植物的不同都是表象,其更深的層面是同一性的。哥德所見的植物的各個部分都是原型「葉」器官的形變,於是有了「原型植物」的觀念。原型植物乃是一種極度敏銳的力量,能夠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形態。所以「一片葉子就是一棵樹!一棵樹就是一片葉子」。因此,所有植物都被看作是原型植物的某種呈現,而原植物執掌著整個植物界,賦予自然界巧妙形變以意義價值。
在樹與葉的啓發中,我開始以落葉植樹,創作「植.樹」系列作品,落葉對我而言,並沒有消逝,它們是植物的自然生命樣態,於自然界之中的巧妙形變,它們賦予我個人的所有感覺都是存在的。我將落葉重新在畫布植回一棵樹,作為一種還原,落葉就不再只是情境上的哀愁,而是能夠成為一種更積極的陳述。「植‧樹」是心靈的,也是觀念的,每在畫面上以飄零的落葉植上一棵樹,就如同在我個人的身體與心靈上植入一株樹苗,那畫布上的樹之形影,也如同是心靈之樹的向外投影。
「植‧樹」的創作為「葉,落錯」的反身觀照,「葉,落錯」所投映在筆者心靈的圖像,是大自然的規律與緘默深處的力量,特別是從「青葉落白」開始,那是個人從大自然的體驗中所連結到對自我生命的觀照,尤其是在自我心靈生命力的重新啓動之時。其由形(體)同時走進具心靈意的覺(悟)之歴程:葉─樹─身體─知覺─情境─表現─體現─超越,它是由身體所參與且形構而成的一個美學世界。
「原植物」
哥德以「原型植物」告訴我們植物創造的秘密,應是含有內在真理與必然性的法則。他知覺到植物的「本質」,知覺到植物本身不變的普遍形式,他認為植物外表特徵的易變性只是表面,必須往更深的層面探索才能看清其本質,進而想到(直覺),可能一切植物都是從一種植物發展而來的。在直覺的本質還原中,所有植物的不同都是表象,其更深的層面是同一性的。哥德所見的植物的各個部分都是原型「葉」器官的形變,於是有了「原型植物」的觀念。所以「一片葉子就是一棵樹!一棵樹就是一片葉子」。因此,所有植物都被看作是原型植物的某種呈現,而原植物執掌著整個植物界,賦予自然界巧妙形變以意義價值。
〈原植物〉系列作品所欲表現的植物形態,便是那歷經數億年既是原初型態也是最終型態的植物形貌,是原初與最終的合一。
「植物史」─以植物為命題的「野性自然」
五億年前,植物與動物開始分化,原初生物選擇了分歧的路徑。重返自然的原始性,是我個人創作的核心理念。植物的形像引領我回歸它的歷史,回到植物的歷史認同,縮短了我們跟植物的差別,能真正從植物裡面看到人類自身,內化成一種自己本身生命的力量。
「植物史」系列作品是不能以時間來定義,或不能藉由存續的時段來說明的「存在經驗」,在參訪及觀察考古遺址挖掘現場,地質、土壤與古植物化石/土地的深層解剖,層層灰黑土泥覆蓋的人類歷史遺址,引發我對「歷史時間」的沉思。
〈植物史〉所標示的地質年代,是遠遠超越人類學的範疇,其所想表達的是如同經歷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到今天的所有植物,所不斷滅絕與重生之植物「原型」。在畫面上以仿文化考古土壤縱切色彩層紋,並使用灰坑灰燼野性物質作為繪畫顏料,表現一種被岩石、岩漿包覆起來,如同化石裡面被壓平的植物。作為顏料的物質野性,不是我可以輕易駕馭的,常常超乎我的美感經驗之外,在畫面呈現「美感崩壞」。但就是這超越美感經驗的「美感崩壞」,引領我回溯原初生物分歧的原點,回歸植物的原始!
「蜻蜓圖」─低調華麗的生命省思
在林間,一群翩然飛舞的蜻蜓,將我的思緒帶回了遙遠的古生代,它以一場至今不能完全解釋清楚的進化拉開了野性自然的序幕。
蜻蜓圖像最早在個人作品中出現,是在1998「形象磁場」時期。「蜻蜓的祖先最初出現於泥盆紀,牠們渡過幾億年甚至是逃過大滅絕還生存的生物。」〈蜻蜓圖〉是古始生命的存在與表徵,是生物歷經緩慢而持續的適應環境歷程中所演化而成的生命型態,是具備極其優美、奇妙無窮的形體。蜻蜓形象與植物形象相互轉換且合一,共同引領回歸它們的歷史原點,展現大自然中的理型。
「在微物」--從自身向世界開展
我相信「理性」的世界,但世界總是不斷的脫序與背離,在東、西方自然哲學的啟蒙中,我似乎被告知世界的樣貌,但我始終仍心存好奇,想要憑藉自己的探尋,逼近世界的原型!在創作中重返自然的原始性是我數十年來的創作命題,無論是從1985年開始的「墨結晶」,或直至近十年來,從植物葉片的凝視中,一條筆直的探索軸線,從當代逆溯回歸世界初始。
因為親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壤、岩石、草原、湖錯、冰層、星際、綠松石、經文、唐卡、寺廟、藏人、游牧...從物質到人文,所引發內在心靈的觸動:
最燦之光,最暗之黑
最邃之深,最高之巔
最遙之古,最近之今
最宏之聲,最寂之音
轉身、轉心、轉山、轉水、轉時、轉空
轉之非轉、物之非物、寂之非寂
若我們把時間倒敘回到原始人類和大自然界第一次接觸的時刻,那我們或可想像如何第一次感覺黑夜、風雨和大地…?是甚麼樣的信念,可以使得這一方土的人們心靈如此的平靜?可能是因為青藏的高原地理環境,使得一進入這裡就如同與世隔絕。字句裡的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的意象也就不自覺的浮上腦海!在《易經》裡說"天地玄黃",玄為天色,黃為地色; 而 "宇宙洪荒" 指出初生世界的自然面貌,茫茫宇宙遼闊無邊。這景像吸引著我,也把我帶進玄妙的精神世界!
東方自然哲學觀談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裡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科學家說150億年以前發生宇宙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我並非要討論形而上屬非物質的道的世間,但我總相信物質世界在我們視覺感官未及之處,做出了遠超越我們所能意想之事!在青藏我似乎更能感受到逼近一些我所無法理解之道…,在物質的寂滅中看見平靜。
2020年新系列的作品我只是拿掉可能已被認為是熟悉的植物符號,而進一步逼進野性與理性的臨界與超越!我在創作中以最專注的理性,控制著每一幅繪畫的持續發展,但這理性卻不斷的遭受挑戰,畫面總是能輕易的甩開我的理性控制,而回到它自身,形成其自身的樣貌!
「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與「藏青」這三系列作品是我對上述體認較為具體的藝術表達。「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系列藉由玄祕的青藏高原湖泊,攝入我自身無意識的深海旋渦,將我吸進這無垠的迴旋渾沌裡!這摻合空間與時間、物質與心靈的非理性旋渦,經由物質的原態,表現出物質作為繪畫材質的潛在張力,並逐漸成為繪畫!「藏青」系列以人文的唐卡與自然多變的地貌色彩,融鑄成一顆顆的多彩天珠,如持咒般的遍灑每一方寸的畫面;物質能在畫面上展現自己的話語,保留「野性」的獨立。堆疊沉積的文化層探索,帶著觀者的思維走向精神最根本的地域,是無盡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凝練,也是心靈意識的超越,擴展了我對世界更貼近的感知!在「物」的微性理 ,畫面上的所有物質(繪畫材料)已在當下,折射出一微型世界!
心物.微觀–蔡獻友創作展
「在微物」--從自身向世界開展
我相信「理性」的世界,但世界總是不斷的脫序與背離,在東、西方自然哲學的啟蒙中,我似乎被告知世界的樣貌,但我始終仍心存好奇,想要憑藉自己的探尋,逼近世界的原型!在創作中重返自然的原始性是我數十年來的創作命題,無論是從1985年開始的「墨結晶」,或直至近十年來,從植物葉片的凝視中,一條筆直的探索軸線,從當代逆溯回歸世界初始。
因為親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壤、岩石、草原、湖錯、冰層、星際、綠松石、經文、唐卡、寺廟、藏人、游牧...從物質到人文,所引發內在心靈的觸動。若我們把時間倒敘回到原始人類和大自然界第一次接觸的時刻,那我們或可想像如何第一次感覺黑夜、風雨和大地…?是甚麼樣的信念,可以使得這一方土的人們心靈如此的平靜?可能是因為青藏的高原地理環境,使得一進入這裡就如同與世隔絕。字句裡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意象也就不自覺的浮上腦海!在《易經》裡說"天地玄黃",玄為天色,黃為地色; 而 "宇宙洪荒" 指出初生世界的自然面貌,茫茫宇宙遼闊無邊。這景像吸引著我,也把我帶進玄妙的精神世界!
