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相構圖8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60cm x 6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60cm x 6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60cm x 6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60cm x 6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60cm x 6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60cm x 6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60cm x 6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10cm x 11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7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40cm x 14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40cm x 14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40cm x 14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00cm x 10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00cm x 10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8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30cm x 7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20cm x 62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30cm x 7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30cm x 7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30cm x 7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50cm x 15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10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30cm x 13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6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30cm x 13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5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20cm x 162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5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12cm x 161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2
所屬藝術家:李裕源
作品規格:100cm x 100cm
作品類型:
作品年份:2005
眸:見像.生相 李裕源作品展
李裕源的畫中人
文/林燊祿
一、畫中景
有人說李裕源的畫作,止有“人”,沒有“景”。其實“景”已隱藏在他的畫作中。李裕源因所見、所聞、所受、所感,以人本主義為依皈,將故事簡化成畫作中的“人”。畫中“人”或受天災困頓,親友往逝,家庭破碎,財產消失,生意無著,觸目是橋梁墜落,道路斷裂,田疇淹沒;畫中“人”或際遇坎坷,窮愁潦倒,寂夜思量,感傷身世;畫中“人”或窮奢極慾,聲色歡娛,通宵達旦。觀賞者從李裕源的畫作中,見其“人”,思其“事”,眼前浮現出一幅一幅的景象,這些景象不是孤立的,而是連續地築構成一個故事。這故事也許是李裕源的,也許是觀賞者的,也許是他者的,卻都是台灣的過去、現在眾人生活所合成的寫照;是台灣人親目所睹、親耳所聞、親身所受。
二、畫中情
有人說李裕源的畫作,止有“人”,沒有“情”。其實“情”已隱藏在他的畫作中。李裕源所遇眾生,若是摯友,固然印象深刻;縱使路途上一瞥的驚鴻,他的“相”已烙入李裕源的腦海中了。“相”由心生,心隨“情”轉。有人深藏〈秘密〉,有人偽裝〈坦承〉,但他的“相”已洩露了玄機。雖說李裕源藉眾生的“相”以窺眾生的“情”,藉眾生的“情”以繪眾生的“相”;難道沒有李裕源的“情”和“相”在內嗎。因此,觀賞者觀李裕源所繪眾生的“相”,既得眾生的“情”,兼得李裕源的“情”和“相”,又怎能沒有一己的“情”和“相”在內呢。究竟,眾生的“相”和“情”,李裕源的的“相”和“情”,觀賞者的“相”和“情”又該如何分辨。
三、畫中技
李裕源的畫作,屬於表現主義、立體派。表現主義的定義:“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產生的焦躁不安、鬱積心中的不滿,或若想逃離這種不安與無奈而形成的精神衝動。”這種精神衝動,李裕源用三種筆觸來表達:1.感性、2.理性、3.感性與理性的混和。
1.感性:
李裕源的〈似水〉,用弧形、不修飾的線條,直描平塗的筆法,繪畫出女性柔軟的體態、溫順的性情。〈對話2009〉則從外在感性的探討,轉為內在的感性詢問。其中除了表現女性為人母的柔情,更增添了女性被男性物化的困境。
2.理性:
〈心生相〉系列,李裕源解構了人體的結構,然後重新組合,隱喻人生如書頁般的片段,悲、歡、離、合,轉瞬間在轉變。〈內在剖析〉如囈語般的書法勾勒條線,雖是簡單的黑白分明,卻是跳躍、複雜、繁瑣的內心世界。如法國著名畫家哈同所言:“我所表現的世界,並不是摘取世界中自然的一隅,而是作出一個‘自我’的宇宙。”
3.感性與理性:
在〈蜜桃傳說〉系列,李裕源一方面刻意將外在誘惑以框架,及桃紅色顛倒錯置的人像,暗喻外在的誘惑,并告誡自己。另一方面則以似急於呈現剛毅線條的人像作主題,置於感性背景前。〈孕鬱〉又以急促筆觸鋪衍全張圖面,顯示母親的緊張與不安,傳達女性對肚中新生命與二個成長中孩子的期待。期待,由母親體內的圈圈來呈現;三個孩子的圈圈則代表了三人成長未來莫測的變化。
四、結語
李裕源早期以“立體派”為創作重心──分解物體構成的重要的元素,重新結構畫面──把肉眼看不到的自然形體分解為幾何切面,互相重疊。這並不是外在景物的寫實,而是內心境況的呈現,如〈被“家”加了枷鎖的女人〉(2001)、〈秋玉阿嬤〉(2001)等。1999年,921地震後,李裕源深受災難的震撼,運用“表現主義”,創作了〈鐘聲響起〉系列,〈弔唁〉、〈無言的等待〉、〈期待〉陳述了李裕源當時所見、所聞、所感,以傾洩內心的不滿與不安。“自動性技法”的潑灑、滴淋技巧〈門外的季節〉系列,李裕源受災難纏繞的心靈藉此得以解脫,對自然方面持以尊崇的態度,對受災者盼望災後重生世界的出現。現實的世間,呼喚李裕源走往關懷人生的問題。李裕源利用不同的材質、在畫布上拼貼,顯示畫中不同的色感和質感。“新表現主義”之〈承諾與扶持〉系列(2006年),探討兩性之間互動關係。從“自動性技法”、“解構、結構”、“爆發表現”的材質應用到“表現主義”、“新表現主義”,李裕源都在使用一己的方式在述說故事,作品裡的故事,或許近在眼前,或許在遙遠的他方。故事的主人可能“他”,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和“你”共有的章節呢。
眸:見像.生相 李裕源作品展
當下思緒的反芻與想望──談李裕源作品的豐富泉源
文/戴明德
緣 起──
去年夏天,看著他因中西藥混吃後,產生藥效的排斥,病變身軀受盡苦痛煎熬,體內免疫系統為之失調,反射在肌膚的是像草間彌生作品的紅點斑紋,病毒侵蝕下的內外交戰,裕源以強韌的毅力及柔軟的耐心面對生命的試煉及醫師的治療,最後他選擇中醫為主,針對其體質血氣整療其免役能力,這個過程酷似他的繪畫歷練,從中西畫學習到融入自身生活體驗而形之於彩顏筆畫中。去年筆者以他的體質狀態為題材,創作數幅作品,一則紀實他的生命歷程,另則期許他能早日痊癒。2008年後裕源加入嘉義鐵道的駐村創作,環境的改變增益他與藝術家的交流機會,更多展出的磨練使他創作視野為之擴大。
一、生生不息的山野百花齊放
自2001至2006年,畫家李裕源以身處城市風情的觀察者的冷靜情緒,表達「印象人、群相」系列作品,試圖擦試初期創作的焦慮感,繪畫圖像的肢體語言交織、變形,正值以傳輸其內層與外在環境體悟的衝突與對位,此期作品,有他對文明的物質享用,消費欲望無底探測和傳統價值觀的迷失等自我質問,所以李裕源作品的人形中呈現特質如下:(一)面貌深瑣著表情,不易看出畫中人物的神情,表達城市人冷漠情境。(二)以側身描寫居多,行進間或擺姿或仆倒在地者,豐富了城市肢體動能節奏。(三)背影身軀和正面反覆對映;陽光和陰影的正反呈現,猶以背影的幽柔展現著畫者的孤獨感之淒美隱喻。(四)結合極簡硬邊因子和黑邊色塊,烘襯著高彩度的背景色,把理性冷冷的並置在奔放的熱情中。(五)有機線條與自動線性隨興介入,悠遊的自在與自發表達內心自由向度。此期的繪畫狀態,有如生生不息的山野百花齊放,展現著向陽的活力,令人對他的可塑性有無限的期望。
二、山雨欲來的狂狷雲朵
閱讀裕源的作品,可以想像他年青時在民歌餐餐駐唱時那麼專注投入,上舞台時嘶力吶喊,時而低沈吟唱,時而抒情婉約,洋溢青春的豪氣狂野氣息,適切地轉化到他的繪畫領域,早期「鐘聲響起」作品系列,如毛線球散去,亂麻如織糾纏紛亂狂野無度,在掙扎中試圖突破指意於秩序感的建構,色彩以補色為主,自動性與表現主義的厚塗穿梭交錯,內心的不確定感,如同山城即將面對一場山雨欲來的風滿樓前之短暫寧靜,瞬間天際佈滿狂狷妄為的雲朵,裕源的繪畫路,就是在不少的情緒起落中,跌跌撞撞漸次地成長著。
三、爬梳後的青山綠水,雨過天晴下的平原曠野
早期作品,李裕源的作品徘徊於都會人群的觀望,經常處於邊陲式的關懷與測試性的圖式表達,或者說無法進入核心,呈現著纏鬪式的介入。中期作品融入人群的情感輸入,2005年關注的焦點,關注原住民朋友的故事,家人、往事記憶的回顧,近距感的真實性隨時可觸摸的形影記憶,在歲月的爬梳後處處可見青山綠水的河床。到了近期作品,游刃於人群內外,自由進出於城市鄉野的人群象限,畫中俐落平靜的極簡硬邊氛圍,細膩的質地繪畫品質,理性後的自信,情緒性的塗抹衝動收歛許多,人體造形的結構明確而果決,獨舞或對話的肢體,暫時告別人群,此時畫境如雨過天晴的平原曠野,自信中仍不離孤單,隨時可以穿梭於人群聚落間。
四、疊架夢境、現實的三D時空模擬情境
在這個多媒體的時代,三D動畫和三D電影的時代,「阿凡達」和「全面啟動」夢境電影的震撼給創作者莫大的感動與反省。李裕源的作品在平面繪畫中探尋屬於非現實與現實之間的相互拉扯,抽離、抽象對立與並置訴說著某種矛盾遇合,然而如夢境的變形與不確定,植入心理多變的情緒,形成如疊牀架屋的假設性虛擬三D情境,如此的情感交鋒撞擊逼迫接受與反射的創作能量,成為李裕源創作對未來發展的瞻望與挑戰。
結 論──
對於一位非學院出身的畫者,從啟蒙者廖本生老師的引領下,歷經十餘年的辛勤畫耕,勇往直前鍥而不捨的努力態度,階段性的推進與延展,透過繪畫的描寫,不斷梳理存在的疑惑;現實中生理、心理底層的思緒反芻,彰顯創作中之苦澀熬煉的美感本質,在豐富生命源初探索中,在人群與人際關係中,找尋關於人與繪畫本源的原動力,永續追逐著未知的想望。
102當代藝術空間 台南市仁德區成功三街102號
著作權說明 © Copyright 2020 102 Art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Web design by 102.