東方自然哲學觀談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東方文化裡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科學家說150億年以前發生宇宙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我並非要討論形而上屬非物質的道的世間,但我總相信物質世界在我們視覺感官未及之處,做出了遠超越我們所能意想之事!在青藏我似乎更能感受到逼近一些我所無法理解之道…,在物質的寂滅中看見平靜。
2020年新系列的作品我進一步逼進野性與理性的臨界與超越!在創作中以最專注的理性,控制著每一幅繪畫的持續發展,但這理性卻不斷的遭受挑戰,畫面總是能輕易的甩開我的理性控制,而回到它自身,形成其自身的樣貌!
「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與「藏青」這三系列作品是我對上述體認的藝術表達。「飛起來的湖錯」、「黑湖錯」系列藉由玄祕的青藏高原湖泊,攝入我自身無意識的深海旋渦,將我吸進這無垠的迴旋渾沌裡!這摻合空間與時間、物質與心靈的非理性旋渦,經由物質的原態,表現出物質作為繪畫材質的潛在張力,並逐漸成為繪畫;「藏青」系列以人文的唐卡與自然多變的地貌色彩,融鑄成一顆顆的多彩天珠,如持咒般的遍灑每一方寸的畫面!物質能在畫面上展現自己的話語,保留「野性」的獨立。堆疊沉積的文化層探索,帶著觀者的思維走向精神最根本的地域,是無盡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凝練,也是心靈意識的超越,擴展了我對世界更貼近的感知!在「物」的微性裡,畫面上的所有物質(繪畫材料)已在當下,折射出一微型世界!
「只是飛去了遠方」-在創作中向洪荒世界開展
蔡獻友創作自述
「在植物葉片的凝視中,將我的思緒帶回了遙遠的古生代,它以一場至今不能完全解釋清楚的進化拉開了野性自然的序幕。」以植物及蜻蜓作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在創作中重返自然的原始性,「青葉落白」、「葉落錯」、「植‧樹」、「原植物」、「植物史」、「葉蜻蜓」是我近十年來的創作命題,一條筆直的探索軸線,從當代逆溯回歸世界初始。
因為親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壤、岩石、草原、湖錯、冰層、星際、綠松石、經文、唐卡、寺廟、藏人、游牧...從物質到人文,所引發內在心靈的觸動:若我們把時間倒敘回到原始人類和大自然界第一次接觸的時刻,那我們或可想像,人們是如何第一次感覺陽光、黑夜;感覺風、雨和泥土?是甚麼樣的信念,可以使得這一方土的人們心靈如此的平靜?可能是因為青藏的高原地理環境,使得一進入這裡就如同與世隔絕,字句裡的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的意象也就不自覺的浮上腦海!在《易經》裡說"天地玄黃"玄為天色,黃為地色。 玄在意義上來說,指的是幽遠、高深莫測;在這裡夜晚的天是幽深莫測的青黑色;而 "宇宙洪荒" 指出初生世界的自然面貌,茫茫宇宙遼闊無邊。
?這樣的提問,實則承接了我上一個階段的創作命題!
東方自然哲學觀談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易經》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裡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科學家說150億年以前發生宇宙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我並非要討論形而上屬非物質的道的世間,故將此先"存而不論"。但我總相信野性自然在我們視覺感官看不見之處,做出了遠超越我們所能意想之事!在青藏我似乎更能感受到逼近一些我所無法理解之道…。
2020作品我只是拿掉可能已被認為是熟悉的植物符號!而進一步逼進野性與理性的臨界與超越!
在物質的寂滅中看見平靜
最極之速,最緩之度
最燦之光,最暗之黑
最邃之深,最巔之高
最遙之遠,最貼之近
最古之遠,最今之現
最宏之聲,最極之音
轉身、轉心、轉山、轉水、轉時、轉空
轉之非轉、物之非物、寂之非寂
意識的深海浮沉如一團旋渦,我自覺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將我吸進這無垠的迴旋渾沌裡!
「飛起來的湖錯」與「藏青」這兩系列作品是我融鑄成一顆顆以色彩遍灑遍每一方寸的繪畫。是無盡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凝練,也是心靈意識的超越,在無言中,心靈飛向了遠方!
這摻合空間與時間、物質與心靈的非理性旋渦,經由物質的原態,在創作時介入之人的理性與物質的非理性的拉扯之間,表現出物質作為繪畫材質的潛在張力,並逐漸成為繪畫!
之前,我順著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原以為創作需在理性知覺的引領中進行;但現在我創作中的畫面卻常常超越自己的認知而前進,彷彿反過來引導我的感受與知覺,像似繪畫帶著我超越個人的視界,繼而擴展了我對世界更貼近的感知!我在創作中,只是心靈飛去了遠方!
植物史-蔡獻友創作個展
原植物
植物的原形與植物最終型態的合一
是未來的植物?或是滅絕的植物?
是一種超現實的表現,一種概念的表現
清晰的邊緣,一種雕塑的手法
侘寂的精神
植物史
邊界模糊
崩壞的美感經驗
繪畫材料還原為物質
物質變成繪畫
自然野性
野性自然而非人為
挑戰畫面失控
回到物質的思考
形式 內容 技術
華麗的形式
-
14個月
對於技巧的已經非常熟悉,而是需要一個挑戰突破!!
透過創作對自然的了解
蜻蜓 動物與植物的合一
顏料被看見變物質
「植˙樹」-蔡獻友創作個展
「植‧樹」 創作內容
對我來說:「藝術創作是同時經驗生命現場、境地與創造藝術符號所體現的過程。我的創作深植於人與自然的體悟,和美感經驗所衍生之情感表達,並將生活作為創作的泉源。」所揭示的是個人以藝術創作對自然的生命力與藝術符號的面對及思考,內涵上以自然的靈性、哲理的思考及詩性的闡述為主軸,其中,則包含以「大地」為素材、以「植物」為名及「東方繪畫氣質的新表現」,並延續整個創作脈絡與歷程。
植物生長的茂盛與否,很大的因素是取決於土地裡的養分,從古希臘開始,人們以大地之母這樣一個神的稱號,來為我們這塊大地命名。富饒的土地傳輸它的養分,如同母體傳送她血液中的養份給新生的嬰兒。我們看到在大地上的植物從發芽、開根,從幼苗到成樹,這整個過程所依賴的也正是這塊大地的養分,因此植物跟土地密不可分。我想表現出植物在整個大地中,或者是說植物跟人兩者之間,那種更為參與性地的關係。
在圖像創作中以落葉植樹─「植‧樹」系列的創作觀
落葉是一個聯結或說是一個因果,落葉消逝,成品慢慢散發出來,
這就是一個循環,葉落不是結束生命,而是生命的轉進。─蔡獻友
一片葉子就是一棵樹‧一棵樹就是一片葉子
哥德說:「我必須祕密地告訴你,我已接近植物創造的秘密了,這是可想知而的最簡單的事。原型植物會世上最奇異之物。有了這模型和使用之鑰,可以無止境地發明植物,但必須不矛盾──也就是說,如果是不存在的,卻可能存在的,而不是什麼藝術文學的捕風捉影,應是含有內在真理與必然性的。這法則也適用於一切生物。」[1]
哥德認為植物外表特徵的易變性只是表面,必須往更深的層面探索才能看清其本質。他進而想到(直覺),可能一切植物都是從一種植物發展而來的。在直覺的本質還原中,所有植物的不同都是表象,其更深的層面是同一性的。哥德所見的植物的各個部分都是原型「葉」器官的形變,於是有了「原型植物」的觀念。原型植物乃是一種極度敏銳的力量,能夠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形態。所以一片葉子就是一棵樹!一棵樹就是一片葉子。
(二) 植樹是心靈的、觀念的也是投射的
植物的所有狀態都是健康的、精神的,人與植物的關係是不斷地獲得啓示。人透過觀察及體會而獲得啓發,獲得啓發而綻放生命力從而創作及分享。因此我開始以葉植樹,創作「植.樹」系列作品,落葉對我而言,並沒有消逝,它們是植物的自然生命樣態,於自然界之中的巧妙形變,它們賦予我們所有感覺都是存在的。
我將落葉重新在畫布植回一棵樹,作為一種還原,落葉就不再只是情境上的哀愁,而是能夠成為一種更積極的陳述。「植‧樹」:植物從土壤裡成長出來,並且具有生命感!「植‧樹」是心靈的,也是觀念的,每在畫面上以飄零的落葉植上一棵樹,就如同在筆者的身體與心靈上植入一株樹苗,那畫布上的樹之形影,也如同是心靈之樹的向外投影。
[1]彼得.湯京士(Peter Tompkins) ﹠克里斯多福.柏德(Christopher Bird),〈植物的秘密生命:從花仙子到夸克中存在的不為人知的自然心靈〉,臺灣商務,1998年,頁112-1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53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2.5cm x 53.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1cm x 2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1cm x 2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6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53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1cm x 3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7cm x 19.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4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4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4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4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4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16.5cm x 9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16.5cm x 9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16.5cm x 9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9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4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4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39.3cm x 54.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2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5cm x 3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7cm x 39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7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0cm x 13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0cm x 13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0cm x 13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7cm x 21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7cm x 21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1cm x 27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27cm x 21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3cm x 60.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91cm x 72.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0.5cm x 5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53cm x 45.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53cm x 45.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53cm x 45.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90cm x 104.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35cm x 13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35cm x 13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35cm x 13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35cm x 13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30cm x 16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0.5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0.5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0.5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0.5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62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16.5cm x 9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5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16.5cm x 9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5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16cm x 90.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5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116.5cm x 90.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90cm x 7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33cm x 24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33cm x 24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33cm x 24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7cm x 80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79cm x 48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8cm x 45cm
作品類型:壓克力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49cm x 35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1cm x 7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199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65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2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5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5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5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5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62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3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5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00cm x 68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83cm x 2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5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30cm x 9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94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6cm x 9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0cm x 5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0cm x 5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0cm x 5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0cm x 5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6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94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62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62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36cm x 10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0cm x 9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0cm x 9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30cm x 9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1cm x 19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8cm x 54cm
作品類型:紙本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8cm x 54cm
作品類型:紙本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4cm x 39cm
作品類型:紙本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29cm x 19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21cm x 19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32cm x 2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0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9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12cm x 7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94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3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6cm x 9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3cm x 5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3cm x 5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3cm x 5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6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5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7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45cm x 38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45cm x 35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6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7cm x 9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7cm x 9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4cm x 2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7cm x 9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5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82cm x 1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62cm x 13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3cm x 24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3cm x 2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3cm x 2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3cm x 24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3cm x 2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3cm x 2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0cm x 1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23cm x 12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88cm x 24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5cm x 15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7cm x 1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6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9cm x 19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2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0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2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4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3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9cm x 2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8cm x 16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4cm x 6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3cm x 3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1cm x 3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9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4cm x 2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9cm x 1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8cm x 2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3cm x 2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41cm x 27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7cm x 4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5cm x 46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5cm x 46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42cm x 3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73cm x 6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4cm x 3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38cm x 45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7cm x 4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7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7cm x 4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88cm x 24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41cm x 37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7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0cm x 72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7cm x 9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7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46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1cm x 73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46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93cm x 7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62cm x 130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0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46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3cm x 24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65cm x 53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70cm x 9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0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16cm x 91cm
作品類型:印度墨水
作品年份:200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62cm x 112cm
作品類型:畫布
作品年份:2008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9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53cm x 4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2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0cm x 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11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88cm x 71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2007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00cm x 80cm
作品類型:複合媒材
作品年份:1993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240cm x 13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1994
所屬藝術家:蔡獻友
作品規格:0cm x 100cm x 8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1993
【本源的躍出—蔡獻友「物裡學」個展略評】
蔡翔任
(詩人、政大哲學博士、靜宜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蔡獻友的作品總讓我直接聯想到李維史陀《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的主題—蜜是濕的而灰是乾的;蜜是經由昆蟲吸收轉化,而灰是經由自然元素的火的轉化;蜜是黏稠而灰是鬆散;蜜是膠而灰是粉末。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感性編碼與操作—空與滿、包覆物與被包覆物、內在的東西與外在的東西等等,而這些最終都指向最深層的二元張力—自然與文化、物質與精神、生與死、人與非人。我想,蔡獻友這類型的藝術行者很接近南、北美洲神話天地中的文化英雄,他們總是用身體去參與材料與手段的發生過程,去還原那個最初使得自然與人文既同一又有別、既連續又斷裂、既分離又交纏的神祕轉環。
在此,神話在交代文化的起源的同時,似乎也透露了藝術工作的奧秘,這兩者幾乎是同一回事。原來,文化總是已經在自然的內部了,不論是海水乾涸留下的結晶,或是原野大火留下的灰燼,還是樹皮、葉片溶解之後的纖維,都示範了所謂人文化成的煮鹽、施肥與編織,其實都是道法自然的心得。文化是如此,藝術又何嘗不然?所以我們看到,不論是在較早期的作品中對結晶的摸索,或是在近來作品中對落葉的轉化,或是用樹皮包覆果實去曝曬,或是對礦物灰還有煙煤的琢磨,蔡獻友都用心去捕捉物質生命在潛能與現實之間那生生不息的相互流轉。
人類學家Terence Turner從南美神話中讀出一種很深刻的訊息,那就是:所謂的文化就是生產出那些自然的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像火、酒、衣服這類的客體已經在那裡了,而文化則是更進一步複製出客體化的條件:用火生火、發酵的掌握、毛飾羽飾的社會化……這是一種元客體化的反思過程(a reflexive process of meta-objectification)。所以,自然與文化的差異並不止是結構分析中的抽象變換範疇或算子,而更是異質的、從一個層次到另外一個層次的跳躍與轉化力量。如果說文化就是這種力量,那麼藝術就是不斷去重新探索並釋放這種跳躍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班雅明所說的本源:
「本源所指的並不是那個冒出來者的演變,而毋寧是指那個從演變與消失過程當中不斷冒出來的東西。本源就像站在變化之流的漩渦,在其韻律中把涉及到發生過程的物質都吞噬了。」(《德國哀悼劇的起源》)
我們大可以說,蔡獻友近期的湖錯系列所展現的就是這種不斷從漩渦躍出的本源力道。我們看到這一系列的作品都是與玄冥周旋的痕跡,那玄冥是湖,也是灰燼;是心相,也是物相;是物質跳躍到精神的瞬間,也是文化於自然中得到重生的律動。
自自然然的發酵
-談蔡獻友藝術創作-
文/謝其昌 西班牙瓦倫西亞綜合大學藝術博士
現代藝術家將自然的客觀性與個人的感覺經驗結合起來,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說是藝術家們為了襯托出個人的經驗與先驗之間的距離,而所做的努力。透過1986年「墨結晶」的啟發到至今「葉落錯」的探討,以自己微觀的精神與內省的態度為基底,試圖將原始的力量與東方人文的精神做一種接合。
尋求最真實的自我
「無意義的」、「不可見的」、「消失當中的」、「被隱藏的」、「靜默的」、「虛弱的」
……到底還有多少驚嘆!——蔡獻友自述
蔡獻友一直將生活做為他創作的泉源,依據自己的生活體悟和美感經驗來呈現個人的心境與作品的內涵,如同哲學家般不斷地對自己提出辯證與質疑,只為了找尋自我的真實,藉由創作的動作感官做為自省的手段,只為了向內在挖掘潛意識中的想法,以澄清關於自我的終生課題。藉由藝術創作呈現自我的一個探索,其目的在於挖掘他個人創作體系的思維底部,歸納整理創作的意圖與潛在的心靈思維活動。
精神與物質中的養分、提供、改變、成長等等,一直是他所關注的,通過自身的體驗,結合個人內在特質與生命精神,讓繪畫生命自然的產生。隨著作品在形與色中所產生出自動性筆調,幽幽淡淡著引述對土地生命過程中的自然情感,讓觀者體驗自我生命的現場。這種具有文學性的詩學,在背後賦予了生命狀態的真實面。
材質的釋放
蔡獻友嘗試把物質材料作為語言自身,挖掘物質本身的表現力與張力,如何從物質性的媒材本身的發揮與自我精神性的情感思維相連結,是蔡獻友所探討的。他探究媒材如何釋放出自身的興味,藉由媒材的實驗性及可能性來引發材質本身的張力。雖然實驗本身有著強烈的不確定性及可能性,但他關注是材質所釋放出隱藏的內部力量以及媒材的轉化,強調的是藝術創作的實踐過程。雖然創作以媒材的運用為起點,但最重要的是過程存在於物質與創作者之間相互所流動的因子,透過藝術家情感的相參相與及對媒材本身極至的逼近,創作者得以藝術品的實體存在,展現藝術的真理存在,精神存在,乃至本質存在。
小結
藝術創作者之所以能夠創造出新的藝術語彙,主要就是能更清晰地喚起隱於自身的文化,在所處的環境中創造出自我語彙,經由內在感知而涵育出另一深層的表現。如同作品「葉落錯」系列來說,他運用簡樸的大地色彩、在土地與葉之間,形成一種文學式情境性的存有,提供一些文學情境上的訊息與場域,讓觀者在閱讀他的作品過程中,引發出個人的潛意識凝像,從中體驗生命情境內在的力量,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沉靜文學語彙。
植物史-蔡獻友創作個展
藝術的禪修者─蔡獻友
文/葉竹盛
在這樣多元的科技環境,可深入關注的議題何其多,藝術的表現形式及媒材也多樣性,創作者如何選擇其適當性表現自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況且藝術還要不斷地求新求變,隨著生活及環境的改變,關心自己、環境,與自然達到共生共榮。繪畫會反映到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跟創作者個人的特質是相關且是無可避免的,包含人生觀、價值觀、個性...等。所以當創作者在認真創作時,他的形象就會透過其藝術表現手法呈現出來,那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反映。在教學、行政和創作能有條理的規律計畫,一般說來並非常人所能做到,獻友是少數可以兼善的創作者之一。由於重視自然物質的表現性,也因為時間被瓜分,他把創作的時程化整為零,創作材料平常要處理,因此當他進入工作室而能馬上進入創作。在學生時代他就開始對材料下一番工夫,在創作時不會非常保守、守舊的用傳統的素材來創作,到現在我再看他的作品時,發現他使用的媒材也並不都是傳統的媒材,他的創作材料取之於自然,並非來自於美術材料行,經由淬鍊完成,猶如科學家的精神態度,追求創作媒材的反璞歸真。
也許獻友將藝術創作當成修身養性的一門課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反覆自我觀照;所以能時時內視自我、了解自然及生命的本質,處於自在的狀態。他關心的議題都有其論述、研究,作品也都達到一定質和量的完整呈現。在其各階段作品都有共同特性"素雅",媒材取得於自然,並深刻觀察自然的演化過程,萃取需要,猶如煉丹士。過程就是作品的一部分,也是獻友禪修的功課,以期作品與人合而為一。
綜觀獻友的創作略可分為四大類:1.物質2.生命哲理及省思3.大自然奧秘4.植物史。1986年雄獅新人獎得獎作品「墨結晶」的原形是炭灰和膠水的混合,是文人用來書寫及繪畫表現的材料,可以產生很多形式的變化及感覺。但獻友似乎不在意其中,思考著若求之簡化,又會發生如何的純粹化?將其置於容器上經由陽光蒸發水分,膠與炭灰的結合,然後變成一個墨的結晶,產生自然的形狀及裂紋,表面粗糙的肌理、光澤似乎有致命的吸引力。無即是有,有即是無,產生無限的可能和想像。藝術的表現似乎可打破傳統的繪畫元素及構圖,既直接又純粹。
「生‧滅─還原」(1989-1993)、「世界的原始」(1993-1995)、「大鵬鳥」(1996-1998)等為生命哲理及省思。透過大自然現象的循環、規律告訴人類,萬事萬物生生不息,雖有"生‧滅"、"生‧死"但還是不斷地發生變化。也許如大鵬鳥的至高點,看得更廣、更遠、更透。所有生物在宇宙中何其渺小,如何活的有意義,很難用繪畫或語言涵蓋,唯有人的智慧參透、延申罷?畫家截取自然的生物、符號、造形,經由組構呈現自己的意象。筆觸營造背景間的流動,既神秘又有詩的情境。
大自然奧秘的探索有「形象磁場」(1999-2001)、「極地-冰.光秘境」(2005-2007)、「桑桑」(2009-2010)、「青葉落白」(2011)、「葉.落錯」(2012)及「植‧樹」(2013-2015)...等。奇妙的是不同場域皆有呈現其特殊的現象,令人驚嘆!有形的是用眼睛可看見,無形也許是用聽覺或觸覺等其它感官去感知的。無論如何它是存在的,很可惜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獻友想要不斷地去擴展未知的領域,發展無限的可能。題材本身沒有新舊與好壞,所謂的新舊是在於觀念,你如何去應用如何去轉換。我個人真的蠻喜歡的他的作品,但是藝術是一種馬拉松賽跑,期待他以後要如何的繼續延伸,這都是我們從事藝術創作者很重要的課題。在以上作品系列中應用許多的材質與色彩的自動性技法來掌握「光、色」的變化及神秘性;對植物觀察入微,用心感受而產生移情作用,體認到其生長的狀況,花開花落有其循環的道理,其它,何嘗不是呢?何等的感傷、讚嘆!也許負有正向的鼓勵,看得出獻友對生命的把握及看待。
「植物史」為獻友展覽的主題,以植物作為關心表現的對象。一系列的作品是很好的植物史的觀賞、研究的圖鑑檔,有高度的藝術性及技巧性。複雜的畫面疏密之間的關係都能處理的很到位,統一的色調不強化寫實光線、空間,壓縮了視覺的激情,表現出介於理性與些微感性之間很微妙的變化。材料顏色的使用就如同道家的煉丹術,完全由自己提煉出來,具樸拙、厚實、溫度的感覺。他會發現新的素材,比如說黑色的顏色部分其實不是油畫顏料的黑色,而是採用刮下來的碳灰、煤煙與膠研磨再畫上去。這是創作者在材料使用上有他自己的獨特性,具獨特性的材料它自身呈現色彩的效果也會與一般的不一樣,所以他在材料上有不斷延伸與發展。在之前比較傳統的所有藝術表現都要透過手繪的方式,必須要畫得很完整也要面面俱到這才是作品,可是獻友會提出不一樣的看法與觀念,從以前就是這樣。他有一個關心的主題,一個對象物,但是他進行的方式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很客觀在那邊觀摩,而是很放開的類似自動性技法,先讓這些顏料在畫面上游走所產生的一些自然的變化,之後他再作整理。這樣我是覺得滿好的,因為透過這個過程你會受到些刺激,原先的想法會在過程中被引導。
相信大家會覺得他的植物系列為什麼都是很扁平的,幾乎沒有所謂的立體感,這也可能與他所要表現與關心的題材很有關係,因為我透過觀看的時候,他好像在表現一種化石裡面的植物,化石裡面的植物當然不可能像我們看到現有的大自然環境裡活生生的、顏色非常的鮮艷、光線明暗非常的強的面貌。它是被岩石岩漿把它包起來、所以它是被壓平的、有點像版畫的感覺。有一些朋友與我分享為什麼獻友的作品看起來會讓我們沈澱,非常的安靜祥和,因為他將那些比較跳動的元素去除,這種比較低調的處理方式,很容易讓大家進入一種安靜冥想的狀態。在觀看作品時似乎出自同一棵樹,如同獻友所強化樹的「原型」,由它不斷地自然演化,成為多樣性的樹,且長滿了許多葉子。為何有如此多樹?在其觀念中「一片葉就是一棵樹,而一棵樹就是一片葉」,在自然法則成為今日植物觀。從植物樹葉的表徵中看到它的凋落、生滅,那不是結束而是新生的開始,默默的感受自然能量。由葉-樹-身體-感知-表現之歷程,如禪修者的功課,「反觀自省」化為作品,藝術與心靈的平衡,其不失為最好的表現 。
植物作為文明的舞台:以蔡獻友「原植物」和「植物史」為例
文/ 高甄斈
在作品的外部空間裡,「葉子」貫穿蔡獻友2006年至今的創作脈絡,「極地-冰‧光祕境」、「桑桑」、「青葉落白」、「葉,落錯」、「植‧樹」、「漂風‧飲清露」等系列,自然力量的召喚,成就了作品中的能量,直到「原植物」和「植物史」這兩個系列時,創作者透過自然暗喻人類文明的對話,完成了本質上的初步循環。
從「原植物」到「植物史」的追尋
紀斯.馮.迪姆特(Kees van Deemter)說:「我們已觀察到,人們描述事實時常用黑或白,而不是用變化多端的灰色。我們似乎喜歡清楚明白,即使在不明確的地方,我們也都看得到明確之處。」1「原植物」和「植物史」延續過往的創作,似乎能夠清楚的看見植物的身影,但卻也未必真正意識到它的存在意義。
1紀斯.馮.迪姆特(Kees van Deemter)著,李隆生、張逸安譯,《將模糊理論說清楚》,台北市:時報文化,2012,頁14。
對創作者來說,「原植物」的詞意並非是植物學分類上的意思,而是希望模糊當下的文字意義,不要用知識批判的角度來看植物的原初狀態,逃脫人為掌控的語境,回到植物本身,用植物的視點來觀看人的存有,並帶有創作者對植物原型的想像,〈原植物-6〉(圖1)。但矛盾的地方就在於,這些植物在作品上的生成,是透過創作者的嫁接而成,他的存在與植物的存在,讓自然對人的觀看,似乎不那麼客觀卻充滿理性,就像是文明與自然的拉鋸,他們相互干涉也成就彼此。
除此之外,蜻蜓的出現,強化了自然與人的時間差距,例作品〈原植物-雙蜓圖〉(圖2),蜻蜓是創作者近十餘年的創作中,唯一出現的昆蟲,經過考古應證,牠和植物發展的時期略同,皆早於人類發展史,所以,創作者透過蜻蜓的存有,再次把文明的舞台指向植物本身,認為人們不應該單向的認可人類所建構的歷史。
相同的,「植物史」不是關於植物發展的過往,是對植物歷史的認同,向它學習並轉換成自我成長的力量。與「原植物」相比,它的造型邊界經常是模糊的,例作品〈植物史-9〉(圖3),層與層的堆疊感變得更為明確,但關係卻變得更模糊,事實上,正是植物「原型」的深入探索,讓創作者逐漸接近野性的自然本質。要補充說明的是,在這裡所提到的模糊並不是在批判它的好壞、有用與無用,而是在臆測模糊系統中的歧異,藉以走向下一階段的變化事物。
在此,透過植物的時間追尋,創作者將人與自然產生的差異性,凝縮在較為平面的空間內探索,在視覺表現上,「原植物」和「植物史」的差異在於邊界的處理方法,這個邊界的差異,可以看成他對於時間扁平化的探索,用一種較為模糊的概念、低調奢華的色彩變化,來詮釋一種共時性的存有狀態。
發酵與崩壞:創作者的冒險
創作過程中,土壤和樹葉扮演重要的元素,樹葉「發酵」在2009年〈白花-1〉這件作品之後即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創作者會在最底層鋪上混合展色劑的灰燼、土等各種元素,創造如同土地般的基底層,接著,將新鮮的植物,依照創作者的喜好,覆蓋於第一層基底材上,混和水、膠、黑煙等媒材後自然發酵,等到它腐爛、乾枯後留下創作者想要的痕跡,再將其清除。
發酵的過程中,第一層和第二層的物質產生聯繫,同時也是在破壞上、下層的原初關係,也就是說,混合的水、膠、黑煙,與外在環境的變異分子相互撞擊產生流動、滲透等等各種可能,而葉子,經過時間的催化,逐漸發酵、變質,回歸到它最初的樣子。
這一切的變化,就像是樹葉透過樹的能量運輸而生長,因時間、環境的改變,逐漸走向枯萎、凋落,最後回到土壤分解後,成為樹能夠汲取的養分,如此循環,生生不息。從這個層面看來,作品基底層的土壤,在創作者眼中是母性的能量,能夠帶來生長的動能,而不是一種純粹物質的存在;樹葉,是創作者尋找自然本質的傳遞者,透過它的變化,反思人的存在;創作者,成為自然現象的操作者,也是最重要的媒介,透過它的理性,與自然界中的「感性」相互交換,突顯生命既有的一種循環方式。
「植物史」與「原植物」系列不同的地方,在於刻意製造強烈的「崩壞」狀態,例〈植物史-5〉(圖4)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顏料「流動縫合」的邊界,因為物質的重量、厚薄不一,乾燥過程中的收縮,產生顏料層的裂縫,這些裂縫的存在恰巧呼應「植物史」文化層崩壞的概念,因此,廣義的說,「原植物」因為發酵而產生較淺層、非預期的改變,「植物史」從基底層的變動到發酵,兩個層次的變動,試圖強烈地震撼存在的本質,主動讓畫面失控,使得「崩壞的力量」在時間歷程中成為變異因子,創造一趟冒險的旅程。
從另一個角度看來,物質被折疊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土壤」的彈力作用下崩壞,第二次是在創作者的操作下讓植物發酵,產生「質」的改變,通過這兩次
的作用力,起初未被分化的物質,從一般到特殊,形成觀者最後所見到的作品樣貌。
如果用「層化」的考古概念來看這一系列的作品,聯繫不穩定因子的實體就是葉子,創作者施加某種接續的秩序,使穩定的結構得以建立,亦是觀者所看到的形式,而建構這些秩序的複合體,即是「沉積物」,翻開沉積物與沉積物的連接面,就像是翻開時間的褶皺,這個褶皺的存在,確保了物質轉化的空間。
大地回音:歷時性的空間壓縮
蔡獻友的創作過程中,用當下植物存在的真實性,探看它生命基因的源頭,所以,鋪排於作品上的植物逐漸變質、枯萎,成為一種新生的概念;黑煙、膠、水的混合,在作品基底層上自由流動,則象徵了歷史的變動。在此,物質聚、散之間的互相影響,是一種自然的力量,讓它們以觀者所見的樣貌呈現。回到組織作品的整個歷程,創作者希望物質能在畫面上展現自己的話語,也就是說,創作者和作品的關係是相對的、不穩定的存在,並不會有某一方完全臣服於另一方,而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保留了「野性」的獨立。
於是,作品中的基底材彷彿大地般的存在,承載植物在它身上所發生的一切,而這片大地就此成為一具無器官的身體,遍布各種物質,在這些物質中的不穩定因子,因為創作者的操控促使它向各處蔓延,包括土讓、葉脈、葉綠素、黑煙等等創作者所賦予的媒材,共同完成了本質得追尋。
另外,作品內部還包含一種自然現象:「層化」――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所賦予各種分子聚合,竭力吸住進入系統之中的變異因子,也因此,每一「層」在被壓縮的即刻,讓時間成為容貫的平面,一方面聯繫內在的本質,另一方面指向某些事物的開展,如此一來,層與層之間,逐漸變得厚實,並且擁有足夠的養分能夠醞釀生命的前行。
因此,不管是葉子所影射的未知歷史,還是創作過程中等待轉變的時間延展,其實都是創作者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在對抗時間的強制與壓迫,但到最後,「理性」卻成為共犯,操作著作品所有物質的存在,壓縮所有的時間靜止於平面中,與創作中「物質的失控」相互抗爭。
文明的向度
從「原植物」到「植物史」的追尋,使得實際歷史得以展開。植物的歷史沉
積和人類的文明活動相似又不同,每個各自系統存在一套自己的符號,但這些符號潛存在所謂的知識之中,限制人們的溝通,蔡獻友透過「原植物」低調但華麗的生命省思,以及「植物史」堆疊沉積的文化層探索,讓植物帶著觀者的思維走向精神最根本的地域,那裏的純淨,補充了心靈被消耗的能量。
從表層來看,「葉子」作為視覺模型如何在作品中被建構,創作者如何被葉子本身存在的「野性」所召喚,讓物質的流動性和它所存在的彈性,隨著生長的的力量不斷變形,貫穿蔡獻友2006年至今的作品。或許,只要回到山林之中,自然的力量就能夠打開人的每一個細胞,只有在山裡才能夠靜靜地和自己在一起,讓人真正的與自然交談,放棄人類理性控制的文明生活,找回生命活著的感覺。
而使用葉子作為視覺語言的深意,其實是批判知識與權力的結盟,換句話說,人常常會以「人」的觀點主導事物的發展,而忽略它者的存在,比如「原植物」可能會以生物學的解釋來理解,或是「植物史」用純粹歷史的時間概念來解析,因此,觀念可以支配世界,也能夠混淆世界,蔡獻友的作品在這個基礎上,追尋原始的本質、屬於自然原初的悸動,觀看自然,再用自然觀看人,藉著不同視角的轉換,不斷地提出關於「我」的問題。
所以,「原植物」和「植物史」系列,在過程中將所有事物還原的到最原始的概念,去尋找本質所在,也就是這樣的追尋,能夠讓他逃脫城市喧囂,回到自然之中的平靜。此時此刻,葉子的存在,除了揭示萬物原始的能量外,對創作者來說,是一次又一次的心靈的療育,一趟又一趟的生命旅行。
從外在生命的驚嘆(例「桑桑」系列),走向內在自我生長的省視(例「植‧樹」系列),到了「漂風‧飲清露」系列時,變成一種主動追尋所謂的「源」,而本文所探討的兩個系列,接續「漂風‧飲清露」系列之後,讓創作者與作品完成第一次的自我循環,透過作品,創作者揭開世界醜陋的面紗,也找到支配自己的方法。
本文選擇的兩個系列,源頭指向人們還尚未存在的時空。作品裡,葉子的語意繁殖,成就了創作者心中的那棵樹,創作過程中,植物的鋪排,最終重新定義了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他用植物與世界對話,討論自然與人的相對關係,除此之外,刻意地引入變異的因子,不只是冒險而已,更是牽引出一股巨大的能量,回到原初、走向未來。
「植˙樹」-蔡獻友創作個展
蔡獻友-藝術創作逍遙遊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
文/蔡尚容
自1985年起,蔡獻友在創作人生中,已將焦點關注在大自然的體驗與交流,並持續地探索與發現內在心靈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聯。同時,也發揮對視覺藝術與物理科學的觀察與理解,從事複合媒材的實驗創作。蔡獻友歷年來的主要創作,可從七個系列階段來賞析:
一、《墨結晶》(1985 - 1986)
墨為黑色,吸收了所有的光彩,在傳統中國畫法中,「墨彩」被視為單一色彩來運用,透過黑白濃淡對比,使畫面產生亮彩與意境(陳雅惠,2008:286)。此系列作品《墨結晶》,根據蔡獻友的創作論述,「是使墨重新化於水中,經由陽光的的曝曬或自動蒸發晾乾,經過堆砌積壓等過程重新賦予墨新的生命力」。使用墨作為創作媒材,透過物質三態的變化,秉持「可還原性」,呈現了「再生不滅」的意義。
二、《生滅-還原:生生不息》(1989 - 1993)
在蔡獻友的創作概念中提及「樹皮纖維有如古埃及包裹木乃伊的麻紗,而包裹的過程是一種儀式。被包裹的豐碩果實置於陽光下自然曝曬,果實在曝曬的過程中逐漸萎縮、乾癟,而樹皮則因陽光的曝曬而保存了果實的原形。」此系列作品《生生不息》沿襲了「再生不滅」的思維,層次從物相轉變提升至靈性超脫。「生」維持著宇宙的精神力量,「滅」則是「再生」導向永恆的過程,呼應「輪迴」的生命哲學:「萬物方生,萬物方死,存在的時間永遠的運行。離而相合,存在之環,永遠地忠實於自己每一剎那都有生存開始」(尼采,1885/2014)。
三、《世界的原始》(1993 - 1995)
蔡獻友勾勒出冥想夢境中的神靈、山、海精獸,模擬出洪荒原始的世界。此系列作品中人獸滿布的畫面、混濁不明的色彩,自然地引發不愉悅感,形成扭曲與恐怖如是情境,表現出野性,以及對文明的反照與現象的批判。
四、《大鵬鳥》(1995 - 1998)
從莊子《逍遙遊》對「大鵬鳥鴻飛觀」的體認中,蔡獻友「透過道家對大自然的觀照,以大鵬鳥為圖像,讓符號與線條自由翱翔於宇宙天地之間,來感受生命體的動」。當大鵬鳥在空中逍遙之時,眼界與角度不同,與地面上的一切活動產生了差距。藉大鵬鳥的視野,將人們提升到從前未有的高度,跳脫固有的思考模式,追求超越自我。蔡獻友在使用色彩方面,採取較放任自由的畫法,以強烈的純色突顯整體畫面,使其更為明亮;在構圖方面,將「大鵬鳥」的翱翔形體描繪平面化(許麗雯,1997),透露「野獸派」象徵主義的精神,傾向於靈性、想像力和夢幻的感覺,與莊子飄逸超脫、悠閒清淡的哲學態度相應而合。
五、《形象磁場的轉換與還原》(1998 - 2002)
此系列作品承接《大鵬鳥》技法,利用水、油材質的相斥相合特性,呈現出圖像書寫風格。其中,〈雙魚圖〉表現出寬容、創造與神秘的藍色畫面,凝聚思考、情感、靈性的能量,以及對自然信仰的追求。莊子在《逍遙遊》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南冥者,天池也。」。由小而大,僅是生命的成長;由大而化,是境界的提升。魚之於海洋,如同人與自然的子體與母體的連結;物轉星移,仍還原回到大磁場中運行。
六、《極地-冰‧光祕境》(2005 - 2007)
極光的光芒四射且色彩瑰麗多變,增添了魔幻、豔麗、詭譎的氛圍。雖然其發生率可預測,但能親眼觀賞仍然是偶然的際遇。極光曾被賦予守護的意義,死而不息;或被視為不祥的徵兆,使人們對祂產生敬畏。若人們能夠以自然知識理解超自然力量,超自然力量則非超自然的(Pennock, 1998)。蔡獻友透過此系列作品回歸世界與凝視自我,表現自然的超現實主義。「《冰封祕境》是「空間的存有」,封藏的內在精神猶如極地渦旋冰凍的寒色地帶,物質中的靈性受到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影響。以彩色墨水渲染出極光光譜中的色彩,如:白綠色、青藍色、血紅色與粉紅色等。「《極光祕境》是心靈對映瞬息萬變外在世界而行動的場域;也是流動的萬象世界在內在心靈所投射的影像。」
七、《青葉落白》、《葉,落錯》與《植‧樹》(2010- 2014)
蔡獻友一貫不以艷羨的色彩絢爛奪目,以此系列作品「大地」為素材、以「植物」為名,傳達東方含蓄而豐富的內涵,延續強調《形象磁場的轉換與還原》的符號系統。觀看植物系列作品平實畫面的初次印象,與欣賞其多層次的細膩工法與自然意象,發現了植物靈性與外界的共生與交流。《青葉落白》記錄植物成長的油綠至收斂的褐黃之演化歷程,《葉,落錯》表現落定後的蕭瑟美感與生命哀愁,進而詮釋他知天命的智慧與深邃。「將落葉重新在畫布上植回一顆樹」,《植‧樹》即「還原」並重新啟動枝葉的靈性。一幅〈六蜓圖〉充分展現他高深的繪畫工藝,完全掌握複合媒材的特性,以及純熟運用複合顏料水、油相斥相合的原理。引人好奇的是,飛舞在花木間的蜻蜓,宛如長著翅膀的精靈(fairy),為沉靜的調性增添活潑的動感;翅膀上的紋理,脈脈皆是融合且動人的刻劃。
「還原」與「靈性」代表蔡獻友近三十年來的創作核心價值,他追求順其自然,跳脫物相變化,進入真實存在的本體,以達到無待的藝術境地,逍遙自適。
參考文獻
尼采/Nietzsche, F. W.(2014)。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錢春綺,譯)。臺北:大家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885年)
許麗雯編(1997)。野獸派。臺北:縱橫文化。
陳雅惠(2008)。嶺南三家之繪畫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Pennock, R. T. (1998). The Prospects for a Theistic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Christian Faith, 50(3), 205-209.
「植˙樹」-蔡獻友創作個展
物之詩學──蔡獻友創作的微型回顧
文/蕭瓊瑞
聽說北方很冷,
人們一開口說話便結成冰塊,
聽的人必須把它帶回去,慢慢地烤來聽。
這「緘默冰封之聲」啊!
喚醒了我心中的泉,
那蘊藏於藝術裡的,
就似那緘默冰封之聲。
──蔡獻友
蔡獻友的藝術,從一開始,便如在極地裡生火前行的探險者,企圖從那緘默冰封的世界中,薰烤出一絲絲遙遠的聲音;也像在赤道中深掘挖礦的工作者,要在地底那些黝黑、堅硬的墨結晶中,分離出一些隱藏於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和物質的靈性。
1964年生於南台灣嘉義的蔡獻友,曾是1986年第11 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的得主,也曾獲得台北市美展(13屆)油畫首獎(1986),及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水彩類的首獎(1988);但他在極早的時間內,便跳脫這些競賽的桎梏,走向自我創作的自覺,成為國內少數兼具創作、理論,能寫、能說的傑出創作者。
1985年到86年間的《墨結晶系列》,是蔡獻友脫離學生習作進入自我創作意識最早的一批作品,是以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的「墨」,作為直接創作的媒材,思考「墨」在本質上展現的各種可能,及其意義;誠如知名攝影家張照堂的講評:他是藉由「黑色成塊、不定型的結晶墨質中,紋路的龜裂、色差的變化、外物的介入……等,構成一些不可言說的即興創作快意。」也就是這樣的創作,讓他贏得了第11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的榮譽,而當時他還是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科的學生。
是什麼樣的因緣?讓這樣一位年輕學生,能一下子跳脫學院訓練的規範,在物的詩學中發現藝術的可能。蔡獻友回憶說:1985年,當年的文建會舉辦了一場「國際造形藝術研習營」,邀請香港旅居加拿大的華裔藝術家宗永燊主講,在大量的各國前衛藝術家的創作幻燈片中,他看見了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尤其是在物質、媒材,與大自然的環境變化中。
獲得新人獎的同年(1986),他也自國立藝專畢業,正式脫離學生的身份;在創作上,他開始集中焦點在對自然的體驗與對話上。當然,這不是像科學家般地企圖去解開大自然神秘的面紗,而是以開放、敏銳的態度,去領受大自然所給予的啟示和心靈能量;以藝術的創作,作為對人生的回應。
和許多初入社會、對前途充滿迷惘的青澀年輕藝術家一樣,經歷幾番現實與理想間的衝突與調適,蔡獻友開始對「生命」產生好奇與思考。「生命」既是一種「存在」,有生,便有死,有存在,便有消無;這種生/滅、存/亡的現象與過程,引起了蔡獻友探究、觀察的興趣。
他以植物為媒材,利用樹皮纖維,小心地包裹一些採摘來的蔬果;那包裹的過程,就猶如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儀式,是一種對死亡與重生的面對和期待。然後藝術家將這些被包裹後的果實,置放在自然的陽光下曝晒,原本豐潤、飽滿的果實,於是逐漸萎縮、乾癟;最後,只留下樹皮纖維所形成的果實形狀。
接著,藝術家將這些樹皮纖維形成的果實,一一掛回庭院的瓜棚中,讓它和瓜棚上綠色的植物和瓜果並置;原本對比鮮明、一生一死的「真」、「假」果實,在時間的過程中,開始拉近了兩者的距離。當原本綠意盎然的瓜果和葉子,隨著季節的更替而逐漸凋萎、變黃的時候,便和那些樹皮纖維所塑成的果實,渾然一體,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滅寂」,形成另一種存在與和諧。這就是1989年至1993年的《植物包裹──生滅還原系列》,也是1990年台北美國新聞處個展主要的內容。蔡獻友結合了塑造、裝置、行為,與時間、自然,成為一個參與生/死、緣起/緣滅的生命現象的觀看者與體驗者。
1992年,蔡獻友決定出國,前往美國密蘇里州的Lindenwood大學藝術研究所,這是一個充滿自然原始風貌的地區。尤其在1993年7月間,一場美國中西部的大水災,造成了密蘇里河和密士西比河的巨大泛濫,河水湮沒了兩岸的房舍,數萬人流離失所。蔡獻友身臨其境,在洪水褪後,幾度回到災區現場,目睹大自然毀滅與再造的神奇,因而有了《世界的原始系列》的創作。
延續《墨結晶系列》的平面創作,強烈的質感,以油彩結合墨炭,在繁複、密集的畫面構成中,融入了許多人、獸的形象,扭曲、掙扎,猶如原初的世界,神靈、人獸,雜處並存;剝去了文明的外衣,人性精神的原相得以更為真實、也更為無情地披露在渾沌的原始世界之中。
這個時期的蔡獻友對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頗感興趣。胡塞爾提出「現象學還原」的理論,認為:「現象學還原」的方法,就是一種從我們和世界之間的認知關係中,去偵查出其「基架」與「本質」的手段;而偵查的結果,就是一種基本的「現象學事實」。唯有透過這些事實,我們的知識和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才有成立的可能。因此,胡塞爾認為:如果我們能超越別人對世界的描述,以原原本本的我出發,去重新觀看世界、感受世界,便可以自身的經驗,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
歷經美國大水災的親身體驗,蔡獻友驚見一個被大自然洗禮、未受文明改造的原始之地;而此原型,也正是一種一切尚未被定型、定位的渾沌狀態,充滿了原始的精靈、神怪、海獸,及人物……,猶如一幕幕的傳說與冥想;而相對於這些表面圖像的背後,正是對文明的反省與對現實世界的批判。
1995年之後,蔡獻友返國後的工作逐漸穩定,《世界的原始系列》中的狂亂、激動、生猛,固然充滿生命的勁道,但似乎和他溫和、內斂、深沈的個性,並不完全契合;同時,這種強烈的表達方式,也和他對東方文化的認知,頗有距離。透過對自然的思考,尤其是人對自然的回歸,中國老、莊的哲學,重新引發他的興趣。「大鵬鴻飛」的意象,不斷地浮現在他的腦海中;那不是一種單純的畫面,而是一種生命的境界。人如鵬鳥,提高了視域,認知的境界也就大為不同;夏蟲不足以語秋草,鴻飛是為了自我超越、擺脫對物欲的依戀,重新省視生命的原相。這正是《大鵬鳥系列》的創作思維。
在這個系列中,蔡獻友刻意削弱西方硬筆繪畫、執著物象的表現形式,著重在東方軟筆書寫的線條表現。同時,媒材上開始運用水性的印度墨水,書寫在未乾的油性顏料上,藉著油、水相斥的原理,產生一種物理的表面張力與內聚力;那是一種具有自動性作用的效果,暗含了中國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美學特質。
畫面以一種拼合式的構圖,凸顯大鵬鳥的意象,讓符號與線條,自由翱翔於蒼冥穹空之中;對應於象徵現實與物象的世界,貫穿來回,通乎幽冥……。色相上也漸趨單純,層次上卻更為豐富。這是蔡獻友進入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再進修的前夕(1998年)。
或許是進入研究所、重為學生的激勵,也或許是在《大鵬鳥系列》形式的自然轉化,蔡獻友在1998年轉入《形象磁場系列》的創作。
在創作形式與媒材、技法上,基本承續《大鵬鳥系列》的書寫手法及油水相斥相成的特性,但理念上則導向一種更具微觀的想像與建構。而形式上,一些既像植物,又似動物的形象,以或粗或細的線條,以緊或密的構圖,或單一或成組的排列…...,彼此產生一種對應、矛盾,或衝突、和諧的關係,時而漂泊、時而附著,時而如圖鑑般的細緻、時而如墨塊般的單純…...,但總在可辨識與不可辨識中游移。
自始,蔡獻友的創作,便聚焦在許多「不可見的」、「未知的」、「被隱藏的」、「靜默的」、「消失當中的」,乃至被視為「無意義的」,或「虛弱的」……事物之上,深掘其中,探究「到底還有多少驚嘆」!
《形象磁場系列》從《大鵬鳥系列》的宏觀,一下子落實到個別的、乃至各個個別的物質之間的關聯與意義。從科學來的啟示:「宇宙本身即是一個不可分離的大磁場,所有物質在適當的因緣中,都可聚凝成象,也可還原成最基本的元素,且相互轉換。」《形象磁場系列》著重的,即在這些磁場的「轉換與還原」;但就藝術家而言,這些「轉換與還原」,乃是以藝術的手法去探求,而非如科學家的實證式求真。
蔡獻友說:
「藝術創作的求真精神並非等同於科學的求真實證。科學的求真,是經由一連串的假設而於其中取一;但被排除的是否真的『非真』?個人以為:藝術的求真精神是視所有的假設與想像皆『真』,而藝術創作朝著各假設提出看法,創造可能。因此藝術的本質,基本上應是質疑現象與科學界的唯一論,而朝多元開鑿。所以,藝術的表達,為吾人所不知的象限拋出繩索,引領全人類向其探險,創造不可能的可能。」(2001,〈形象磁場的轉換與還原〉)
總體而言,蔡獻友的藝術創作,從一開始就帶著高度「向未知探索」的求真精神。如前所述:1985~86年間的《墨結晶系列》,是以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的「墨」,作為創作的媒材,思考「墨」在本質上展現的各種可能;此後,歷經《植物包裹──生滅與還原系列》(1989-93)、《創作系列》(1992)、《世界的原始系列》(1993-96)、《大鵬鳥系列》(1996-98),以及1998年展開的《形象磁場系列》,蔡獻友藉著創作,不斷探討「自然」、「人」,與「藝術」三者間的關聯、互動與蛻變。其中有植物的微觀、有海洋的探討、有宇宙的玄想、有物性的深究、有人倫的反思……。
然而在這包容廣闊、無所不及的秘境探索中,藝術始終沒有被窄化、降格為思想的工具,更沒有變成科學或哲學的插圖;在這樣的探索中,藝術在蔡獻友的創作行動中,始終保持相當主體、能動的位置。它以自身的媒材特性發言,也以開放性的圖像,承載了不可言盡的神秘秘境的本質與深度。
在1998年的一篇創作自述中,蔡獻友也提出他「與繪畫材質對話」的態度;他說:「在以往的繪畫經驗中,我駕馭著顏料,讓顏料依順我的旨意完成我的想法,顏料成為我的附庸,但畫面常常凝滯不前;而現階段的創作,我把顏料本身還原至一有機的生命主體;雖然我參與,但此時顏料比較能自由自在的展現其豐富的表情。在可能的範圍內,我儘量去激盪顏料本身的潛在能力,而我只是繪畫過程的參與者。水與油的相斥相容;不同繪畫材質的相互對話;我、繪畫材質、繪畫,此三者共融且平等,顏料給我暗示,我給與顏料助力,繪畫就此展開。」(〈創作自述──時間長河裡的生命啟示錄〉)
這種利用「水」、「油」相斥、相容的原理,所進行的畫面對話與創作實驗,自《世界的原始系列》以來,已成為藝術家長期開展秘境探索的有效利器。
在色彩上,自《大鵬鳥系列》以來,蔡獻友的畫面始終不再是多彩誘人的,他寧可取黑、取白,而不願投巧。尤其「墨黑」對他的魅力,他認為:猶如藏於深土地脈中的渾沌油礦,是歷經千萬年淬鍊、脫盡鉛華而得的一種色彩。墨黑把物質還原、把時間推向原始;那是宇宙洪荒、天地初創時最具生機的一種力量。至於「白」,則是宇宙虛空的原色,甚至是「極光」的化身。
基於對宇宙生成的好奇、基於對大地萬有的關懷、也基於亙古時間長河的冥想……,蔡獻友的創作,始終保持著一種連緜、沈潛的思維動力;也因此,才不致使水、油相斥相容的媒材特性,流為空洞、無根的繪畫遊戲。
從墨結晶的礦石入手,到植物包裹的生滅感嘆,到鴻飛萬里的思緒飛揚,乃至萬象源於磁場轉換的形象建構,蔡獻友的創作在2005年之後的《極地──冰.光秘境系列》包括:《極光秘境》與《冰封秘境》兩個系列,是超越「磁場」,進入「極地」秘境的另一高峰;那是對古老地球的形成與天地萬有創生的一種追索,猶如《聖經.創世紀》中上帝所言:「要有光,就有了光。」光是一切生成之首、生命之源。蔡獻友的水油運作,在此獲得一次全然開放的發揮。
2007年,在他任教的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的個展「極地─冰.光秘境」,是對「極光」世界的探討,包含《極光─花境》與《極光─植物光合》兩個系列。《極光─花境系列》是流動的萬物世界在內在心靈所投射的影像;將相異的圖面形象指向同一命題的形象對象(花境),試圖提供一些情境上的訊息,如:知覺的、感受的,和想像的情境,繼而在作品的賞析過程中,引發出觀賞者個體的「潛意識凝像」。《極光─植物光合系列》中,「植物」是所有生命體的象徵,「光合」則引申為獲得生命能量的神秘過程。在《植物光合》的生命能量象徵中,以心靈極光(光自體)向內自我凝視、向外普照萬物,為自我及外在世界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並將此能量化為生命的永恆。
蔡獻友說:
「《極地─冰.光秘境》是個人在同時體驗生命現場與藝術創作所體現的境地。選擇『極地』,不僅是作為創作的命題,對我來說,『極地』是一個具交互性之『情境的存有』。『極地』可說是我的生命場,交互著極沈靜和極震撼;『冰』是冰封,『光』是極光;而『冰.光』這兩個秘境正是我的生命情境。而我,面對浩翰的宇宙,從自然的訊息裡獲得啟示,然後,靜默……。」
2009年在嘉義鐵道藝術村第四倉庫的個展「極地秘境」,正是著重在極地冰封世界的探討。他說:
「『冰封』不僅是在外的冰凍,也是內在精神的封藏。藝術的創作從物質開始,最後結束於物質,但在物質的極至,超越可見的世界與精神交會,創作者於此獲得了對世界的體現。」
「極地」是一種環境上的寂靜之地,那裡可能是一個既冰冷又漆黑,但同時也是最燦爛的地域。虛擬的內在也許如同地理上的極地一樣,也就是說:「人的內在的極靜之地,有可能也是極漆黑、也是極燦爛的部份。」人面對生命也如身處極地,在冰封中「回歸自身」、「回歸世界」,並在自身心靈與極地「靜默的深處」的召喚中,超越可見的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交會。
「極光」與「冰封」是一體的兩面,「極光」是生命內在能量的自我照耀、自我照射,一種自我的光合作用。「冰封」是極地世界裡的另一種情境,在整個空間環境上,它是一個冰封的世界,就像人的內在及生命的基底,也有一個相同處境的極地;因此,人的內在生命裡並存著一個冰封的世界,及一個燦爛的極光世界。「極光」與「冰封」是身體裡的一體兩面,卻又二合一地存在於我們生命的真實體驗當中。
蔡獻友說:
「創作『極地』其實是一種自我的面對,面對自我本身的生活狀態,面對自我本身的生命價值,甚於自我藝術創作。在經歷長時間的藝術生命的冶煉之後,發現自己的藝術創作來到了一個寂靜之地,我必須要去自我面對。因此我讓自己處於極地的情境裡,在極地裡必須純然自我的獨立,因為無所依靠,必須捨棄所有的資源,必須捨棄所有的知識,必須捨棄所有曾經擁有過的一切,回到原始之境。這時候才能這樣的一種處境裡自我鍛鍊、自我提昇,至於自我照耀,如同行合作用般地展現出生命的一種新的姿態。」
歷經《極地──冰.光秘境系列》的洗禮,在2009年,藝術家重回立足的野地,植物重新成為創作的素材與媒界。《桑桑系列》(2009-10)及《青葉落白系列》(2010-12),有著繁花落盡、青葉落白的深沈內蘊;《植.樹系列》(2013-14),則暗含著再生、重構的意圖與投射。
「桑桑」是藝術家意圖疊合「形」、「意」所自創的一個名詞,正如一個人站在荒山野地中,聽聞大自然由四面吹起的風聲,也如大地腹腔發出的共鳴之音,更像那經過極光溶化後的冰水,滲入極地土壤,蘊育出植物新生命生長的聲音……。在這個系列中,植物的形象與大地的意象交相重疊,而生長也和死亡交相重疊。
緊接的《青葉落白系列》,正是著重生/長/盛/凋的生命循環,人們固然不捨青葉轉褐、好花凋零,但隨著花凋果殘,生命進入收斂、潛伏的階段,也正是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誕生。2013年以後的《植.樹系列》,以落葉在畫面上拼成一棵樹形,似乎讓我們回想到藝術家年輕時仿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方式,以樹皮纖維包裹蔬果的創作。生命循環、不斷反覆;只是也不斷擴大、深化……。
藝術家面對物質的吟詠,讓我們想起了四百多年前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試著長期面對竹子,苦思其中之「理」,終致身窮體病、不支倒地的故事;自認聰明的現代讀者,往往不禁譏笑「理學家」的冬烘,分不清「物理」和「倫理」間的差異;「倫理」內存於心,可藉苦思冥想而得,「物理」外現於物,豈可枯坐面對而有所得?
殊不知這樣的譏笑,只是自認「科學」的現代人的無知,不理解理學家視萬物萬事同出一理的思維真諦。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一代詩哲泰戈爾和大物理學家愛恩斯坦的對話中。愛恩斯坦問泰戈爾:「宇宙有無一先驗存在的『真理』?」
泰戈爾斷然地回答:「沒有!」
愛恩斯坦說:「恕我冒昧!科學家的看法和您不盡相同。我們相信宇宙間有一些先驗存在的『真理』,而科學家的任務,正是將這些『真理』發掘出來!」
泰戈爾回答說:「那些『真理』,只是因為你的相信而存在。」
愛恩斯坦若有所悟地說:「這樣說來,我(科學家)似乎比您(詩哲)還更像宗教家了!」
數千年來,人類用不同的方式探求「真理」,甚至認為「科學是接近真理的唯一方式。」殊不知「真理」既非唯一,「科學」更非接近真理的唯一管道;因此,當代知名科學史家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才會提出: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相較於今天的「物理學」,不能說是錯誤或落伍,只能說是「不同」,兩者沒有可以共通、比較的基礎。
有了這樣的理解,回頭來看蔡獻友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藝術創作,格物致情,以情入畫,其物之詩學,顯然也就能找到較好的切入點與理解面了。
102當代藝術空間 台南市仁德區成功三街102號
著作權說明 © Copyright 2020 102 Art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Web design by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